盤陀

盤陀,指曲折迴旋;形容石頭不平。見唐 寒山 《詩》之二六六:“盤陀石上坐,溪澗冷淒淒。”

基本解釋

1. [uneven stones]∶迴旋曲折的樣子。

盤陀的山路。

2. [tortuous]∶形容石頭突兀不平。也作“盤陁”。

中泠南畔石盤陁,古來出沒隨濤波。——宋· 蘇軾《游金山寺》

引證解釋

1. 亦作“ 盤陁 ”。1.石不平貌。

唐 寒山 《詩》之二六六:“盤陀石上坐,溪澗冷淒淒。” 宋 蘇軾 《游金山寺》詩:“ 中泠 南畔石盤陁,古來出沒隨濤波。” 清 湯右曾 《放舟至下鍾山》詩:“前臨巨石紛盤陀,仰看絕壁青嵯峨。”

2. 指不平的石塊。

宋 陸游 《小園》詩:“倦就盤陀坐,閒拈楖栗行。” 清 曹寅 《題姚後陶比丘小像》詩之一:“香海橫流事特奇,盤陀安穩勝 須彌 。”

3. 曲折迴旋貌。

《水滸傳》第四七回:“好個 祝家莊 ,儘是盤陀路。容易入得來,只是出不去。” 明 皇甫涍 《雪山歌奉寄彭太保》:“愁雲百里填城河,帳中銀燭然盤陀。”

4. 鞍墊。

唐 杜甫 《魏將軍歌》:“星纏寳校金盤陀,夜騎天駟超天河。” 元 楊允孚 《濼京雜詠》:“翎赤王侯部落多,香風簇簇錦盤陀。”

5. 謂冶煉破銅。

《新唐書·食貨志四》:“先是諸鑪鑄錢窳薄,鎔破錢及佛像,謂之盤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