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根錯節的古樹

盤根錯節的古樹

孔府位於闕里街北端,西鄰孔廟。 孔府的規範名稱應為衍聖公府,意思是衍聖公的府衙和宅院。 衍聖公自明代起官階為一品,朝會時居於皇上和百官之間,地位堪稱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基本信息

出版社: 山東文藝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4月1日) 叢書名: 齊魯文化地理 平裝: 123頁 正文語種: 中文 開本: 16 ISBN: 7532930076, 9787532930074

盤根錯節的古樹盤根錯節的古樹

商品描述

內容簡介

《盤根錯節的古樹(闕里孔氏家族文化與孔府)》是系列中的一本,悠久的歷史為曲阜留下了極為豐富的文物古蹟:從氣勢恢宏的地上宮殿,到規模龐大的地下城池;從遠古時代的石器、陶器、青銅器,到明清時期工藝精美的服飾、餐具和家具;從浩繁的歷代碑刻、古籍、書法、繪畫,到完整的孔府檔案……在曲阜89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著300多處文物古蹟。然而,在今天人們的眼裡,前人留下來的這些“文化符號”,似乎只剩下了“美觀”和“裝飾”,至於圍繞著它們究竟發生過什麼?它們代表著什麼,意味著什麼,或是象徵著什麼,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了。
齊魯文化地理·曲阜卷系列叢書以現存古蹟空間的展開為敘述結構的模式,穿透孔廟、孔林、孔府這些文化古蹟的表層存在,重新解讀這些符號的深層內涵,講述這些古蹟背後的故事,重現它們由內容到形式的原始積澱過程,從而激活在人們心中遠去的歷史場景,帶領讀者和遊客進行一次歷史與文化的時空穿梭。

目錄

壹闕里本無府
1魯水西向,文化的匯聚和反哺/5
2涇渭一聯,寫出滄桑之嘆/9
3賤且鄙事,成就一位至聖/21
4弦歌講誦,吟成一縷民族精神/28
貳一個家族,索引一部中國歷史
1魯壁無言續春秋/42
2漢時君侯唐時公/50
3宋始“衍聖”明始榮/57
4“華夷之辨”不再談/72
5張姥姥:聖門重光之源/80
叄禮的悲哀
1跪拜之榮/88
2祀田之食/93
3正名之訟/101
4府縣之爭/108
肆結語

文摘

闕里是曲阜古城裡的一條街巷,因為孔子故居在這裡而舉世聞名。
如今孔氏子孫遍布曲阜城鄉,六十二萬人口中,孔姓占到大約五分之一,“無孔不成村”之說由來久矣。但和流寓遷徙外地的孔氏族人相比,曲阜本土族人不過百分之一。作為孔子出生之地,成長之地,設學授徒之地,出仕從政之地,死後安葬之地,曲阜一直存有孔氏祖居、宗廟、府第、寢陵,以及器物、服冕、典籍、檔案等文物,因此曲阜被稱作聖域賢關。
一個偌大的曲阜故城,孔府和孔廟占去幾乎少半,再加上孔氏近支分家別建的十餘處府宅,另有孔府的別墅、花園、學館、場院、香火廟堂等等散落各處,曲阜城可謂孔家城了。闕里作為曲阜城的別稱,實不為過。
1魯水西向,文化的匯聚和反哺
曲阜產生孔子,似偶然而實必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吸引著我們的祖先,從遠古時代就遷徙到這裡定居、繁衍。考古發現,遠古各個時代人類使用過的各種器物,如石器、陶器、銅器、鐵器,以及城郭、村居、墓葬等遺存,在曲阜都有出土。有文字記載以來,曲阜被稱作炎帝神農氏的大庭之墟。炎帝開始建都於陳,為什麼遷徙曲阜呢?商代南庚,也是把國都從邢遷到當時叫奄的曲阜的。曲阜處於泰沂山脈和湖河平原的結合部,既能躲避洪水之災,又能得灌溉之利,最適合於早期人類生存,這大概是主要原因吧!我們的母親河黃河從西而來,浩浩蕩蕩,無拘無束,有時奪淮河之路從蘇北人海,有時又掉頭東北,從魯北入海。千百年來,它就這樣無數次地搖來擺去,說不定什麼時候,沿河人口牲畜轉瞬變作魚鱉,因此,人們不得不頻繁遷徙。唯有泰沂山脈扼其要衝,水患望而卻步,與滔滔洪水相對,實乃平安的彼岸了。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大江大河多由西向東;曲阜卻是東高西低,沂、泗、蓼三條大河均由東流向西,因此,有“聖人門前水倒流”之說。此說看似戲謔,實乃極富哲理與象徵,頗能引人遐思。這一地理特點,水旱無虞,人可久居,因此,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得以在這樣的地區出現。“三皇之二,五帝之三,皆繼起是邦”,史籍的這一記載,證明曲阜是一塊孕育文明、產生偉人的沃土。周武王伐滅殷商之後,把曲阜封給胞弟、宰相周公,國號魯。武王不久病逝,成王繼位,但成王年幼,周公不得不攝政當國。這樣一來,周公就離不開鎬京到魯國就封了,他的長子伯禽代父就封,成為魯國第一代國君。
周公先後輔佐過文王、武王、成王三代周天子,文能制禮作樂,武能東征西戰,為周王朝的建立和鞏固立有大功。他功高勛著,位高權重,有人造謠說他想篡位自立。他不避嫌疑,仍一如既往地輔國執政。他謙恭待人,有時正在沐浴,客人來訪,他會慌忙握著濕漉漉的頭髮見客;有時正在吃飯,客人來訪,他就急忙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身接待客人,以至於“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及至成王長大能處理政事了,周公立刻還政於成王,自己急流勇退,歸家隱居,直至老死。這時,所有說他想篡位自立的謠言不攻自破,所有王公大臣、諸侯國君都折服於他的高風亮節。周公因此成為歷朝歷代輔弼大臣的楷模,同時成為士人心目中可與堯、舜、禹、湯比肩的聖人。
因為周公的緣故,周王朝對周公封國魯國格外垂顧,各類封賞絡繹而至,魯國因而成為保存周代典章制度、祭祀禮器、冠裳服飾、著述文物最為完備的地方,正所謂“周禮盡在魯矣”。後來周室衰微,諸侯爭霸,各國士人學禮學樂,魯國成了最理想的去處。在這樣的文化沃土中,孕育出孔子這位集大成的大思想家,首開私學的大教育家,就不是偶然的了。
“聖人門前水倒流”,水脈、人脈、文脈注於此,因而產生了孔子;孔子的使命是綱天紀地,仁愛及於眾人,文化反哺,似水倒流也。孔子產生於這塊深厚的土壤,而不是產生於崇樓華屋、深宅府第。孔子生前歷經坎坷,飽受磨難,最不堪的時候,“累累若喪家之狗”,身後僅存數間住屋以及衣冠琴車書籍等物,絕少蔭庇後代子孫的物質財富。孔子的思想、靈魂流淌於炎黃子孫的血管之中,熔鑄了一個民族的性格,代代相傳以至永遠,不是某個具象的廟宇府宅所能安放得下的。後世人們卻以很實際的方式紀念他,建廟宇,修府第,封子孫,於是,原來普普通通的闕里街上,漸次矗立起莊嚴的孔廟和華貴的孔府。
2涇渭一聯,寫出滄桑之嘆
孔府位於闕里街北端,西鄰孔廟。沿孔廟東牆,有一條悠長悠長的街巷,這就是闕里街。由南向北走至盡頭,在孔廟毓粹門到鼓樓門的橫街上,坐北向南,洞開一座高大的門第,即為孔府大門。
孔府的規範名稱應為衍聖公府,意思是衍聖公的府衙和宅院。衍聖公是爵位名稱,“衍聖”,含有聖人教化綿延廣被、聖人後裔繁衍茂盛之意,似乎是專為孔子後裔而設的一個爵號。公,則是爵位的級別。封建時代,封爵分為五個等級,依次為:公、侯、伯、子、男,公是最高一級爵位。孔子第四十六代嫡孫孔宗願,第一個獲得了這個爵位,那是1055年北宋仁宗皇帝趙禎封賜的。自那時起,孔子宗子的爵號名稱便不再有大的改動。直到1935年,國民政府改任最後一位衍聖公、第七十七代嫡孫孔德成為“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為止,歷經宋、金、元、明、清、民國六個朝代八百八十年,共有三十二代四十二位孔子嫡孫獲得過衍聖公的爵號。此前雖然也是代有封號,但多有改易,均不如衍聖公這一爵號穩定持久。
孔子逝世後,“故所居堂,弟子內(弟子們的宿舍),後世因廟,藏孔子衣冠琴車書”(《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後裔依廟而居,嫡孫雖有侯、公爵號,但千餘年間並無闢建府第的資格。明代以前,其居住地僅稱作襲封宅,其辦公的地方則稱作襲封廨署、襲封視事廳而已。明洪武十年(1377年),敕修衍聖公府,五十六代孫、衍聖公孔希學奉敕建造。自此,廟、宅分立。百年之後,明弘治十六年(1486年),孔府重建,奠定了現在孔府的形制和規模。以後雖有多次翻修或添建,但再無大的規制改變。
衍聖公自明代起官階為一品,朝會時居於皇上和百官之間,地位堪稱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孔府嚴格按照明代一品官員府第的形制而建,前衙後宅,區分嚴明,正中支偏,軸線有序,主內仆外,貴賤差等,在今日遺存不多的明代官府建築中,孔府可以作為一個標本了。
孔府縱向分左、中、右三路。中路前部有大堂、二堂、三堂,莊嚴肅穆氣氛漸次遞減,接聖旨、會賓客、申家法、斷府案諸事,因莊重嚴肅程度不同而在不同的大堂辦理。堂前兩側各有長長廂房,各類屬官分別居之。知印廳、掌書廳、典籍廳、司樂廳、管勾廳、百戶廳等六廳,分列大堂前兩側廂房,據說這是仿朝廷六部而建,衙門特點最為明顯。
中路後部為內宅,內宅封閉極嚴。內宅門口懸掛衍聖公手諭;擅入內者打死勿論。內宅為衍聖公及家眷住處,人員不多。清末內宅失火,宅外眾人不能擅自入內,任由內宅火勢熊熊,數座樓房化為灰燼。道德倫理防線,有時須以物質或生命為代價,此可為證。
孔府東西路各為東學、西學,本義應為子弟讀書習禮之處。但東學又分三路,中路有蘭堂、九如堂、念典堂、宸翰閣、祧廟、報本堂等,東路有官親院,西路有祭酒房、一貫堂及家廟等。有衍聖公胞弟分府前的住宅,也有衍聖公夫人娘家人的住宅,更多的作紀念、祭祀之用,與學館本義相去已遠。
西學有紅萼軒、忠恕堂、安懷堂、花廳等十一進院落七十餘問廳堂房合,環境幽雅,衍聖公常於此接待賓客,讀書習字,於學稍稍有些貼近了。
孔府周邊還有許多院落。大門之外,路南為喜房,孔府近族親友、男女近侍結婚、生孩子,須在此處;另有僕役居住於此,久之而成大雜院。孔府北邊有後作街,孔府各種作工匠人居住之地,久之亦成一居民區。又有車欄馬號、柴草院、東菜園、收租院、錢莊等等,建築宏大,功能齊全。
曲阜城裡另有多處孔氏府第,乃衍聖公近支中有一定官職或成就者闢建的府第,依大排行次序分稱大府、二府、三府、四府、五府,以至十二府。它們共同證明著孔氏家族的繁盛。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