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子花

盒子花

南宋首都杭州在正月十五時的主要民俗活動。

盒子花的歷史記載

周密《武林舊事》中記載著南宋首都杭州在正月十五時的主要民俗活動,其中提到了燃放煙花的情況:“宮漏既深,始宣放煙火百餘架,於是樂聲四起,燭影縱橫……”最早的煙火有兩種,一種是把煙火藥劑裝入紙筒中,點燃後能噴射火花;另一種是把藥劑塗在金屬絲上,稱為“藥線”,用藥線編排成亭台樓閣、人物花鳥等各式圖案,然後搭架懸掛放演,呈現光彩的圖形,於夜空中分外燦爛輝煌。周密所記“煙火百餘架”即指藥線煙火。又有人認為北宋時盛行的“藥發傀儡”與“藥線”。
明代,將藥線煙火編排好後放入盒子裡,搭架懸盒,點燃後盒中藥線逐層脫落燃燒,可幻演多層形象,俗稱“放盒子”。明朝金陵笑笑生《金瓶梅詞後》第42回描寫西門慶攔門玩煙火的情景:
“都說西門大官府在此放煙火,誰人不來觀看。果然扎得停當好煙火,但見:一丈五高花樁,四周下山棚熱鬧。最高處一隻仙鶴,口裡銜著一封丹書,乃是一枚起火。起去萃山律一道寒光,直鑽透牛斗邊。然後正當地時間中一個西瓜炮迸開,四下里人物皆著,剝剝萬個轟雷皆燎徹。彩蓮舫、賽月明、一個趕一個,猶如金燈衝散碧天星;紫葡萄,萬架千株,好似麗珠倒掛水晶簾箔。霸王鞭,到處響亮;地老鼠,串繞人衣。瓊盞玉台,端的鏇轉得好看;銀蛾金蟬,施逞巧妙難移。八仙捧壽,名顯中通:緊吐蓮,慢吐蓮,燦爛爭開十段錦。一丈菊與煙蘭相對,火梨花共落地桃爭春。樓台殿閣,頃刻不見巍峨之勢;村坊社鼓,仿佛難聞歡鬧之聲。貨郎擔兒,上下光焰齊明;鮑老車兒,首尾迸得粉碎。五鬼鬧判,焦火爛額猙獰;十面埋伏,馬到人馳無勝負。總然費卻萬般心,只落得火滅煙消煨燼
玉漏銅壺且莫催,星橋火樹徹明開,萬般傀儡皆成妄,使得遊人一笑回。
《金瓶梅詞話》系各種版本《金瓶梅》的祖本,“作者用寫實的手法,描繪出我國16世紀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圖景……書中展現了的當時城市居民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乃至民間的口頭語言,風俗人情、禮儀服飾、飲食起居,都相當真實可信,因而又是廣泛地研究這一時代社會的可貴的歷史資料。”(戴鴻森《金瓶梅詞話點標說明》)《詞話》作者借用了宋代社會生活為歷史背景,事實上,書中所描繪的生活圖卷當是明代社會生活的寫照。上文所引關於元宵節燃放煙火的情景正是集明代中葉煙火資料之大成。作者採用駢體韻文的手法,力求字句對仗工整,雖難免有誇張,虛擬之處,但大體情況絕非杜撰。文中提到許多煙火品種和燃放效果,有動物、飛禽、昆蟲如仙鶴、蛾、蟬,又有花卉如蓮、菊、梨花、桃花、葡萄;有樓台殿閣,還有人物如貨郎擔,五鬼鬧判,十面埋伏;正所謂“萬般傀儡”應有盡有。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提到了著名的民間煙火品種“起火”,說它如一道寒光直鑽牛斗。這正是至今尚廣泛流行的“起花”,又作“旗花”、“旗火”。一根小竹棍上端綁縛一枚小花筒,引線與出火口都朝下,將竹棍直立插在地上,點燃引線,花筒噴火後,因反衝作用將花筒及竹棍都射向高空,花筒拖曳著長長的火光尾帶在空中飛舞,非常好看。“旗花”很受兒童喜歡,各地均有生產。河北省新城縣白溝鎮以西的南劉莊曾以盛產旗花而名滿北京。現在,起花已經演變為“空中報喜”、“月旅行”等品種,其基本構造一如起花。
在《金瓶梅詞話》中還有幾處談到煙花品種,包括“桶子花”、“炮仗”、“地老鼠”等,也都是民間煙花中流傳甚廣的品種。
明代晚期的文學家張岱也記錄過當時煙花品種和燃放煙花的盛況,他在《陶庵夢憶》中“魯番煙花”條下描述了兗州(今山東省境內)的煙花:
“兗州魯番煙火妙天下……及放煙火,燈中景物又收為煙火中景物。天下之看燈者看燈燈外,看煙火者看煙火煙火外,未有身入燈中、光中、影中、煙中、火中、閃爍變幻,不知其為王宮內之煙火,亦不知其為煙火內之王宮也。殿前搭木架數層,上放黃峰窠,撒花蓋頂,天花噴礴。四旁珍珠簾八架,架高二丈許,每一簾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一大家,每字高丈許,晶映高明。下以五色火漆塑獅、象、橐駝之屬百餘頭,上騎百蠻,手中持象牙、犀、角、珊瑚、玉斗等諸器,器中實千丈菊、千丈梨諸火器。獸足躡以車輪,腹內藏入,鏇轉其下。百蠻手中,瓶藥徐發,雁雁行行,且陣且走。移時,百獸口出火,尻也出火,縱橫踐踏。端門內外,煙焰蔽天,月不得明,露不得下。”
這樣燦爛輝煌,規模宏大的煙火場面,在現代亦屬罕見,雖然如“月不得明,露不得下”的描寫難免有些誇張,但反映出明末民間煙花盛旺繁榮的多方面成就。張岱在此文之後又引用了一位蘇州人夸蘇州煙火的話來評價兗州煙火,那蘇州人說:“放煙火達到高潮時,即使再有”起火“,也沒處放了;即使放,也上不去了。”眾人問他為什麼,他說:“這時天上被煙火擠住,沒有空隙了。”由此觀之,明代蘇州地方也出現過極為繁盛的燃放煙火的活動。張岱最後寫道:“於魯府觀之,殆不誣也。”意思是說:他看過了兗州煙火之後,想到蘇州人對蘇州煙火的誇讚,已經相信那情景是真的。
記載明代民間煙火的文字,尚有劉侗、於奕正所撰《帝京景物略》:“煙火施放。煙火則以架以盒,架高且丈,盒層至五,其所藏械:壽帶葡萄架、珍珠簾、長明塔等。於斯時也,絲竹肉聲不辨拍煞,光影五色照人無妍,煙胄塵籠,月不得明,露不得下。”
從以上幾處記載中,可以窺見明代煙花大致情況:一是品種多,大型的盒子花、小型的起火等均為普及性品種。二是表現力強,動物、飛禽、昆蟲、樓閣、人物都已成為煙火的表現題材。三是許多品種起火、地老鼠、桶子花是世代流傳的民間煙花品種。四是施放煙火的時間的時間多在農曆正月十五。五是燃放煙火的場面相當宏大壯觀。
民間燃放煙火自宋代已成習俗,並且得到進行的認可,正月十五時常有皇帝“臨幸”觀燈看煙火,以示與民同樂。帝王的提倡刺激了煙花的生產與創作,燃放煙火的活動也更加普遍。到了清代,此風愈勝,進行專責內務府營造司經辦元宵煙火。近人徐珂在《清稗類鈔》中記有清代歷朝施放煙火的事例,茲集錄五條如下:
“康熙上元時煙火……大發於筒,以五為耦,耦具五花,掄升遞進。乃舉巨炮三,火線層層,由下而上。其四箱套數,若珠簾、焰塔、葡萄、蜂蝶、雷電車鞭、川奔軸裂、不一而足……火械所及、節奏隨之,霹靂數聲、煙飛雲散。最後一箱,有四小兒從火中相博墜地,炮聲連發,別有四小兒衣花裲襠,杖鼓拍板,作秧歌小隊,穿星戴焰,破箱而出,翕倏變幻,難以舉似。
乾隆時,秦淮畫舫競放煙火,為河上大觀,士女空巷而出。如水鴨、水鼠、滿天星、遍地錦、金錢、銀台、賽月明、風車、滴滴金者,不一其名、不一其巧。游者試憑紅板橋闌,望東水關及月牙池前,燈影燭天,爆聲濺水,昇平景象,誠非圖畫所能盡之也。
嘉道以前,圓明園正月十五日放‘和合’,例也。和合即煙火盒子,大架式高懸,一盒三層,一層為‘天下太平’四大字;二層為鴿雀無數群飛,取放生之意;三層為四小兒擊秧鼓唱秧歌,唱“太平天子朝元日,五色雲車駕六龍一首。
鹹豐朝,每歲上元夕,京師西廠舞燈放煙火最盛。清晨,先於圓明園宮門列煙火數十架。藥線徐引燃之,成界畫欄桿五色,每架將完,中復出現寶塔樓閣之類,並有籠鴿喜鵲數十在盒中乘火飛出者。
光緒時,則由內務府營造司設廠放新奇煙火,元宵前數日,率小工數十用紅黃絆拴抬,由菜市口進宣武門,絡繹於途。有象形五彩鳳凰孔雀錦雞白鶴,並用松柏扎大小獅子、虎豹、麒麟之類。燃放時,空中停頓變換成花。”
從上述記載中可以看出,清代自康熙至光緒歷朝均於正月十五燃放煙火。這種源於民俗的節令活動得到進行的認可與提倡。另據文獻記載,慈禧太后還曾邀請各國公使夫人一同觀賞煙火。
民間煙花發展到今天,更為豐富多彩,各地花炮生產廠家繼承傳統煙花特點,運用當代科學技術研製出花樣繁多的新品種。綜其大要,中國煙花大致可分為地面煙花、水面煙花、低空煙花、高空煙花、手持煙花、吊線煙花、造型煙花七大類,千餘種品種。
“地面煙花”是指那些放在地面直立噴花的中小型煙花,不升空、不爆炸。民間的“獅子花”、“老頭花”、“桶子花”均屬此項,都是泥胎填藥、頂端出火,外部造型為模製,或獅子或壽星,噴射時間長、光亮好,但缺乏變化。在老頭花等民間煙花的基礎上,出現了大量紙殼地面煙花,用彩色紙或印刷精美的專用包裝紙裹紙筒,內裝發火劑、發光劑、構成許多變化,如“全家樂”、“五彩繽紛”等。小型地面煙花在民間的品種主要指“耗子屎”之類,明代的“地老鼠”亦即此種,用泥土搓成不規則的小泥卷,中裹火藥,點燃後,由一小孔噴火,自身即鏇轉亂竄,形近老鼠糞故名。因其穩定性差、不安全,故現在已很少生產。
低空煙花是指升空高度在百米以下的、具有空中觀賞效果的煙花。最早的低空煙花是“起火”、“鑽天猴”等品種,今已發展成為“炮打燈”、“空中報喜”、“月旅行”、“彩明珠”等。這一類低空煙花是銷售量最大,最受歡迎的品種。其中又有不少品種伴有鳥鳴、呼嘯等音響效果,是最豐富多變的一類,具有相當廣闊的發展前景。
手持煙花是指用手持燃放的小型煙花,特點是爆炸性弱、噴射性弱,適於低幼兒童使用。最為典型的品種是“滴滴金”,用薄紙搓成繩狀,中置少量火藥和鎂粉,點燃後,“嗤嗤”作響,不斷噴出小火花,並時有白色閃光,末端一段紙繩不裹藥,以便手持。現在的手持煙花品種極多,有“手槍煙花”、“魔術鞭”、“三角花”、“金銀菊花”等等。現在這些品種常常以變色、多色、鏇轉、變向等方式來豐富的觀賞效果。

關於盒子花的當代民俗

小時候一直住在朝陽門內路北的豆瓣胡同五十四號。每過春節,都要穿新衣戴新帽,夥同一幫小朋友,歡蹦亂跳地隨著大人們去城外的東嶽廟燒香磕頭,求福求安。
記得那是抗戰勝利後的一九四六年,當時我十歲。出了朝陽門往神路街走的時候,剛過護城河橋,就看見遠處大街當心,搭起一座高高的杉篙架子,比路兩邊的電線桿子還高。上面的橫樑上,懸掛著一個又扁又圓的五彩大紙盒子,下邊拖著長長的細紙穗子,隨風搖擺著。在大圓紙盒的南北兩邊,還有長長的兩條寬寬的大紅綢子,上面是金粉寫成的大字。聽大人們說,那是路北幾家紙鋪的字號以及祝福大家新春吉祥如意、萬事亨通的賀詞。
趕路的人群,三三兩兩簇擁著,手舉把香,身背貢品,像潮水般向東嶽廟擁,真是摩肩接踵啊。在嘈雜的喧鬧中,我看著那高高掛起的“盒子花”。大人們說,這“盒子花”是要等到正月十五晚上才點放呢,現在掛出來是為招引人的,也是為那幾家出資的店鋪做宣傳的。
從那天起,我們這些玩彈球、扇洋畫的小夥伴們,不管輸贏,張嘴閉嘴,都離不開“盒子花”,都渴盼著正月十五晚上,再一塊出城看“盒子花”去。
終於熬到那一天了,連元宵都顧不得吃,大伙兒齊刷刷地集合一起,有的揣著豆包年糕,有的塞著雜拌花生和瓜子。一群小夥伴說說笑笑,頂著圓月,夾在人流當中,一會兒就擠到了“盒子花”架旁的高坡上,這時四周已是人山人海了。
在一片歡鬧之中,只見幾個身穿大紅袍子的人,手舉火把,點著了長長的紙穗,火向上燒,噼噼啪啪一陣鞭炮響過後,“盒子花”底砰地一聲炸開,落下閃閃發光的大串圖畫來:先是“喜迎財神”,接著是“麒麟送子”、“五福捧壽”、“王母娘娘蟠桃會”和“牛郎織女”,再下來是“劉海戲金蟾”、“哪吒鬧海”和“孫悟空大鬧天宮”……“盒子花”一層一層地往下落,觀眾的歡呼聲一浪高過一浪,我和小夥伴們更是跳著、叫著、打著、鬧著,指指點點,早把其他忘在腦後了。
事到如今六十年過去了,雖已人入古稀,也再沒見過高高掛起的“盒子花”,可那“盒子花”是怎么做的、為什麼能一層滅了又接一層、那么好看的閃光圖案為什麼能發出點點的五色亮光,這些疑問依舊總縈繞腦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