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式扶貧

盆景式扶貧,何謂盆景式扶貧,盆景是用來擺設的,而扶貧則是社會生活中十分需要的。盆景充其量只能是錦上添花;而實惠才是對貧困大眾的雪中送炭。盆景式扶貧,其原因不言而明,以形式主義扶貧,其結果只能外表好看,卻經不起檢驗,還會因此誤導公眾,離間黨群政民關係。

概述

近年來,政府對扶貧工作高度重視,投入前所未有,但在一些地方,投入增加並沒有帶來明顯效果,一些扶貧項目不接地氣、不做周密計畫,只管把資金投出去,成效如何不重視。有農民甚至反映:最近10多年,縣鄉幹部到他們那裡“扶貧”,規劃產業發展,先後搞過獼猴桃柑橘、高山蔬菜、毛豬等不下七項產業,但搞啥虧啥,農民都怕了。政府扶貧項目成了“傷民產業”。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廣西代表團審議時提到,要看真貧、扶真貧、真扶貧,少搞一些盆景,多搞一些惠及廣大貧困人口的實事。在這裡,習總書記所指的“盆景”,或者說盆景式扶貧,可謂一陣見血。

原因

那么,扶貧項目為何會搞啥虧啥,成為“傷民產業”?大致梳理不難發現原因。一方面,相關部門在確定某些扶貧項目時,習慣於權力做主,忽略民眾意願和市場規律。他們通過行政手段,指揮甚至強迫農民參與扶貧項目,農民“只能往東,不能往西,不想搞也得搞”,有的就做成了表面文章。他們在上馬扶貧項目時,對市場行情也不予以必要的預研預判,以至於市場行情急劇變化之時,不能及時應對,或者根本無法應對。

另一方面,在扶貧項目實施前,基礎設施嚴重不足;在扶貧項目實施後,後續產業鏈沒有完善。這些,都使得扶貧項目“看起來很美”,制約了扶貧產業的有效發展。在一些貧困地區,道路交通、水利灌溉等基礎設施,仍是制約地區發展、農民增收之關鍵,沒有這些“基石”支撐,扶貧產業如何發展?產品能夠被銷售或深加工,進入市場,扶貧產業才能收到實效;沒有產品深加工、行銷等環節保駕護航,農民同樣增產不增收,反受其累。

扶貧,無論是不讓農民當家做主,還是不顧及市場行情,抑或是不注重基礎設施建設和後續產業配套,說穿了,都是扶貧工程在某些部門眼裡只是“面子工程”在作祟。他們扶貧只管把錢花出去,成效如何不重視,這就叫作只著眼當前、不著眼長遠,沒有“效益觀”只有“利益觀”—在宣傳政績時,以標榜投入了多少扶貧資金,實施了多少項目,惠及了多少農民,但是否解決了百姓的憂心事和困難事,似乎無人過問,也就無人顧及。

危害

盆景式扶貧除浪費寶貴的扶貧資金外,搞啥虧啥的扶貧也可能存在扶貧腐敗,—在“設施建好就閒置,項目交付就成擺設”的“假把式扶貧”背後,也可能存在相關部門拉項目掙回扣、項目方套取扶貧資金的勾當,“頭年一哄而上,來年一拍兩散”,徒留扶貧項目成“燙手山芋”,徒讓農民暗自神傷,危害著實不淺。

解決方法

對這種官本位的“盆景式扶貧”必須遏制。必須對扶貧資金投向和項目進展情況,是否產生了效益,有沒有達到預期目標,予以考核和審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