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縣民歌

盂縣民歌

盂縣民歌是流傳於山西省盂縣的地方民歌。民歌是活態流變、口耳相傳的藝術,它的具體起源年代無從考證,也無古籍記載,它是廣大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過程中,總結和抒發對生活感受逐漸發展而來的。2009年2月被山西省文化廳列入山西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

基本信息

“盂縣民歌”,2009年2月被山西省文化廳列入山西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具體信息是:

項目編號:Ⅱ-4

類別:傳統音樂

地區分布

作為一種地方民間藝術,盂縣民歌在境內2442平方公里、14個,鄉鎮、500多個村落均有分布,覆蓋人口30萬。按流派可分為西部、北部、東部和中部民歌,西部在:東粱、西潘等;北部為上社、梁家寨、下社等;東部在牛村、仙人、北下莊等;中部為路家村、南婁、孫家莊等村鎮。其中西部、北部和東部地區,流傳最廣,這些地區由於交通不便、居住分散、娛樂活動較少,唱小曲便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流傳曲目

初步普查,在地方民間尚存的有 400~500首,傳承人群尚有200多人,是一份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盂縣誌》、 《盂縣文史資料》等史書著作中有記載並收集出版盂縣民歌25首,《山西省民歌集》中收入盂縣民歌的《叫大娘》、《四報扛長工》、《賣扁食》三首作品,《中國民間歌謠集成山西卷》、《陽泉市民間歌謠集成》收入了30多首。

《你把良心背到脊背上》、《羊肚肚手巾毛毛多》、《那可怎呀》、《五更調》,表現的是農民們在村子裡種地生活的情景。《那可怎呀》這首歌是盂縣民歌的代表作。歌詞“哎,牆頭上種穀回不過的鏤,主子呀(娘家)和待在(喜歡待)沒人留,那可怎呀”,形象地表達了女主人公的矛盾心理,堪稱絕筆。

據盂縣文化館館長介紹,在盂縣西部的東梁鄉東梁村,還有幾位老人會唱現今人們已不常聽到的盂縣民歌。已經60歲的粱書印老人基本上唱的都是女聲,所以反映女子相思之情閨閣仇怨的就多一些,而另外兩位老人劉寶和和馮二牛唱腔就較為粗狂,充滿了激情。

歷史淵源

盂縣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春秋時期,仇猶人在此建立“仇猶國”。公元前606年,更名為盂縣。盂縣也是春秋時“趙氏孤兒”故事的發生地之一。民歌是活態流變、口耳相傳的藝術,它的具體起源年代無從考證,也無古籍記載,它是廣大人民民眾在長期的生產、生活過程中,總結和抒發對生活感受逐漸發展而來的。

保護髮展

盂縣縣委、縣政府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視,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導組。每年撥出4萬元專款用於盂縣民歌等項目的保護。為保護開發好這一珍貴遺產,盂縣文化館一是進行了挖掘、整理,縣文化館設專人對盂縣民歌的資料進行收集、整理、建檔、保存,已存有書籍20冊、光碟100盤、磁帶8盒、照片20幅等檔案資料。二是2007、2008年盂縣民歌兩次被加工、整理成《盂縣民歌聯唱》、《民歌民舞聯唱》推上盂縣春晚舞台.並得到了廣泛好評。三是開展了民歌普查,又發現了500首民歌。四是2008年盂縣民歌被公布為“陽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09年又入選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遺產傳承

盂縣民歌多在60到80之間的人群中傳唱,40-60歲的人群急劇減少,40歲以下的人已寥寥無幾。代表性傳人有:粱書印、劉寶和、馮二牛、梁恆秀、韓雙駒、韓潤民、王雙有、武曉文等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