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炎芽生菌

皮炎芽生菌

皮炎芽生菌(Blastomycosis dermatitidis)又稱北美芽生菌病,是由皮炎芽生菌引起的一種以肺、皮膚和骨骼為主的慢性化膿性、肉芽腫性病變。主要流行於北美洲,在英國和墨西哥等地也有少數散發,但患者以往都有居住在美國或接觸過本菌污染物的歷史。

基本信息

皮炎芽生菌病(blastomycosisdermatitidis)系由皮炎芽生菌引起的一種以肺、皮膚和骨骼為主的慢性化膿性肉芽腫性病變。

概述

皮炎芽生菌皮炎芽生菌
【流行特徵】

本病病原菌為皮炎芽生菌(Blastomycesdermati-tidis),屬雙相型,其有性期(Ajellomycesderma-titidis)屬裸囊菌科,可能存在於土壤或腐木內,通過呼吸道或皮膚進入人體。本病主要流行於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非洲也有不少報告,南美、歐洲和亞洲少見。任何年齡都可發病,以20~50歲最多,男性和勞動人民多見。狗和馬等動物亦可被感染,但至今尚無動物傳給人或人與人直接互相傳播的報告。我國也有發現。

【臨床表現】

根據傳入途徑和發病部位,本病可分為下列三型:

皮炎芽生菌皮炎芽生菌
(一)原發性肺型開始可有乾咳、低熱、胸痛等輕度呼吸道症狀,日久病情加重,損害蔓延或化膿,可出現膿痰或帶血、體溫升高、乏力、氣急、盜汗,或伴發胸膜炎、縱隔淋巴結腫大。早期胸片顯示縱隔陰影擴大,類似結核;後期兩肺顯示不規則形或大量粟粒性病灶,嚴重時引起血源性播散。

(二)原發性皮膚型通過損傷的皮膚在接種處產生丘疹或結節,以後化膿,附近淋巴結腫大,好發於暴露部位,病程良性。此型比較少見,多數屬於繼髮型。

【實驗檢查】

皮炎芽生菌皮炎芽生菌
(一)直接鏡檢取膿液、痰、腦脊液等作氫氧化鉀塗片,可見厚壁、圓形或卵圓形、8~15μm直徑的芽生孢子,芽頸粗,單芽生,孢漿內有少數顆粒,無莢膜。

(二)培養

1.在葡萄糖蛋白腖瓊脂,25℃,10天后開始生長,典型菌落為白色短的絨毛狀菌絲,邊緣整齊,背面為棕黃色。鏡檢見1~2μm寬的分隔菌絲,在分生孢子柄的頂端可見單個、3~5μm大小、圓形或梨形小分生孢子。

2.在血瓊脂,37℃,呈酵母型生長,鏡檢與直接檢查相同。

(三)動物接種小白鼠腹腔接種,3周后死亡。[醫學教育網蒐集整理]

【病理說明】

病菌侵入途徑與臨床表現有密切關係,如從損傷的皮膚傳入,損害常為局限性、小片,病程自限。如通過呼吸

皮炎芽生菌皮炎芽生菌
道,首先引起原發性肺部感染,如不及時治療,往往經血循環擴散至全身。細胞介導的免疫功能對防止本病菌擴散的作用較體液免疫功能為重要。基本病理變化為化膿性肉芽腫,在巨細胞或微膿腫可見厚壁、芽生孢子伴中性粒細胞浸潤,有上皮樣細胞形成和不同程度的纖維化。芽孢須與隱球菌、球孢子菌或鼻孢子菌鑑別。

【診斷說明】

確診有賴於真菌檢查,臨床表現可供參考。皮膚芽生菌素試驗對原發性芽生菌病有參考價值,對繼發性病例則無意義。補體結合(CF)試驗如效價不斷升高,表示病情惡化。皮試、CF、ID與組織孢漿菌病、副球孢子菌病等可發生交叉反應。螢光抗體檢查對發現病理標本內真菌有幫助,結合臨床,可作出診斷。

鑑別診斷包括肺、皮膚、骨骼以及其他器官化膿性肉芽腫疾病,主要借真菌檢查。

【治療說明】

原發性皮膚型損害可手術或用雷射去除,原發性肺或播散性病例可採用氟康唑、兩性黴素B、酮康唑、5-氟胞嘧啶等治療。播散性病例預後不佳。

保護皮膚避免損傷,防止吸入帶菌灰塵,避免進入流行地區等,是預防的重要措施。

相關搜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