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娜·鮑什

皮娜·鮑什

皮娜·鮑什是德國最著名的現代舞編導家,歐洲藝術界影響深遠的“舞蹈劇場”確立者、被譽為“德國現代舞第一夫人”。2009年6月30日因癌症去世,終年68歲。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皮娜·鮑什皮娜·鮑什

皮娜-鮑什(德語:Pina Bausch,1940年7月27日-2009年6月30日),1940年生於德國的佐林根,少年起開始在福克旺舞蹈學校Folkwang School學習古典芭蕾現代舞,19歲時到了紐約跟隨約斯.林蒙林、保羅-泰勒等現代舞大師學習,以後在1963年回到德國。
經過10年的演員和編舞創作實踐,從1973年開始,33歲的皮娜.鮑什開始出任德國的烏帕塔爾舞劇院Tanztheater Wuppertal藝術總監和首席編導,從這時開始,皮娜.鮑什馬上著手她的“舞蹈劇場”想法的實現。兩年之後,她的根據斯特拉文斯基的音樂作品《春之祭》創作的同名作品立即引起轟動,評論稱之為“在約八十個《春之祭》版本中最為突出的”。
這以後,皮娜-鮑什繼續沿著她的“舞蹈劇場”方式創作下去,《穆勒咖啡館》、《貞潔的傳說》、《藍鬍子》、《華爾茲》、《瑪祖卡FOGO》、《康乃馨》、《1980》、《窗戶清洗工》等都是她的強有力的作品,巡迴演出歐洲、美國、以及亞洲的日本和香港。

她還“跨界”在著名電影導演費德里克・費里尼和佩德羅・阿莫多瓦的作品中有上乘表演。

2009年6月30日皮娜·鮑什在德國烏帕塔爾的一家醫院病逝,終年68歲。五天前,她剛剛被診斷出患有癌症,當地時間周二便與世長辭,烏珀塔爾舞蹈劇院在其官方網站上寫道:“就在上周日,她還與自己的舞伴站在劇院的舞台上。”

生平

皮娜·鮑什皮娜·鮑什
鮑什從小就開始跳舞。1955年,她開始在埃森的福克望學校(FolkwangHochschuleimRuhrgebiet)求學,這個學校是由德國很有影響力的編舞者庫特·尤斯(KurtJooss)擔任校長,他也是德國表現主義舞蹈(Expressionistdance)的創造者之一。1960年,在畢業之後,她獲得獎學金而前往紐約市的茱莉亞學院繼續就讀,在這裡的老師包括了安東尼·圖德(AnthonyTudor)、荷西·李蒙(JoséLimón)與保羅·泰勒(PaulTaylor)等等名舞蹈家。在紐約她曾成為保羅·山納薩與冬雅·弗亦爾舞團(PaulSanasardoandDonyaFeuerDanceCompany)與新美國芭蕾舞團(NewAmericanBallet)的舞者,並且成為紐約大都會歌劇院芭蕾舞團的成員之一。
1962年,鮑什加入庫特·尤斯(KurtJooss)新成立的福克望芭蕾舞團(FolkwangBallett)成為獨舞者,並在庫特·尤斯(KurtJooss)作品的許多地方提供協助。她在1968年編成第一部舞作《片段》,並在1969年接替庫特·尤斯(KurtJooss)接下舞團藝術總監一職。1972年,鮑什成為烏帕塔芭蕾舞團(WuppertalOperaBallet)的藝術總監,後來鮑什將該舞團改名為“烏帕塔舞蹈劇場”(TanztheaterWuppertalPinaBausch)。
2009年6月,鮑什被驗出患癌,5日後離世,辭世前仍工作不輟,數天前才與舞者一起登台謝幕。

作品列表

1980年的作品《班東尼琴》1980年的作品《班東尼琴》
《陶利斯的伊菲格尼》(IPHIGENIEAUFTAURIS),歌舞劇,作曲:克利斯托夫W克魯格(ChristophW.Gluck)
《春之祭》作曲:伊戈爾·斯特拉文斯基(IgorStrawinsky)
《七宗罪》作曲:庫爾特·威爾(KurtWeill),劇本:貝爾托·布萊希特(BertoltBrecht)
《藍鬍子》(BLAUBART),舞劇
《穆勒咖啡館》,舞劇
《交際院》(KONTACKHOF),舞劇
《詠嘆調》(ARIEN),舞劇
《1980——一部皮娜·鮑什的作品》(1980-APIECEBYPINABAUSCH)
《康乃馨》(NELKEN),舞劇
勝利者》(VIKTOR),舞劇,同羅馬阿根廷劇團(TheatroArgentina)合作
《帕勒莫,帕勒莫》(PALERMOPALERMO),舞劇,由帕勒莫比昂多劇團(TeatroBiondo)、安德烈·諾伊曼國際公司(AndresNeumannInternational)協助製作
《拭窗者》(DERFENSTERPUTZER),舞劇
《水》(繥UA),舞劇,由歌德學院巴西聖保羅分院、埃米利奧·卡利爾(EmilioKalil)協助製作
《獻給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孩子》,舞劇
《NEF》,舞劇,由伊斯坦堡國際戲劇節、伊斯坦堡文化藝術基金會協助製作。
《天地》(TENCHI),舞劇,由日本琦玉藝術基金會、日本文化中心協助製作
《粗剪》(ROUGHCUT),舞劇,由韓國LG藝術中心、歌德學院首爾分院合作協助製作
《滿月》(VOLLMOND),舞劇

作品評價

皮娜·鮑什皮娜·鮑什
皮娜·鮑什是德國排名第一的出口文化,因為世上無人像她這般寫下輝煌的舞蹈史。

這位當初在埃森市福克旺學校的神童、以及當今身為烏珀塔爾的芭蕾總監的編舞家,在不到十年之間排除萬難,確立了這項舞蹈類型。如今,舞蹈劇場這個名詞已和皮娜·鮑什的名字劃上等號,無法分舍。皮娜·鮑什的“舞蹈劇場”跨越美學的界限與藝術的藩籬,建立了獨樹一幟的舞蹈新語言,影響了整個世界。她所帶領的烏珀塔爾舞蹈劇場以前衛的理念和表現手法,綜合舞蹈和戲劇的元素,成為現今重要的藝術形式之一。
皮娜·鮑希最好的作品都超過三個小時,真的可以說緩慢,緩緩地,重複的表現著殘酷;一個男人把一個女人仍到了地上,她爬了起來;一個男人把以個女人又仍到了地上,她爬起來了;一個男人把一個女人再一次仍到地上,她爬起來了;一遍一遍,一次一次。從好笑到由衷的悲哀;男性和女性,永遠重複的傷害和被傷害。在劇場上,舞者們吃東西,吸菸,相愛,玩耍,受傷。任何一種動作都可能成為舞蹈。

皮娜的舞蹈總是龐大的、龐大的主題,愛與關係中的衝突:龐大的團隊,超過20個舞者;龐大的舞台設定,撒滿葉子或者鮮花或者泥土。但是她在這些看似混亂的因素中有著自己的邏輯,這後來被稱作“皮娜-鮑希的節奏”,讓人無從拷貝。在劇場中,她將什麼都變得和日常生活不同,觀眾在觀察奇異中感動於皮娜-鮑希對自己生活的精粹提煉。

她的舞蹈作品常常沒有一個固定的情節,沒有老套的進程,沒有什麼相關的人物性格,什麼都是出乎意料的,男子們一個個蓬頭垢面,為所欲為,肆無忌憚地以不同的方式在舞台上隨意毆打,藐視甚至當眾強暴女性,將女性硬塞進箱子裡,而女性,總是無可奈何地接受了這豬狗不如的境地,舞台上的演員不是垂頭喪氣就是怒氣沖沖,台下的女性觀眾卻開始熱淚盈眶:“這是我們身處的現實,女性受到的種種虐待,毫無尊嚴可言,“只有皮娜·鮑希的舞蹈不去粉飾太平不去美化虛偽而且真實地無情地把生活濃縮到了舞台上。劇場,本來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它不是夢境,它是所有現實的綜合。這是20世紀舞者皮娜·鮑希的聲音。 

作品風格

皮娜·鮑什年青照皮娜·鮑什年青照
她的作品以悲傷融合幽默而知名。她的作品中可以發現男人女人間相互作用的主題,這樣的主題並且藉由派卓·阿莫多瓦導演的《悄悄告訴她》(Hableconella),啟發到更廣大的觀眾群中。她的作品是由許多的對話與動作等等各小段所組成,通常本質是十分超現實主義的。“重複”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結構成分。她的大型多媒體製作通常網羅了精巧的舞台與仔細選擇的音樂。例如在舞作《熱情馬祖卡》(MasurcaFogo)中,一半的舞台由巨大的岩丘占據,而音樂則幾乎譜進所有類型的音樂,從葡萄牙的音樂到凱蒂蓮(k.d.lang,本名KathrynDawnLang)的歌曲等等。

個人評價

皮娜-鮑什忘情的舞蹈皮娜-鮑什忘情的舞蹈
皮娜・鮑什去世後,德國副總理施泰因邁爾在一項聲明中指出:“有別於大多數人,她打破了傳統舞蹈、古典芭蕾結構,創造出自己的獨特風格。”德國漢堡芭蕾舞團團長、著名編導約翰・諾伊邁爾說:“她不斷地改變我們所稱之舞蹈的界限,我簡直無法想像誰能成為她的繼承者。”皮娜・鮑什的離世,被認為是世界舞蹈藝術一個時代的結束。

中外知名舞蹈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