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油19

1998-2000年度參加安徽省區試,兩年18點次平均畝產182Kg,較秦油2號(167Kg)增產8.98%;2000-2001年度參加安徽省雜交油菜生產試驗,6點平均畝產150.3Kg,較秦油2號(142.5kg)增產5.5%,2002~2003年度參加全國大區(長下區)區試,平均畝產131.25Kg,較對照中油821增產12.06%。2003-2004年度參加全國(長下區)油菜區試,平均畝產173.14Kg,較中油821(157.15Kg)增產10.18%,2002-2004兩年平均畝產152.2Kg,較中油821增產11.12%。2003-2004年度同步參加全國(長下區)油菜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55.76Kg,較中油821增產8.63%。大田一般畝產175公斤左右。適於長江中下游地區種植。2002年通過安徽省品種審定,2004年通過國家品種審定,並被列為省重點推廣新品種。 皖核雜4號屬半冬性甘藍型油菜,春前苗期生長緩慢,春後生長加快。全生育期227天左右,較秦油2號早1-2天。抗寒抗倒耐肥。抗(耐)病性較強。全國區試主持單位2002~2003年度從大區參試種隨機抽樣送農業部油料及製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檢測,皖油19含油量高達43.26%,芥酸0.69%,硫甙28.05umol/g。根系發達,株高160cm左右,幼苗半直立,葉深綠色。花瓣較大,覆瓦狀,鮮黃色。結角密,種皮黑褐色。一般一次有效分枝8-10個,再次分枝7-8個,單株有效角果數420-500個左右,每角粒數19-23個,千粒重3.6g。豐產穩產性好,地區適應性廣。
栽培要點:
1. 早播早栽,促進年前秋發,年後高產早熟。播種期應比當地甘藍型油菜正常播種期早5-7天。江淮地區育苗移栽宜在9月上中旬播種,直播宜於9月底10月初播種,淮北和江南地區可在此基礎上適當提早或推遲5天左右。中等肥力田塊,移栽每畝0.8-1萬株,直播每畝1.2-1.5萬株,每穴留雙株。移栽苗齡不超過40天,做到早栽早管,充分利用秋冬有利溫光,促進秋發壯苗,達到春後高產早熟。
2. 重施底肥,早追苗肥,增施磷、鉀、硼肥。畝產200Kg施肥標準為純氮17.5Kg,磷、鉀減半,全部底施,氮肥以總肥量的50%作底肥,30%作年前苗肥,20%作蕾苔肥,在年後抽苔前施用。切忌苔期偏施化學氮肥。缺硼田塊每畝底施0.75-1Kg硼肥,如遇長期乾旱天氣,在蕾苔期再噴施一次。
3. 注意及時治蟲除草防病。
4. 開好三溝,防止水漬。
5. 連片種植單收單貯。為發揮油飼兼用的優質效益,應以鄉鎮、縣為單位連片種植和單收單貯,以利綜合加工利用。
6. 二代不能留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