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姓

皇姓

皇姓在大陸和台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皇氏源出有二,其一,據《風俗通義》載:“三皇之後,因氏焉。”其二,據《左傳類纂》云:“出自子姓宋戴公之子充石,字皇父,其子孫以王父字為皇父氏,或去父稱皇氏。”又《姓考》載:“春秋時鄭公族有皇氏。”

基本介紹

皇姓 皇姓

皇[皇,讀音作huáng(ㄏㄨㄤˊ)]

姓氏源流

皇(Huáng)姓源出有:

源流一

出自上古三皇之後,以祖上身份“皇”為氏。據《風俗通義》載:“三皇之後,因氏焉。”古代所指的“皇”,是神聖無比的統治者。所謂三皇,是指:天皇燧人氏時代(5萬-1.5萬-7724年BC),地皇伏羲氏時代(7724-5008年BC),人皇炎帝神農氏時代(5000-4513年BC)。三皇的後裔,以皇父身份為氏,稱皇氏。

源流二

源於子姓,出自春秋時期宋國君主宋戴公之子充石,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春秋時期宋國君主宋戴公子撝(公元前799~前766年在位),在位期間由正考父輔佐,他愛民如子,受萬民擁戴,在位三十四年而逝,舉行國葬,人們長途跋涉湧進都城,在墓邊長跪不起,周宣王姬靜感其人民愛戴,特賜諡號為“戴”。宋戴公有個兒子名叫子充石,字皇父,為宋國司徒,手握兵權,驍勇善戰。據史籍《春秋左傳·文公十一年》記載:“初,宋武公之世,狄國鄋瞞伐宋。司徒皇父帥師御之,耏班御皇父充石,皇父,戴公子。充石,皇父名。皇父,戴公子,<世本>文。古人連言名字者,皆先字後名。且此人子孫以‘皇’為氏,知皇父字,充石名。公子谷甥為右、司寇牛父駟乘,以敗狄於長丘,長丘,宋地。獲長狄緣斯,緣斯,僑如之先。‘獲長狄緣斯’。皇父之二子死焉。皇父與谷甥及牛父皆死,故耏班獨受賞。正義曰:賈逵雲‘皇父與谷甥牛父三子皆死’。鄭眾以為谷甥牛父二人死耳,皇父不死。馬融以為皇父之二子從父在軍,為敵所殺,名不見者,方道二子死,故得勝之。如今皆死,誰殺緣斯?服虔云:‘殺緣斯者,未必三子之手,士卒獲之耳。’下言‘宋公以門賞耏班’,班為皇父御而有賞,三子不見賞,疑皆死。賈君為近之。如馬之言,於傳文為順。但班獨受賞,知三子皆死,故杜亦同之。”

宋武公子司空在位期間(公元前765~前748年),北方遊牧部落長狄鄋瞞國於周平王姬宜臼十七年(鄭武公姬滑突十七年,公元前754年)舉兵入侵宋國。宋武公遂派自己的兄弟、大司徒子充石率軍抵禦。子充石帶領自己的兩個兒子,即將軍子谷甥、司寇子牛父,率宋軍在長丘(今河南封丘)與長狄鄋瞞展開大戰,經過慘烈血戰,宋軍終於打敗了長狄人,還俘獲其一名首領緣斯。而子充石和其兩個兒子皆在此戰中不幸戰死。在子充石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之字“皇父”為姓氏者,稱皇父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皇氏。在秦朝時期,皇父氏族人中有避秦始皇的帝號而改稱諧音的黃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子姓皇父氏、皇氏皆尊奉子充石為得姓始祖,且不與姬姓皇氏合譜。

源流三

源於朝鮮族,屬於漢姓夷化為氏。

朝鮮族皇氏,是在東漢末期,有子姓皇甫氏族人遷往朝鮮半島生息繁衍,逐漸形成朝鮮族皇甫氏,後來朝鮮族皇甫氏族人又在清朝中葉遷往長白山區,形成今延邊朝鮮族皇甫氏,後有簡改為單姓皇氏者。

源流四

源於彝族,屬於漢姓夷化為氏。

彝族皇氏,是在唐末五代中原大亂時期,有皇甫氏漢族人避亂遷逃至涼山彝族區,後融入彝族,將皇甫氏這個姓氏帶入彝族,形成今彝族皇甫氏一族,後有簡改為單姓皇氏者。

源流五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姓夷化為氏。

蒙古族皇氏,實際上是宋朝時期蒙古軍隊掠去的漢族皇甫氏族人,成為蒙古族人的帳奴(僕役),後逐漸融入蒙古族,成為今蒙古族中的皇甫氏,後有簡改為單姓皇氏、甫氏者。

源流六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回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皇甫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皇氏,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燧人氏(天皇)、伏羲氏(地皇)、神農氏(人皇)。在中國的古籍上,把燧人、伏羲、神農稱為“三皇”,故又稱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把太皞、炎帝、黃帝、少皞、顓頊稱為“五帝”。其實 “三皇五帝”都是象徵性的人物,是想像中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聯盟的領袖。關於“三皇五帝”的記載,雖然是一些美麗動人的神話,卻能反映原始社會氏族和部落的歷史。三皇的後裔,以皇父身份為氏,稱皇氏。故皇氏後人奉伏羲、女媧、神農為皇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皇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多源流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台灣省也名列第九百九十五位,以吳郡為郡望。

歷史名人

皇氏歷史名人,據《左傳》載:春秋時鄭國有大夫皇頡、皇辰。漢代有琅琊相皇運;南朝梁有皇犬子;宋代有皇漢傑……等皇姓歷史名人。

皇 象

三國時吳國,江都人,字休明,幼聰穎,累官青州刺史。

皇 侃

一作皇偘(488-545),南朝梁吳人。皇象九世孫。少好學,師事賀湯,盡通業,尤明三經及《孝經》、《論語》。為國子助教。後召入壽光殿說《禮記》義,武帝善之。加員外散騎郎。性孝,常駐日誦《孝經》20遍。丁母還鄉。大同十一年卒於心臟病。著有《禮記皇氏義疏》、《論語集解義疏》、《孝經皇氏義疏》等。《南史》、《梁書》有傳。

皇初平

又稱黃初平,東晉金華丹溪(今金華蘭溪)人,生於328年農曆八月二十三日。自幼家貧,八歲牧羊。相傳他十五歲那年,在外出牧羊途中被一位仙翁帶至松山金華洞的石室中修煉,自此超凡脫俗,潛心修道,鑽研丹藥,四十年不食人間煙火,終於理悟修道玄機,修得法道。初平的哥哥初起為找弟弟,到處打聽下落,後來遇一位道士,告訴他說:“金華山中有一牧羊兒,不知是否初平。”初起就來到了金華山,在金華洞找到了容顏未改的初平。兄弟想見初起問及當年的羊群下落,初平在山上大叫“羊起”,滿山白石應聲而起,變成千萬隻羊,這就是在民間廣為流傳的黃大仙“叱石成羊”的故事。初起這才知道弟弟初平已得道成仙,於是要求跟著學道。從此他亦不食人間煙火,僅服食松籽、茯苓。久而久之,兄弟倆都成了神仙,稱為二皇君(或二仙)。黃大仙擅長煉丹知醫術,得道之後在民間懲惡勸善,有求必應,在黃大仙羽化之地——金華北山“洞天福地”雙龍洞左側建立起金華觀。金華觀轄朝真、冰壺、雙龍三洞香火,曾盛極一時。

郡望堂號

郡望

京兆郡:即國都直轄區。漢武帝太初元年設定京兆,相當於今天的陝西省西安市以東至華陰縣一帶。

吳 郡:東漢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東漢王朝分會稽郡置吳郡,治吳縣(今江蘇蘇州),轄區包括建德以下錢塘江兩岸,故今浙江省杭州市亦在吳郡之內。南朝陳國時期,改吳郡為吳州。隋朝滅南朝陳國之後,再改吳州為蘇州,吳郡之地始有“蘇州”之稱,並一直沿襲至今。另外,在三國時期,孫吳政權在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另置有一個吳郡,治所在烏程(吳青鎮,今浙江湖州吳興區)。

堂號

吳郡堂:以望立堂,亦稱吳國堂、吳興堂。

皇姓宗祠通用聯

六言通用聯

叱石有成羊術;

說禮加散騎名。

——佚名撰皇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漢丹溪人皇初平,相傳十五歲去放羊時,遇見一個道士,把他領進金華山一座石室中,住了四十多年,得道術。哥哥找到他,問羊在哪裡,他叱石成羊,得數萬頭。下聯典指南朝梁吳郡人皇侃,少年時好學,跟從會稽人賀場學習。初為國子助教,聽講者常有數百人,撰《禮記講疏》上奏皇帝,得進秘閣,加員外散騎侍郎。著有《論語義》、《禮記義》。

三皇五帝

我國古代有把遠古三個帝王和上古五個帝王合稱為三皇五帝的傳說,秦始皇為表示其地位之崇高無比,曾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那么,三皇五帝究竟是誰?說法頗多分歧。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說,天皇、地皇、泰皇為三皇,且認為泰皇最貴。那么,泰皇是誰?《太平御覽》卷七十八引《春秋緯》提出天皇、地皇、人皇為三皇的另一種看法,似乎泰皇即人皇。《尚書大傳》和《白虎通義》等,則又主張三皇應為燧人、伏羲、神農,而《運斗樞》、《元命苞》等緯書,除了認同夥羲、神農外,補上了創造人類的女媧。此外,《帝王世紀》以伏羲、神農、黃帝為三皇,《通鑑外紀》又以伏羲、神農、共工為三皇。由此看來,伏羲、神農占了三皇之兩席,諸說基本一致,而第三位究竟是誰,分歧較大。

至於五位古帝,說法也各異。《世本》、《大戴記》、《史記·五帝本紀》列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為五帝;而《禮記·月令》以太皞(伏羲)、炎帝(神農)、黃帝、少皞、顓頊為五帝;《尚書序》、《帝王世紀》則視少吳(皞)、顓頊、高辛(帝嚳)、唐堯、虞舜為五帝。此外,又有把五方天神合稱為五帝的神話。東漢王逸注《楚辭·惜誦》中的“五帝”為五方神,即東方太皞、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顓頊、中央黃帝;而唐賈公彥疏《周禮·天官》“祀五帝”,為東方青帝靈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黃帝含樞紐、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先紀。

三皇五帝究竟指誰?對於五帝,一般採取《史記·五帝本紀》的說法,至於三皇,則無從確定了。

三皇

盤古氏:傳說盤古開天闢地,天地是由他用斧劈開形成,這一故事到了北魏,經酈道元傳入北方。從此,盤古由流傳於南方少數民族的神話,而發展成為傳說中的中華民族共同的老祖宗。

有巢氏:有巢氏的傳說在先秦古籍已有記載。他是傳說中發明巢居的人。這一傳說反映了我國原始時代由穴居而進入巢居的情況。

女媧氏:女媧的名字最早出自屈原的《天問》:“女媧有體,孰制匠之?”意思是:女媧的身體,是誰造出來的。傳說女媧煉七彩石補天,並造就了人類,是母系社會神話的反映。

燧人氏:燧人氏是傳說中發明鑽木取火的人,這在先秦的古籍中已有記載。

伏羲氏:伏羲氏又稱包犧氏,他對人民的貢獻是很大的。“包犧氏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陝西延川境內的黃河乾坤大轉彎,相傳就是伏羲靜觀天象,發明乾坤的地方。伏羲還創造了“結繩為網以漁”,造福於民。

神農氏:神農氏便是傳說中的炎帝。炎帝是中國的太陽神,又說他是農業之神,教民耕種,他還是醫藥之神,相傳就是神農嘗百草,創醫學。傳說他死於試嘗的毒草藥。

五帝

黃帝: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姓公孫,居軒轅之丘,故號軒轅氏。因養有猛獸熊,也稱有熊氏。黃帝生性靈活,能說會道,道德情操高尚,被擁為西北方遊牧部族的首領。他聯合炎帝,打敗由蚩尤九黎族的入侵,代神農統一部落聯盟,成為“黃帝”首領。相傳黃帝時期有許多創造和發明,如養蠶、舟車、文字、音律、算數、醫學等。歷史上的堯、舜、夏、商、周,都是黃帝的後裔,故稱“軒轅後裔”和“炎黃子孫”。

顓頊:顓頊,姓姬,號高陽。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二十歲時,黃帝將帝位傳給了他。即位後,進行政治改革,顓頊又進行了一次重要的宗教改革。被黃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顓頊時,仍信奉巫教,雜拜鬼神。顓頊禁絕巫教,強令他們順從黃帝族的教化,促進了族與族之間的融合。他在位78年,死時90多歲,顓頊子孫很多,屈原就是自稱顓頊的後裔。

帝嚳:帝嚳,姓姬,號高辛,黃帝的曾孫。帝嚳在位時人才濟濟,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帝嚳在位70多年。

堯帝:堯帝,姓尹祁,號放勛。因封於唐,故稱“唐堯”,由於他德高望重,人民傾心於帝堯。他嚴肅恭謹,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團結族人,使邦族之間團結如一家,和睦相處。堯為人簡樸,吃粗米飯,喝野菜湯。自然得到人民的愛戴。堯到年老時,由四岳十二牧推舉部落聯盟軍事首長繼承人,大家一致推薦了舜。堯帝把自己兩個女兒嫁給了舜,又對他進行了長期的考察,最後才放心的禪讓。

舜帝:舜帝,姓姚,傳說目有雙瞳而取名“重華”,好有虞氏,故稱虞舜。舜之父瞽叟,其弟名象。由於四岳的推舉,堯命他接替自己的首領職位,並把兩個女兒給他作妻室。《堯典》所記舜的主要事跡有:命后稷按時播植百穀;挖溝開渠以利灌溉;疏通河道,治理洪水;公布五刑,除去四凶族。舜知人善任選用能人,如舜任命了許多官職:命禹作司空,主平水土;命棄作后稷,主管農業;命契作司徒,主管五教;命皋陶管理五刑等等。舜為首領時,把各項工作都做的很好,開創了上古時期政通人和的局面,所以舜成為中原最強大的盟主。正如《史記》所云:“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實際上,當舜之時,國家機器的雛形已經具備了。死後,禪位於禹。

三皇五帝傳說的分歧,是我國多民族發展的產物,它曲折地反映了民族融合的進步趨勢。早在進入文明 時代之前 ,在祖國遼闊的土地上,就形成了華夏族、苗族以及當時被華夏族稱之為蠻、夷、戎、狄等許多兄弟民族。說華夏族為黃、炎之後,這實際上反映了華夏族是由以黃帝、炎帝為代表的兩個有血緣親屬關係的氏族經過長期發展而成的。所謂帝,只不過是中國原始社會部落聯盟時期軍事首長的稱謂。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