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冷暖——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生活狀況

這是一部研究中國現當代知識分子生存狀態的書。作者在書中搜尋、發掘、揭示、陳列了20世紀中曾經存在過的一些生活實景,展現出這一百年間中國知識分子的苦樂悲歡,以及他們在這個泱泱大國中的定位,並且以現代的中國社會作為參照系,提出一些無聲詰問,以供社會學家、經濟學家、學術史和文學史家,以及那些謀劃、制定、執行知識分子政府和分配製度的“為人謀”者們進行較研究之用。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百年冷暖——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生活狀況
創作年代:現代
作者:馬嘶
作品體裁:紀實文學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研究中國現當代知識分子生存狀態的書。作者在書中搜尋、發掘、揭示、陳列了20世紀中曾經存在過的一些生活實景,展現出這一百年間中國知識分子的苦樂悲歡,以及他們在這個泱泱大國中的定位,並且以現代的中國社會作為參照系,提出一些無聲詰問,以供社會學家、經濟學家、學術史和文學史家,以及那些謀劃、制定、執行知識分子政府和分配製度的“為人謀”者們進行較研究之用。

組成部分:

北洋政府時期(1912—1927):北南兩大知識群體——北京教授群和上海出版家群、一般知識分子的經濟收入、金融貨幣狀況對知識分子生活的影響、著名知識分子的生活狀況;南京國民政府時期(1928—1937):一般知識分子的薪俸和生活標準、大學教師的經濟收入、大學師生的衣食住行、上層知識分子的生活情趣、著名知識分子的生活狀況、青年作家的生活狀況;抗日戰爭時期(1937—1945);解放戰爭時期(1946—1949)等。

作品賞析

讀書人在古代被稱為“士”,在現代被稱為“知識分子”。其實,現代社會的知識分子並不完全等同於古代的士,而且,“士”的含義也是在不斷變化著的。在商周時代,“士”多指武士,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士”又多指有學問的人,即“文士”,先秦諸子皆是文士。秦漢以後,士指的就是讀書人了。從古至今,士或知識分子的謀生方式基本上有兩種模式,一是自謀職業,一是官家選派。古代的士多有政治抱負,他們把為開明的君主服務作為理想,他們總是為一定的政治服務,這個抱負就是做官。而那些沒有機會做官的,便開私塾教授學生,或者逸隱山林,成了隱士。
到了近代,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士也發生了較大變化。由於西方思想文化的傳入,特別是一批年輕的士子出國留學,於是出現了一批批有著新的視野、觀念和知識的知識人。在這樣的背景下,傳統意義上的士遂演變為近代知識分子,壯大、獨立成為一個重要的社會階層,他們在職業結構上呈現出異彩紛呈的多元局面,而且基本上是自由擇業。
由於士識字而且懂得一般勞動民眾所不知道的書本知識,因而自古以來,士的社會地位、生活需求都高於勞動民眾。比如《史記·孟嘗君列傳》所記載的孟嘗君的食客馮諼,一見吃得不好,便敲著劍唱道:“長鋏歸來兮,食無魚。”孟嘗君知道了,就給他做魚吃。一天,馮諼又唱道:“長鋏歸來兮,出無車。”孟嘗君就讓他出門坐車子。
到了近現代社會,知識分子特別是高級知識分子的生活需求更高於一般體力勞動者。他不僅要吃飽穿暖,還要講求飲食質量、營養;因為有許多社交活動,他要穿長衫,穿西裝;他不滿足於有個能遮風避雨的住室,還要有個書房、會客室等等。除了衣食住行這些物質生活,知識分子還要求豐富的精神生活。他要買書,看電影,聽戲,逛公園,游名山大川,這些,既同他的職業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係,又是他的生活情趣和精神享受。此外,他還要交朋友,參加各種社會活動等。
作者通過展示中國現當代知識分子的生存狀態,希望中國的知識分子能把該書當作一面鏡子,時常照照自己,從中得到某些啟迪和教益。書中所引用的材料都是絕對可信的第一手材料,包括從其他書籍、報刊資料中援引的第一手材料以及那些當事人、知情者們的日記、書信、回憶文字等。因此,書中所寫的內容雖讓現代的讀者難以置信,但它們又絕非是子虛烏有的小說家言,而是有事實可證的信史。讀者從這些真實的人生故事描述中,能夠更多地了解前輩知識分子有血有肉的一生。

作品評價

看馬嘶的《百年冷暖:二十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生活狀況》一書,饒有趣味。所謂百年,是由中華民國時期(一九一二至一九四九),一直說到一九四九年以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書中列舉了這兩個時期文人的收入、支出,和生活上的情趣,百家紛陳、百家現形,史料確鑿,引證確鑒,真是第一好書。
最堪玩味的如魯迅為購房而負債一段,讀來唏噓不已。一九一九年,魯迅居北京八年,期間任職於教育部,月薪遞增至三百大洋,馬嘶說,相等於現今人民幣的一萬零五百元至一萬二千元,可算是中產階級,但要每月寄錢回紹興老家,甚至接濟周作人在日本的老婆羽太家。
由此可見,魯迅是個孝子,還有濃濃的兄弟之情。為了全家團聚生活,魯迅常思買房之事。直至紹興的祖居要售出了,他才日夜奔波,為買房而忙。一九一九年七月,才看中八道灣一所宅院。這宅院需費三千五百元,修繕費、家具又要花六七百元。周作人卻一於懶理,往日本接家眷去了。馬嘶說:“我們推算出,此次買房花去三千五百元,中保費一百七十五元,修繕費五百八十元,稅款八十元,共四千三百三十五元,合現今人民幣十七萬元。此間,收到周建人從紹興匯來的賣房款一千六百元,以一點三厘利息借款五百元。”
一切辦妥後,一九一九年底,全家遷京住進八道灣,魯迅月俸雖有三百元,周作人在北大教書二百四十元,仍不夠整家開支,魯迅迫得向外舉債。生活之拮据,可想而知。
為了全家開支,魯迅開始兼教,於北大、女師大、北師大、世界語專門學校、中國大學講課。直至一九二三年七月,與周作人失和,魯迅帶元配朱安搬出八道灣,先是租住,其後才購房,又要改建修繕,借下不少債。馬嘶說:“在四、五年的時間裡,魯迅兩次操辦這種勞心勞力的事情,並且為此而負債。這一次購舊宅八百元、修建費一千二百元,各種手續費五十多元,共花去二千多元,相當於今日人民幣八萬多元。”
然而,負債的魯迅仍不忘買書,唯有生活儘量節儉。魯迅之苦,莫過於此。反之,周作人卻坐享其屋,對兄長之情,冷漠若此,也忘了一九○九年,他和羽太信子在日結婚時,生活費用不夠,還不是魯迅掙錢資助!
馬嘶根據魯迅的流水帳式日記,勾出魯迅早年的“偉大”,單是這一點,便看出魯迅的“人格”。
此外,馬嘶還寫了胡適、王國維、顧頡剛、“哈佛三傑”吳宓、陳寅恪、湯用彤、白馬湖文人群等的生活狀況,閒閒寫來,娓娓道來,還原了當年的一段生活真史。另如解放後初期、十年浩劫時期、改革開放時期的文人生活,都有細膩的描述。馬嘶的目的,是希望“那些謀劃、制定、執行知識分子政策和分配製度的‘為人謀’者們進行比較研究之用。同時,也希望中國知識分子把它當作一面鏡子,時常照照自己,從中得到某些啟迪和教益。”
馬嘶另闢蹊徑的研究,是一條饒有意義、發人深思的小徑。

作者簡介

馬嘶,原名馬守儀。河北丰南人。中共黨員。195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歷任保定地區文化局戲研室創作員,唐山地區《冀東文藝》副主編,《唐山文學》主編,唐山市文聯副主席、主席兼黨組書記、名譽主席。河北省作協主席團名譽委員。1954年開始發表作品。1991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散文集《蘆笛集》、《燕園師友記》,文藝理論批評集《紫騮齋文學論評》,紀實作品《勇敢者的伊甸園》、《負笈燕園》、《學人往事》,專著《百年冷暖——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生活狀況》、《1937年中國知識界》、《一代宗師魏建功》等。論文《當代文學中的流派問題》、《談河北小說創作的現狀和前景》獲河北省第一、三屆文藝振興獎,《紫騮齋文學論評》獲華北地區首屆文藝理論一等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