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壇

“百味壇”品牌,源自中華古代飲食文化中講究的“五味調和百味香”。 《黃帝內經》指出,食物有“四性五味”, 四性即寒熱溫涼,五味則為酸苦甘辛鹹。

百味壇品牌

百味壇”品牌,源自中華古代飲食文化中講究的“五味調和百味香”。 《黃帝內經》指出,食物有“四性五味”, 四性即寒熱溫涼,五味則為酸苦甘辛鹹。中醫講食物的滋味分為陰陽兩大類,在飲食營養搭配上力求互補促進,忌相衝相害。中醫認為:“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鹹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
罈子菜起源於古代,歷史悠久,具有雄厚的文化底蘊。那個時候食物不多,為了能夠將食物長時間貯存起來,不知道經過多少代人的經驗積累和改進,最終發明出使用陶罐密封保存食物的這種簡單有效的方法,並一直口口相傳下來。
由於氣候和習俗等各方面的原因,罈子菜在南方較北方更加流行,而在南方,又以湖南地區為最為流行。是以,湖南罈子菜,無論是製作工藝流程還是菜式種類方面,都較其他地區更為完善和豐富,味道也更為正宗。
百味壇”所在地為湖南醴陵市,位於湖南東部,羅霄山脈北段西沿,湘江支流淥水流域,東接江西省萍鄉市,北連瀏陽市,南接攸縣,古稱“吳楚咽喉”,今為“湘東門戶”。
百味壇的緣起是為了讓漂泊在外的湖南老鄉能夠吃到原汁原味的家鄉菜,同時我們也將為湘東壇子菜文化傳播盡一份綿薄之力,將家鄉的美味宣傳出去,讓更多的人品嘗到。

百味壇緣起

出門在外為了生計奔波了近十年,在全國很多地方都呆過,北京、上海、合肥、南昌、杭州……每到一個地方,剛開始都會覺得有點“水土不服”,原因無他,就是飯菜不對胃口,簡直是食之無味,難以下咽。
於是漸漸養成一個習慣,每到一地,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尋找哪裡有“湘菜館”,但是最終往往還是不能如願,就算是找到湘菜館,味道也不一定純正,為了迎合當地人的口味,這些餐館往往已經逐步改變了風味,沒有了正宗湘菜的味道,並且,由於採購方面的原因,做菜的原材料都是本地採購,炒出來的菜,更是成了“四不像”,吃起來非常之奇怪。
每每想起家鄉的醉香雞,臘魚臘肉,霉豆腐,口水就會不由自主地分泌出來,超市裡面雖然也能買到類似的東西,但是總是覺得少了點什麼,還是家鄉菜的味道最為純正,最為香辣,於是乎,我們只好委託家鄉的親朋好友,不計成本地使用物流快遞等手段,定期郵寄家鄉的特產菜式過來,以此滿足自己有些刁鑽的胃口。
考慮到保質期方面的原因,郵寄的種類大多是一些臘魚、臘肉、罈子菜、辣椒之類的品類,收到之後,再讓一直跟隨在身邊的老媽將其精心烹飪出來,美美地吃上一口,簡直覺得這就是世界上最美味的東西!
在外面這么多年,也交了不少朋友,由於我們經常自己從家鄉讓親友郵寄特產菜式,他們都覺得很奇怪,經常問我:你們家鄉的菜有那么好吃嗎?費這么大力氣,有必要嗎?
每當這種時候,我常常笑而不言,解答他們疑問的方法就是請他們吃一頓,最終的結果往往是從家鄉郵寄的東西的重量翻倍。
一天,一位朋友笑言,你何不妨將你的家鄉菜包裝一下,放到網上賣,我肯定是你的忠實顧客。
一語驚醒夢中人!
經過充分的市場調研和分析,我覺得此事可行。於是把和這個想法和家鄉的朋友說了,大家都比較看好,在邀請了幾位朋友加入之後,【百味壇】就這樣誕生了。

百味壇的宗旨

為了讓漂泊在外的老鄉能夠吃到原汁原味的家鄉菜。
也為了將家鄉的美味傳播出去 ,讓更多的人了解,讓更多的人品嘗到。

百味壇所在地

百味壇位於湖南省醴陵市麻石古街。
醴陵名稱之由來,據《荊州記》載:“淥水出豫章康樂縣,其間烏程縣,有井,官取水為酒,與湘東酃酒常年獻之”等記載考證,可知春秋戰國時期,醴陵地區以稻米釀酒而著稱於世,故稱其地為醴,而名酒的中心又在翁陵山下的烏程鄉,為烏程酒,在晉代仍為貢酒。這樣醴本舊稱,合陵為號,遂有醴陵之名。
醴陵之名最早的記載見《史記》卷十九:漢高后四年(公元前184年)“封長沙相越為醴陵候”。醴陵這方沃土,歷代為封爵之地。繼越封醴陵侯之後,最有名的當屬南朝梁文學家江淹(字文通,444—505)於梁天監六年(502)封為醴陵候,江淹去世後,由其子江蔫襲封醴陵侯,還有三國肘顧雍,南北朝桓尉被封醴陵侯,南北朝淳于量封為醴陵公,宋揚大異封醴陵男,皮龍榮封醴陵伯等。
醴陵自東漢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置縣以後,除元升為醴陵州外,一直均為縣制,1985年改設市。連綿兩千餘年,未改易其名,自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其文化之根源和衍生,在於水文化、土文化和火文化。
醴陵之水文化,即酒文化。醴為美酒,本來就因盛產烏程美酒名其地。又淥水貫境而過,浸潤沃土,農耕文明發達,是江南魚米之鄉。
醴陵之土文化,即陶瓷文化。醴陵因盛產瓷土而坐其地利,成為中外聞名瓷城。
醴陵之火文化,即花炮文化。醴陵是花炮祖師李畋的故里,是花炮之鄉。且土由水塑而成型,泥經火燒而為瓷,陶瓷和花炮都是火中產生的鳳凰,所以醴陵以“火鳳凰”作為市徽。淥江書院,承繼宋明理學道統
醴陵之木文化,即辣椒飲食文化。醴陵人愛吃辣,醴陵產的辣椒,其色澤鮮艷,肉厚籽少,微含甜味,是醴陵的重要出口農副產品.因其光亮剔透,被譽為玻璃辣椒,在古代就遠銷國外。
醴陵歷來有重教興學傳統。自南宋至清代,醴陵相繼辦有九所書院,其中辦學最長、影響最廣的是淥江書院。
南宋學者張南軒、朱熹在嶽麓書院講學時,醴陵進士吳獵與他們交遊甚密。吳獵先從張南軒學,後拜朱熹為師。朱熹任潭州知府時,曾聘他的學生、醴陵學者黎貴臣掌嶽麓書院。由於醴陵學者與嶽麓書院人事交往密切,“醴人望風景從”,興辦書院。
宋朝大理學家朱熹兩次來醴講學。一次是乾道三年(1167)往潭州訪問張拭回來,另一次是紹熙五年(1194)知潭州荊湖南路安撫使時。兩次來醴都在醴陵淥江書院前身之學宮講學,宣傳理學思想。
淥江書院是在宋元明三代學宮的基礎上,於清乾隆十八年(1753)創建起來的。淥江書院座落在西山下,與靖興寺、宋名臣祠並居。前有千年古樟,古樟下刻有明王守仁在醴之詩:“老樹千年惟鶴住,深潭百尺有龍蟠。僧居卻在雲深處,別作人間境界看。”此處風景優美,環境幽靜,門前是悠悠流過的淥江。淥江書院設講堂、內廳、齋堂,祀有“萬世師表”孔子畫像,右邊還有一排清代考棚。
左宗棠曾任淥江書院山長。清道光十七年(1837),陶澍閱邊至萍鄉,途經醴陵,官紳設行館於育嬰堂,清左宗棠寫一門聯:“春殿語從容廿載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湘子弟翹首公歸”,陶澍激賞,驅車見左宗棠,作徹夜長談,並訂兒女婚姻,納左為東床。
左宗棠對醴陵學子十分器重,情誼深厚。鹹豐十年(1861)他率軍出江西援祁門,途經醴棱,當時文武官吏匍匐郊迎,他僅頜首而已,但見到淥江書院學生時,便下車握手,偕行十餘里,談笑甚歡。
淥江書院承繼宋明理學道統卜重視振興文教,培育英才。這裡走出了一批治國治軍治文人才。其中有辛亥革命時著名政治活動家寧調元,南社創始人之一傅雄湘,曾組織護法軍與蔡鍔舉義策應功震長岳的肖昌熾等。淥江書院後改為學堂,繼辦師範,仍然英才蔚起,名賢輩出。李立三、左權、張子意、宋時輪、程潛、陳明仁等都從此處走向救國救民之道。紅拂墓·青山何幸此埋香
醴陵西山之腰有紅拂墓。紅拂為隋朝相國楊素之侍姬,姓張名出塵,因手執紅色拂帚而稱紅拂。相傳唐李靖將軍拜竭楊素時,紅拂夜女扮男裝逃出相府,追隨李靖,表示“絲蘿願托喬木”,與李靖結為伉儷。
紅拂一直跟隨李靖行軍在外,轉戰南北,不辭辛勞。一次李靖率軍駐醴陵,紅拂隨行,不幸染病。李靖只得將紅拂託付當地,自領兵出征。當李靖回師時,紅拂已病故,葬於醴陵西山。李靖築惜紅亭以懷紅拂,後改為靖興寺。
紅拂墓冢和此段故事不知牽動了古往今來多少文人騷客的心,唐詩人韓惺、清詩人薛青、南社詩人柳亞子等留下諸多吟詠。
茲錄韓惺《靖興寺杜鵑》:一圓紅艷醉陂陀,自地連梢簇茜蘿。蜀魄未歸長滴血,祗應偏滴此叢多。
民國十三年,縣官在修葺紅拂墓時,在墓頂立兩米高白石碑,碑左右刻對聯為:“紅拂有知應識我,青山何幸此埋香”。雲岩寺和天主教堂·中外文明交匯於此
醴陵一地,寺廟、道觀和教堂甚多,構成諸多中外文明交匯景觀。其中較為著名的有雲岩寺和天主教堂。
唐寶曆年間(825—827),佛教禪師曹洞宗祖師曇晟自江西百丈山雲遊至醴陵九峰山,見山岩陡峭,雲氣環繞,遂選一懸岩面壁參禪。大和年間(827—835),曇晟再來醴陵時,在原坐禪岩前建雲岩寺。曇晟與溈山靈佑禪師曾共侍百丈慧海禪師,溈山靈佑指示門下弟子良價轉參雲岩曇晟為師,後良價傳法曹山本寂。洞山良價開創,經曹山本寂完善,形成禪宗五宗之一曹洞宗。南宋寶慶三年(1227)曹洞宗由日本僧人永平道元傳入日本。1983、1991年,日本國駒澤大學佛教史跡訪華團專程來醴陵雲岩寺禮祖。
清朝期間美國基督教士來醴陵傳教。光緒年間在醴陵縣城成立基督教中華遵道會,建福音堂,在青雲山創辦遵道中學(為醴陵一中前身)、辦醫院,後又陸續在四鄉建教堂。同時天主教也傳入醴陵,在縣城劉家巷建天主教堂,後亦在鄉間多處建教堂。現義大利風格的天主教堂仍矗立於劉家巷。
這些宗教文化與儒、道傳統文明交匯融合,不僅造成了這一方土地上文化的多樣性,而且開啟了醴陵人看世界的眼光,闖世界的信心,於是借一個陶瓷一個花炮,醴陵人把自己的文化帶到了五湖四海和九洲萬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