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龍潭冰臼

白龍潭冰臼

白龍潭冰臼位於北京市延慶蓮花山森林公園,其形態上以近圓形為主、垂直地面分布、開口小肚子較大等特徵。白龍潭冰臼是中國目前(2010年)已發現的數以萬計的冰臼中,發育最好、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大、最為壯觀的冰臼,有“中國最完美冰臼”的美譽。

背景資料

白龍潭挖到坑底時出現了五個小坑龍潭冰

冰臼,是古冰川融水,沿古冰川表層裂縫,自上向下以滴水穿石方式形成“滾流水鑽”,對下面堅硬的花崗岩石,進行強烈沖蝕作用下形成的。由於其口小肚大,酷似中國古代用於舂米的石臼而得名。冰臼,以往在中國的黃山廬山西藏等地有過零星的記錄。北歐、北美、南極等地也有一些報導。自1997年開始,冰臼在中國大量被發現,自高緯度區的北國到低緯度、低海拔的海南廣東等地也有廣泛分布。

2010年8月,北京市延慶縣大莊科鄉的白龍潭成了街頭巷議的話題。因為有地質專家初步推測,該鄉的這口巨潭很可能是百萬年前的地質奇觀,學名叫“冰臼”。

白龍潭冰臼,與中國和世界各地分布的冰臼的特徵基本相同,形態上以近圓形為主、垂直地面分布、開口小肚子較大等。在北京,霧靈山、長陵鎮望寶川村、懷柔琉璃廟地區都曾經發現過冰臼,但一般都在2米至3米深。像大莊科鄉這么深的冰臼,還是首次發現。

形成時期

對於白龍潭冰臼的形成原因,研究學者們一直是眾說紛紜,有人猜測是隕石砸的坑,有人猜測是水流衝擊形成的,還有人認為是人工開鑿的。

依據冰川氣候具有全球性的變化特徵,和低緯度、低海拔地區的冰川發育,可以分析出只有全球最大冰川發育時期才有可能到達延慶和北京地區的規律。因此,白龍潭巨型石坑為冰臼,大約形成於距今二、三百萬年前的第四紀早期。

特徵

白龍潭巨型石坑具有冰臼的三大特徵:“口小、肚大、底平”。

重要價值

白龍潭冰臼是中國目前(2010年)已發現的數以萬計的冰臼中,發育最好、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大、最為壯觀的冰臼,也是目前(2010年)世界十分罕見和奇特的巨型冰臼,堪稱冰臼王國里的極品。

白龍潭巨型冰臼的發現,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和學術意義。它不但對研究當地和北京地區的古氣候、古環境,現代氣候、環境的變化趨勢分析與預測,提供了重要依據。此外,為爭論了半個多世紀的中國東部中低山區有無第四紀冰川存在的重大地學問題,也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這一發現進一步詮釋了中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教授和他的同事們共同創立的中國第四紀冰川學說的正確性,充分證實了中國東部中低山區,普遍存在規模巨大的第四紀古冰川運動。

白龍潭冰臼中蘊含著超強的信息,不但透露出全球氣候演化的起點,還顯示了生物適者生存與人類進化的原動力。從冰臼的形成,不難推斷出距今二三百萬年前的大冰蓋時期,全球變冷,冰川覆蓋。那時候的地球就像一個大雪球,突如其來的寒冷迫使人類必須尋找適合的環境遷移,而輾轉到不同地域的人類,為適應環境變化,而不斷發生改變,其中膚色就是一個重要特徵。當時,一部分古人類從冰川覆蓋的山地遷移到平原,開始了在黃土地里的生活,於是在東亞尤其是中國華北地區形成了“黃土發育區”,古人類為適應滾滾黃沙和狩獵條件,逐漸產生了黃色的保護膚色;在北歐,由於南臨地中海,古人類退無可退之時,只有努力適應極度嚴寒的“白色世界”,而冰雪的強烈輻射則使古人類膚色白化“成為白色膚色人種的原生類”。
“在全球變冷之前,人類的膚色應該都是黑色。”專家分析,在中非,雖氣溫大大降低,但仍屬於熱帶雨林發育區,昏暗的熱帶雨林中黑暗的環境使古人類保持了原本的黑色皮膚。由此可見,研究冰臼,對探索人類膚色的形成,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

利用保護

被譽為“中國冰臼之父”的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員韓同林教授表示,在白龍潭巨型冰臼分布區的周邊應儘快投入一定人力、物力開展全面調查,摸清該地區的資源,制定合理利用和保護巨型冰臼的舉措。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