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點裸頰鯛

白點裸頰鯛

白點裸頰鯛(學名:Lethrinus mahsena)為裸頰鯛科裸頰鯛屬的魚類,俗名白點龍占。分布於台灣恆春等。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紅海。其肉質潔白細嫩,營養豐富,肉味鮮美,各種吃法均宜,尤以清蒸為佳。

基本信息

分布

主要分布於太平洋中部和西部,我國產於南海和東海南部,以海南省的產量較多。

價格

目前市場上的售價是45—50元/公斤,已成為海水養殖中又一優良品種。海南省已經解決了其人工繁殖問題。

形態特徵

白點裸頰鯛白點裸頰鯛

裸頰鯛體型為長圓形、側扁,自然條件下一般體長15—40厘米,體重150—400克,體背面狹窄,腹面圓鈍。吻長、較尖。上下頜前端具有圓錐形犬牙,後端為臼狀齒,頭部只有腮蓋骨被鱗,其餘均裸露。背鰭一個,結棘強,各鰭棘平臥時部分可折迭於背部淺溝內。胸鰭位低,頗大呈鐮刀狀,尾鰭叉形。體被較大薄鱗。體色由於種類不同也有所不同,其中較為常見的是星斑裸頰鯛紅鰭裸頰鯛:星斑裸頰鯛體呈草黃色,腹部乳白色,體側各鱗具晶藍色斑點,宛若群星閃爍,故得名。紅鰭裸頰鯛全身淡青灰色,背部較深,腹部乳白色。鰓蓋邊緣紅色,除尾鰭外各鰭淺紅色,其中背鰭較深。

對環境的適應

裸頰鯛為暖水性魚類,其適溫範圍為15—40℃,最適溫度為25—35℃,低於10℃難以生存。裸頰鯛為海水性魚類,適宜的鹽度範圍為20‰—35‰。三、食性與生長 裸頰鯛主要以底棲甲殼類、軟體動物、棘皮動物、小魚及蝦蟹類為食。在人工養殖條件下,也可以以人工配合飼料進行投餵。

繁殖

裸頰鯛生長速度較快,在人工養殖條件下,一般經過一年左右的時間,即可達到0·5公斤/條的商品規格。四、繁殖習性 裸頰鯛野生魚一般4齡達性成熟,養殖情況下2齡即能產卵,3齡則全部達到性成熟。親魚的懷卵量與年齡體重有關,平均懷卵量在100萬粒以上,高者可達300萬粒,低的只有50萬粒。產卵前雌魚體色開始變得鮮紅艷麗;雄魚則在頭部及體兩側形成明顯的星斑。產卵場一般在水深10—4米處,卵為浮性。

成魚養殖目前養殖方式主要有池塘養殖和網箱養殖兩種,其中以網箱養殖為主。

一、池塘養殖

1、池塘條件 池塘面積以5—10畝為宜,水深2米以上,水源充足、水質無污染,有較好的進排水設施,交通方便。苗种放養前需乾池清淤,平整護坡,每公頃用生石灰750—1050公斤,保持池水10—20厘米,浸漿潑灑。7天后加水至1米深。

2、苗種選擇 苗種來源主要有兩種途徑:一為海捕苗,春季海捕苗種約為2·5—4·0厘米。經捕撈轉運操作魚體會有不同程度受傷,為提高養殖成活率,可先進行中間暫養;

二為人工繁育苗

人工苗要求規格整齊,全長達5厘米以上,體色一致,體色近似於天然魚體色為佳。3、餌料投餵 一般使用冷凍濕顆粒餌料,但也有使用乾配合餌料或直接投餵冷凍鮮魚的。投餵新鮮雜魚或冷凍鮮魚,裸頰鯛生長最好,但因其易污染水質,且難以添加營養劑藥物等,因而用得越來越少。二、網箱養殖1、養殖海區條件 要求透風,低潮時保持水深5米以上,水流暢通,每秒0·3米為宜,底質無障礙物,水質清新無污染,鹽度變幅小。

網箱結構形式

網箱框架分為固定式和網體四角沉砂袋式。固定式是以金屬管材做成略大於網箱的框架,把網箱扎其內定型;沉砂袋式是在網箱本體四角各吊一個4公斤的砂袋,以固定網型。海南多以木板或毛竹連製成方格的魚排,用塑膠桶作為浮球浮於水面,以錨索定位,網箱掛在魚排格中。網箱口大小通常採用3×3米和4×4米,網箱隨時海區的水深而定,一般3—4米,網目隨魚體大小而改變。選用網目原則以不逃魚為準,網目應小於魚體高的1/2。3、魚种放養 魚種的來源與選擇同前面所述。裸頰鯛當年養成商品魚,其苗種應先暫養至10厘米以上,再計數放入網箱。每立方米網箱水體放養20—30尾為宜,具體放養密度,還要根據魚種規格,季節早晚,海區條件,餌料貯備以及養殖技術等因素確定。

投餌

餌料可以是低值雜魚,也可投餵人工配合餌料。每次投餵應先少後多,待引魚上浮搶食後再加大投餌量,日投餌量以吃飽不浪費為準,當魚不搶食時應停止投餵。日投餌次數4—5次,早春晚秋水溫低時日投2—3次。5、日常管理 經常洗刷網衣,清除附著物,一般10—15天一次,必要時更換新網箱,勤查網箱、嚴防逃走漏。注意魚情、水情及病害發生。

病害防治

近年來,隨著養殖環境的不斷惡化,病害的發生也日趨頻繁,病害防治工作在整個養殖過程中顯得十分重要。病害防治工作的好壞,直接影響到養殖的成敗。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養殖過程中常見疾病的防治方法,供參考。

1、白濁症 症狀:見於春夏魚種階段。眼球出現白點,逐漸擴大遮蓋整個眼球,嚴重者眼球突出脫落。此病是由餌料不新鮮、維生素缺乏而引起。防治:投餵新鮮餌料,在飼料中添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B)。

2、水霉病 症狀:魚體出現絮狀細菌,病魚浮上水面慢游,食欲不振,消瘦死亡,多數為魚體受傷後感染所致。防治:更換新水,保持良好水質,以6ppm的孔雀石綠藥溶5—10分鐘效果較佳。

3、皮膚潰爛病 症狀:以高溫季節多見。魚體局部脫鱗,充血潰爛。多因魚體受傷引起細菌感染所致,病魚食欲不振,上浮慢游,消瘦死亡。防治:用20ppm的氯黴素(或呋喃西林)藥浴4—5小時,然後更換新水,效果明顯。

4、腸炎病 症狀:病魚腹脹肛門紅腫、有黃色粘液流出,魚消瘦,食欲不振,重症者死亡。大多由餌料變質和餌料脂肪含量過高引起。

防治以0·1%的呋喃唑酮拌飼投喂,連續投餵5—7天,一般可以治癒。

5、魚虱病 症狀:魚體寄生魚虱,病魚犯游不安,靠池壁摩擦,重者魚體消瘦死亡。

防治:最為經濟有效的方法是用純淡水浸浴20—30分鐘,魚虱可自行脫落。也可用晶體敵百蟲全池潑灑,使池水含藥量達0·25—0·3ppm,隔3天再施藥一次,一般兩次用藥即可治癒。 

養殖過程中疾病的發生是多方面因素綜合的結果,一旦發病,很難找到一種非常有效的藥物,而且,隨著養殖的擴大,一些新的細菌性、寄生蟲性和病毒性疾病正在不斷發生,因此,在養殖過程中應始終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尤其應該研究工廠化養殖條件下的防治規,同時要儘快開展海水魚疫苗的研究工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