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腹鸚哥

白腹鸚哥

白腹鸚哥屬於鸚鵡科動物,主要分布於亞馬遜河流域,巴西、玻利維亞北部、厄瓜多東部、秘魯都是它們的棲息地。

基本信息

介紹

白腹鸚哥 白腹鸚哥:(又名:白腹凱克金頭凱克
拉丁文名稱:Pionites leucogaster

相關信息

英文名稱:White-bellied Parrot
科屬分類:鳥綱(Aves)、鸚形目(Psittaciformes)、鸚鵡科(Psittacidae)
白腹鸚哥在國內外的數量都比黑頭鸚哥(黑頭凱克 Pionites melanocephala )少,價錢也比較高,外表、體型、行為都與黑腹凱克非常相似(除了頭部與喙部的顏色以外),分布地區不如黑頭凱克來的廣,有3種亞種,外表差異不大;白腹凱克與黑頭凱克在國外的價格都與一些中大型鸚鵡一樣高,與黑頭凱克一樣它們的個性非常頑皮愛玩且好奇,非常受人喜愛,很適合作寵物鳥,幼鳥與成鳥在台灣的數量都很少,能學會幾句簡單的話。
可分為3種亞種:
1. 白腹凱克 ( Pionites leucogaster )
2. 黃腿凱克 ( Pionites l. xanthomeria )
3. 黃尾凱克(Pionites l. xanthurus)
體長:23cm(9 吋)
分布:主要分布在亞馬遜河流域,巴西、玻利維亞北部、厄瓜多東部、秘魯都是它們的棲息地。
整體概述:
白腹凱克鸚鵡的幼鳥看似黑頭凱克,因為幼鳥的頭部有黑色的羽毛,黑色羽毛的分布較不像黑頭凱克的密集與黝黑,隨著年齡增長會逐漸消失而變成美麗的橘黃色,腹部也會在2至3歲時變成純白色;棲息在靠近水源區的低地雨林內,在其分布區南方的乾燥森林也有它們的族群,行為與黑頭凱克非常類似,繁殖季外常成對或小群群集活動,在當地屬於常見的鳥類,但棲息地嚴重破壞使數量正明顯下降中。
繁殖期約在1月,常築巢於30m的高樹上,窩卵數約為2-4顆;籠養的白腹凱克偶爾會發出尖銳刺耳的叫聲,相當活潑與好奇,啃咬力強,須提供新鮮樹枝或玩具等東西供它們啃咬,只能與同類飼養在一起。
繁殖:
白腹凱克的繁殖並不如黑頭凱克常見,有些公鳥繁殖期時會對母鳥有攻擊性,繁殖期多在1月至6月間,繁殖期時一天會交配數次,3、4個禮拜後母鳥會開始下蛋,在第一顆生下的前7至10天母鳥的腹部會明顯地脹大,一窩通常生2-3顆蛋,孵化期約24-26天,白腹凱克的幼鳥的成長速度很慢,比大部分的鸚鵡幼鳥都慢,30-40天大時才會開始生出毛管,羽毛長成約70-80天, 90天后離巢;與黑頭凱克一樣,多對繁殖(成對飼養)會互相感染繁殖氣氛,一對有巢態後進入繁殖階段,之後其它對會陸續跟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