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淑妹

白淑妹

白淑妹,女,滿族,遼寧新賓人,國家一級演員,主演過舞劇《三千里江山》、《蝶戀花》、滿族舞蹈《盛京健鼓》等。

簡介

白淑妹,女,滿族,遼寧新賓人,國家一級演員,主演過舞劇《三千里江山》、《蝶戀花》、滿族舞蹈

白淑妹 表演滿族舞蹈《盛京建鼓》白淑妹 表演滿族舞蹈《盛京建鼓》
《盛京健鼓》等。

作品

《盛京建鼓》

編導:門文元、白淑妹、高少臣
音樂:田德忠、石鐵
服裝:蘭 天
首演:1986年
主演王明珠
團體:瀋陽軍區前進歌舞團
演出介紹:《盛京建鼓》從一個側面表現了滿族人民的生活習俗。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據有關史料記載,建鼓產生於商代,是我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隨著歷史的變遷,清朝初期傳人盛京(今瀋陽),深得滿族人民的喜愛,並成為滿族人民在豐收時節和宮廷祭祖時的一種表演形式。作品對歷史資料做了深刻的分析與大膽的開掘,對流傳於民間的原始素材進行了廣泛的採集與發展,使之既有滿族民間的鄉土氣息,又有比較豐富的舞蹈形象。
舞蹈的開篇凝重而端莊,營造出一派宮廷祭祖的氛圍。舞台中央的高台上,矗立一面圓鼓,一幅大紗簾垂掛於半空,女舞者以直立的造型隱沒於紗簾之後。當垂掛的大紗簾緩緩升起,造型“活”起來了,先是以原地走動的舞步於高台上變換方位,顯示出穩健有致的氣質,隨後便以姿態變化為主敲擊圓鼓,顯示出古典樂舞的表演風格。與此同時,伴隨著女舞者各種擊鼓的動作及擊鼓節奏的變化,高台下兩側的男舞者不斷做出輔助性造型,形成女舞者與男舞者、高台上與高台下相互呼應、和諧一致的舞蹈格局。
當女舞者在兩位男舞者的協助下從高台翻下,舞蹈逐漸展開。在同一節奏中,男女舞者以時同時異、時靜時動的動作組合,時翻時轉、時騰時躍的翩翩舞姿,形成了既有統一動作、又有不同舞姿,既突出了女舞者、又不使男舞者遜色的三人舞。在舞蹈以三位舞者各有差別的姿態性鏇轉進入高潮後,男女舞者各自返回開篇的位置,於齊鳴如初的鼓樂聲中造型結束。
《盛京建鼓》充分發揮了鼓舞莊重典雅的特點,同時側重表現了女舞者開度與力度的動力。尤其在造型設計上,突出了演員高抬腿的功夫,通過緩慢抬起、穩定靜止、漸漸變形的舞蹈表演,贏得了技巧性與表演性和諧統一的效果。其中,“朝天蹬”的動作尤其給人留有深刻印象。
舞蹈的舞美設計莊嚴華麗,簡潔新穎。音樂典雅質樸,清新悅耳。整個作品具有濃郁的民族氣派,表現了滿族人民熱愛故土、敬重先輩的民族感情。
作品榮獲1986年全軍首屆舞蹈比賽創作一等獎。

舞劇《蝶戀花》

中文名稱: 蝶戀花
英文名稱: Die Lian Hua 類別: 傳統舞劇
演出單位: 瀋陽部隊政治部歌舞團
創作者編劇:《蝶戀花》劇組。
編導:龐志陽、李秋漢、門文元、張 澄、白淑妹、王宇、王恩啟、趙國政
執行導演:門文元。
作曲:鐵源、劉岩、釗邦、宋正為、黃雲龍、呂欣冬、關緒昌、秋松、石鐵。作詞:鄔大為、魏寶貴
舞美設計王伯平、苑廣思、李光順、李嚴、王新濱、文啟泰、張志鵬。
演出大事記:本劇依據毛澤東的詞《蝶戀花·答李淑一》的意境和楊開慧烈士的事跡創作而成。初稿於1959年全軍第二屆文藝會演和國慶十周年獻禮時演出,主要演員為白淑妹(飾楊開慧)、門文元(飾柳直荀)。曾在中南海演出了舞劇主要片斷,毛主席看後稱讚“演得好”,但江青曾多方刁難,致使本劇被打入冷宮。粉碎“四人幫”後,劇組對原劇作了大的加工、修改,於1977年重新上演。為此新華社專門發了長篇電訊;《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在顯要位置報導本劇重演。
本劇在全軍第四屆文藝會演中獲優秀創作獎和優秀演出獎。青島市、安徽省、西安市等歌舞團亦曾先後學習、演出。1978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成舞劇藝術片。本劇舞美設計曾參加全國第十一屆舞美展覽,並被列為國家收藏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