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樂宮

白樂宮

據《長葛縣誌》乾隆12年版中有一幅木板白樂宮示意圖,圖上是一片建築群。從《改建白樂宮祠像》碑文載:“……邑治(今長葛老城)西南30里有宮,名曰白樂宮,以白樂天先生墓於斯也。” 上世紀60年代,白樂宮村還有11戶人家,均為道士後代。據80年代初已年屆90歲的道士劉金旺說,以前這裡並非村莊,只有一座廟院,廟內道士是

白樂宮 白樂宮
白樂宮 白樂宮
白樂宮 白樂宮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772~846年)的墓及祠堂位於長葛市石固鎮白樂宮,白樂宮建在曾叫作“青崗”的一個土崗之上。白樂宮所在地也叫白樂宮村。
白居易墓冢高約5米,周長80米,上有祠堂三間。祠堂內壁有壁畫,正中為白居易畫像,相冠長髯,紅袍玉帶,威嚴中不失慈祥,頗有尊長者之風。
據《長葛縣誌》乾隆12年版中有一幅木板白樂宮示意圖,圖上是一片建築群。從《改建白樂宮祠像》碑文載:“……邑治(今長葛老城)西南30里有宮,名曰白樂宮,以白樂天先生墓於斯也。”
上世紀60年代,白樂宮村還有11戶人家,均為道士後代。據80年代初已年屆90歲的道士劉金旺說,以前這裡並非村莊,只有一座廟院,廟內道士是專門守護白氏墓祠的。廟前河上的石橋叫白公橋,傳為白居易所修;墓西的白雲樓是白居易生前住室,晚年曾在此修改詩文。白雲樓遺址至今尚存,零碎磚瓦確係唐代之物。1926年有人在白居易墓的西側曾挖得寶劍一把,白玉石茶杯一對,只可惜此物已下落不明。
白居易字樂天,曾居住洛陽香山,自號香山居士,又因曾官太子少傅,所以後人又稱白太傅。原籍太原,後遷下邽(今陝西渭南)。祖父白鍠時代居住新鄭。其父白季庚,曾任彭城縣令、襄州別駕等職,唐代大曆7年白居易就誕生在新鄭東郭里。
白居易與長葛發生關聯,是因為他的外公是長葛人。外公陳潤,世居潁川長葛。白居易為其父撰的《襄州別駕府君事狀》中敘述其母,“夫人潁川陳氏,陳朝宜都之後。祖諱璋,利州刺史。考(父親)諱潤,坊州鄜城縣令,樂天之外祖也。”據(唐)林寶撰《元和姓纂》卷三《陳武當》載,陳潤系漢太丘長陳寔之後。居易之母即以丈夫之功,娘家住地之名,封潁川縣君。《襄州別駕府君事狀》:“夫人,建中初,以府君彭城之功,封潁川縣君”。
白居易自出生至十一、二歲,不離長葛、新鄭間。長葛的外公家,其母的爺爺任利州刺史,官職不算低了,白居易外公也是縣令,而新鄭東郭里的白家,只是在白居易的曾任河南鞏縣縣令的爺爺白鍠時,因其與當時鄰居新鄭縣令是好友,見新鄭山清水秀,才舉家搬遷到新鄭,其家世、根基似不如長葛的外公家,或兩家“門當戶對”,不分伯仲,因此白居易常來常往於外公家當是常情。 唐德宗4年(783),白居易12歲,其家因避李希烈之亂,又移居徐州符離。貞元18年,其三叔白季珍任許昌縣令,白居易到許昌探視,撰寫了《許昌令新廳壁記》,又曾到過長葛。
白居易在以後的許多年裡與外公族人來往甚為密切。外公的族人陳孝仙善釀法酒,白居易愛飲法酒,許多年裡陳孝仙都給他釀造。文宗大和3年(829),白居易在《池上篇並序》中說:“潁川陳孝仙與釀法酒,味道甚佳。……每至池風春,池月秋,水香蓮開之旦,露清鶴唳之夕,拂楊石,舉陳酒,援崔琴,彈《秋思》,頹然自適。”
這一年白居易58歲,還在“舉陳酒”,且贊其“味道甚佳”,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白居易同長葛的外公家族所保持的關係。白居易在白樂宮村建白雲樓,修石橋,作為“別墅”,也就可以理解了。
另據史料記載:白居易臨去世時暗囑家人:其遺體“明葬香山,暗葬青崗”。青崗即白玉樓北面的土崗。這樣便有了“青崗”上的白居易的墓和祠堂。
白樂宮 白樂宮

白樂宮是一個小村莊,位於長葛市區西南8公里處。村裡有十一戶人家,七零八落散落的住著,因為人少,作為第二生產隊,編入一箭之地的朝陽村。村裡有很多老樹,老樹包圍著一座古廟。村前有一條下河,河邊長滿了蘆葦。河上有一座小石橋,橋下流水淙淙,常常有小魚游來游去。這裡是我兒時的樂園。

小時候,算卦先生說我和雙胞胎弟弟出生於四月初一,命硬,要認姓劉的人家才紮根,於是母親把我和弟弟認給白樂宮姓劉的一戶人家。這戶人家心腸好,乾哥會醫術,用烏龜殼、蛇皮之類的東西治瘡,不收錢,遠近聞名,乾兒子很多。我沒見過乾爹,乾娘是個又白又胖和藹可親的老婆婆,她脾氣很好,每年生日來“穿鎖”,都要給我和弟弟拿好吃的。走的時候,還要在門栓上繞一條白線環,頭上用紅線系一卷紅紙,裡面包張毛錢,掛到我們的脖子上。脖子上戴著“鎖子”,有點象哪吒身上戴的金項圈,我們便感覺很驕傲,不捨得取掉。

平時也來玩,因為這裡有很多有趣的東西,尤其是夏天。我乾娘家牆外有一棵杏樹,又高又大,樹幹粗得大人也抱不住。結果了,滿樹黃澄澄的金杏,散發著誘人的香味,在哪個缺少吃食的年代,算是最好的野味。沒有人管,我們拿塊小石頭砸過去,金杏嘩嘩落下來一大片,匆忙撿了,趕緊跑,生怕被大人捉住。那裡還有桑葚,別的地方沒有,所以感覺很稀罕。長熟的桑葚紫紅色,含在嘴裡,酸中帶甜,讓人回味無窮。更多的時候,是下河撈魚,小時候水很大,不敢往深處去,自然也沒有撈到過大魚。我們常常是爬到白公橋下,借著蘆葦的掩護,從河邊的水草里抓些小魚,拿回家放在破盆里天天看。

白樂宮 白樂宮

白樂宮又是一座廟,為紀念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而建。據說過去規模很大,除了現在的大殿和小祠堂,還有白樂宮、白玉樓、三清殿等。從名稱上看,白樂宮是皇帝敕封建造的廟宇,當時肯定是恢弘壯觀的。小時候在大殿前玩耍,我曾見過大殿牌匾上有一行字,開頭唐字認得,後面的就不認識了,而今牌匾早已無影無蹤了。

每次去白樂宮,都要經過古廟。廟很破舊,兩進院。後面立一高台,台上建一小房子,台下建一大房子。大房子有三開間大小,裡面黑乎乎的,鎖著門。門前有一塊空地,散落著殘破不全的石碑、石馬、石羊。小時候聽過很多傳說,給這座廟增添了詭譎和神秘,常常不敢近前。偶爾和小夥伴提心弔膽的趴到門縫裡瞅,什麼也沒看到,已經嚇得四散逃竄,累得氣喘吁吁了。

一種傳說是上天降服了一條惡貫滿盈的巨龍,囚禁在這裡,高台壓著龍頭,東邊幾里外的高崗壓著龍尾,“四清”的時候,有人爬上高台拆廟,結果剛一動土,那人就口吐鮮血,從高台上掉下死了。在我的記憶里,並不怕死,倒時擔心拆了廟,那條巨龍騰空而起,飛沙走石,禍害人間。

另一種傳說是有一窮書生,流浪到此,廟中老和尚收留了他。晚上神仙託夢,寫完十八缸墨水,方成大器。第二天,高台後面就冒出來滿滿十八缸墨水,這個文人毫不動搖,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日日不輟,三年時間蘸完了墨水,終成一代大師。這個傳說跟白居易少年時刻苦讀書,練得口生瘡,手生繭,頭髮全白不謀而合,只是不知道為什麼把詩人誤傳成了書法家。

白樂宮 白樂宮

白居易少年時期曾在長葛石固一帶玩耍,他的母親是石固一位姓陳的女子,據說是“德星”陳寔的後代。晚年白居易信佛,也曾在這裡修行寫詩,它的一首《不出門》中有句詩:“袒跣北窗下,葛天之遺民,一日亦自足,況得以終身。”表明他甘當葛天氏的後代,羨慕葛天氏開創的和諧社會,也印證了他跟這片土地的血肉聯繫。

民間有一種傳說,白居易死後,埋葬在這裡,人們為了紀念他,在墓冢上建台立祠,曰白樂宮,故有“明葬香山、暗葬白樂”之說,終是缺乏考證,不了了之。

我是一位詩歌愛好者,自然對這位“大師級老鄉”欽佩服之至。每年春節回老家,大年初一下午,我都會一個人跑到白樂宮,去緬懷這位偉大的詩人,憑悼那遠逝的風華歲月。

白居易是唐代三大詩人之一,是一位天才詩人,世界級大師,有“詩魔”和“詩王”之稱。他16歲就寫出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驚世之作;35歲寫出了敘事長詩《長恨歌》,成為唐代歌行體長詩的典範;中年倡導新樂府運動,他的《新樂府》50首,率先改革附庸風雅的文風;晚年寫的《花非花》開創了朦朧詩的先河。他撐起了晚唐詩歌燦爛的天空,成為中國文學史上一顆耀眼的巨星。

白樂宮 白樂宮

再次沿著居易路南行,距白公橋不足百米,向西步入白樂宮,這裡破舊的殿堂已重修一新,大殿前新建幾間房屋,供奉起了“關公”。院內立兩通石碑,一通碑上記載白居易的生平,一通碑上刻有白居易畫像,兩旁刻有著名書法家楚圖南寫的對聯“心存兼濟世、進退情依然”。平時大殿的門是鎖著的,少有人來。

逝者如斯,詩文永存。心裡空蕩蕩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