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條天牛

白條天牛

白條天牛,天牛科,白條天牛屬的一種昆蟲。最常見的是馬來西亞的蒙迪白條天牛。

基本信息

白條天牛

二名法: Batocera lineolata
綱: 昆蟲綱Isecta
亞綱: 有翅亞綱Pterygota
目: 鞘翅目Coleoptera
亞目: 肉食亞目Adephaga
總科:葉甲總科
科: 天牛科
種: 白條天牛
分布: 成蟲出現於夏季,生活在低、中海拔山區

外觀特徵

體長48~59mm。體色深灰黑色;前胸背板具2枚淡黃色至橙紅色斑紋;翅鞘具白色至橙黃色縱向排列的大型斑紋,斑紋的大小、數量個體差異極大。

生態習性

台灣另外有2種近似種,但數量稀少。成蟲出現於夏季,生活在低、中海拔山區。夜晚具趨光性。

生物學特徵: 多年發生1代。幼蟲在寄主的較粗枝幹內過冬;幼蟲老熟後用木質纖維作繭室化蛹,多在夏末秋初羽化為成蟲。產卵於樹幹基部的粗糙縫隙中、初孵幼蟲自下而上地在韌皮部蛀食,而後蛀入木質部。

拉丁學名

:

Batocera spp. (non-Chinese)

英文名稱

:

國內外分類

:

進境檢疫對象

檢疫分類

:

蟲害

分類地位:

動物界>節肢動物門>有顎亞門>昆蟲綱Isecta>有翅亞綱Pterygota>鞘翅目Coleoptera>肉食亞目Adephaga>天牛科

寄主名稱:主要危害桐樹

分布地區:成蟲出現於夏季,生活在低、中海拔山區

危害症狀:

傳播途徑:

生物學特徵

多年發生1代。幼蟲在寄主的較粗枝幹內過冬;幼蟲老熟後用木質纖維作繭室化蛹,多在夏末秋初羽化為成蟲。

產卵於樹幹基部的粗糙縫隙中、初孵幼蟲自下而上地在韌皮部蛀食,而後蛀入木質部。

鑑別特徵

體長48~59mm。體色深灰黑色;前胸背板具2枚淡黃色至橙紅色斑紋;翅鞘具白色至橙黃色縱向排列的大型斑紋,斑紋的大小、數量個體差異極大。

成蟲體長:49-65毫米,體寬:17-21毫米。額長方形,複眼下葉大,頰極短。雄蟲觸角3-9節;第9節呈刺狀突出而雌性觸角無上述特徵。前胸背板寬大幹長,兩側刺突細長,中區有1對銹紅或銹黃色腎形斑。小盾片披有白色毛。鞘翅寬闊,外瑞角鈍圓,縫角呈短劍形。翅面地紋銹黃至銹紅色,基部密市有較光滑的顆粒狀刻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