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食俗

白族食俗

米、養麥、蠶豆、薯類。

基本簡介

白族主要聚居在中國南方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小麥、玉
白族白族
米、養麥、蠶豆、薯類。雪梨、柑橘和論茶是著名特產。居住在湖、河地區的白族以稻麥為主糧;居住在山區者,以玉米、養麥、馬鈴薯為主糧。吃大米飯、包穀(玉米)飯及各種米麵製品後於腦制牛、羊、豬肉及各種鹹菜。洱海盛產魚類,弓魚最著名。喜食砂鍋菜、酸菜等。口味以酸、冷、辣為主。

飲食習慣

白族日常飲食以一日三餐為主,農忙或節慶用則增加一次早點或午點。平壩地區多以大米、小麥為主食,山區常吃玉米、洋芋和養麥。主食一般蒸作乾飯,下地攜帶。此外也喜愛粑柏、餌塊、湯圓、米線、稀粥、糖飯(糯米與乾麥芽粉制)等。
白族三餐都配新鮮蔬菜,也善於調製鹹菜、院菜、豆瓣醬、豆鼓與面注。用洱海特產的海菜花加工成的海榮炒火腿、海菜豆腐場令人齒頰留芳。肉食以豬為主,兼有牛、羊、雞、鴨和魚鮮,善於膠制火腿、臘肉、香腸、弓魚、豬肝針、螺螄醬、油雞棕吹肝和飯腸等食品,腦年豬和乳用(羊乳點酸水製成)是當地"一絕"。烹調方法多樣,口味偏好酸辣,創造出大理砂鍋魚牛奶煮弓魚乳扇涼雞、松木麗粉蒸魚、鹽燉罐子肉、魚茸乳扇卷、鑲雪梨、生皮、大理餌絲、喜州破酥精粑等一批名食。民間宴會,職業廚師製作的"八大碗"、"四盤五碗"宴席,菜式更為豐富。除火腿、臘肉等外,還善於醃製弓魚、豬肝、螺螄醬等!白族注重節慶,幾乎每節都有一至數種應景食品。如春節(中國農曆新年)吃叮叮糖、泡米花茶和江齋飯;三月街吃蒸糕和諒粉;清明節(中國傳統祭祀、掃墓節日)吃涼拌什錦和"齋筵香"(炸酥肉);端午節(中國農曆五月初五)吃粽子和雄黃酒;嘗新節吃新豆、嫩瓜和陳谷摻新米飯;火把節吃甜食和各種糖果;中無節吃羊肚菌和檢魚包肉;中秋節(中國農曆八月十五)吃白餅和醉餅;重陽節(中國農曆九月初九)吃肥羊;冬至節(中國傳統節氣)吃炒養粒和羊肉場,生活過得有滋有味有節奏。
白族婚宴習慣用"喜州土八碗",由八道熱菜組成:添加紅曲米的紅肉燉;掛蛋糊油炸的酥肉;加醬油、蜂蜜扣蒸的五花三線肉千張;配加紅薯或土豆的粉蒸肉;豬頭、豬肝、豬肉滷製的乾香;加蓋肉茸、蛋屑的白扁豆;木耳、豆腐、下水、蛋絲、菜梗氽制的雜碎;配加炸豬條的竹筍。此外,每客一包檳椰,豐盛又不奢侈。

飲品習俗

白族大都喜飲酒,由於所用的原料和方法不同,酒的種類很多,制酒時常用40多種草藥製成酒麴,製成各種白酒,其中以窯酒和乾酒為傳統佳釀。另外還有一種用糯米釀製的甜酒,是專為婦女和孕婦製作的,據說有滋補和催奶的作用。
飲茶是白族人的另一嗜好,白族很注重每天清晨和中午兩次茶。晨茶稱"早茶"或"清醒茶",一起床就喝茶,成年人都喝;午茶又叫"休息茶"或"解渴茶",內放米花和奶,包括小孩也要喝一杯。
白族飲茶,一般用本地特產的小沙罐烤過後才飲。小沙罐只有墨水瓶大小,待茶烤到一定"火候",便用溪水或泉水煨茶。烤茶每天須飲三次,每次三道。一二道茶是清茶,第三道加上紅糖、米花、乳扇,別具一番風味。白族人常以三道茶待客。其味清香撲鼻,嘴裡有苦甜混合的舒適感。

飲食禁忌

白族也有飲食忌諱,主要是大年初一不用鐵刀,主婦做飯應悄無聲息,不能吹火,必須到井邊"汲新水"。喪家做飯,一律清煮清炒,不能用紅色食料,不能做紅包菜餚。進餐時長輩上坐,下輩依次圍坐兩旁,並添飯加茶,侍侯長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