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民族風俗

白族是個酷愛藝術的民族,在他們的居住建築上就能充分體現出來。

白族民族風俗

建築

白族是個酷愛藝術的民族,在他們的居住建築上就能充分體現出來。
位於蒼山腳下,洱海之濱的大理喜洲,是白族居民建築的精萃所在。據史書記載,這裡曾是唐代南詔王異牟尋的都城。在那古代文化興盛的年代,白族工匠吸取了豐富的中原建築藝術並發揮了自己的創造才能,逐漸形成了自己民族的建築風格。
喜洲的民居建築均為獨立封閉式的住宅,有點象北京四合院。一座端莊的民居院落主要由院牆、大門、照壁、正房、左右耳房組成。由於過去的人民生活地位不同,所以房屋的建築格調和形式也有所區別。一般的建築形式是:“兩房一耳”;“三房一照壁”,少數富戶住“四合五天井”,即四方高房,四方耳房,一眼大開井,四眼小天井。此外,還有兩院相連的“六契約春”;樓上樓下由走廊全部貫通的“走馬轉閣樓”等等,真是五花八門,猶似迷宮。不過這種古老而又造價昂貴華麗的住宅已不被當地白族人採用了。現在多是一家一戶自成院落的二層樓房。但雕刻、彩繪仍不減當年,而且有所發展。
白族民居往往注重門樓、照壁建築和門窗雕刻以及正牆的彩繪裝飾。門樓是整個建築的精華部分。門樓建築藝術水平的高低,可以確實其主人的經濟地位,也是一種光宗耀祖的標誌。它通常使用泥雕、木雕、大理石屏、石刻、彩繪、凸花磚和青磚等材料組成一座串角飛檐,花枋輕巧,斗拱重疊、玲瓏剔透、雄厚穩重的綜合性藝術建築白族門樓建築不僅富有民族特色,而且在建築結構技巧上也獨具風格。有的地方整個門樓不用一顆鐵釘或其它鐵件,而聯結卻十分牢固,幾十年風雨如故,再裝上兩扇較有厚度的鐵黑色木大門,甚是莊重威嚴。
白族居民門窗木雕,無處不閃現著劍川木匠高超的手藝。一般均用剔透和浮雕手法,層層刻出帶有神話色彩和吉祥幸福的白鶴青松、鷺鷥荷花、老鷹菊花、孔雀玉蘭,以及幾何圖案。門窗的表面上還塗有褚紅色的油漆,顯得光滑明亮,古樸典雅。
室內清潔、整齊,左右為臥室,當中為客廳,放有嵌鑲彩花大理石的紅木桌椅和畫屏。
照壁是白族居民建築不可缺少的部分,院內有照壁,大門外有照壁,村前也有照壁,可見照壁的作用和重要性。照壁均用泥瓦磚石砌成。正面寫有“福星高照”、“紫氣東來”、“虎臥雄崗”等吉祥辭句。照壁前設有大型花壇,花壇造型各異,花木品種繁多,一年四季,花香四溢。

飲食

三道茶”,在白族村子,外人如趕上節期,肯定會被當做貴客受到款待。白族是一個知禮好客的民族,以“三道茶”敬客,是一種高尚的禮儀。三道茶的形成出於一個寓有哲理的傳說:一位老木匠教徒弟多年,臨出師前帶徒弟去蒼山伐樹鋸板,幹了一天活,徒弟口渴難熬,隨手抓了把鮮樹葉放入口中咀嚼,苦澀得皺眉咂舌。師傅說:“要學好手藝,不先吃苦頭是不行的!”等把木板鋸好,師傅給徒弟一塊紅糖,鄭重地說:“這叫先苦後甜!”待徒弟出師臨別時,師傅遞上一碗茶,放上蜂蜜和花椒葉,讓徒弟喝下。徒弟咂舌品味道:“有苦、有甜、還有麻辣,真叫人回味。”老木匠高興地說:“對了!一苦二甜三回味,學手藝和做人的道理都在這裡。”從此,白族興開了“三道茶”,成為喜慶迎客的茶道禮俗。第一道茶,選取較粗、較苦的茶葉裝進小砂罐用文火烘烤,再沖滾燙的開水。此茶雖香,卻也很苦,稱之為“清苦之茶”。第二道茶,加進紅糖、乳扇、核桃仁、芝麻,香甜可口,叫做“甜茶”。第三道茶有蜂蜜和4 至6 粒花椒調拌,甜中有苦,苦中有甜,還夾帶一絲麻辣味道,便是“回味茶”。今天,三道茶以其獨特的魅力成為白族人民迎接海內外賓的傳統禮俗。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