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村

白山村

位於浙江省舟山市朱家尖島北部,為朱家尖島著名風景村。裝運黃沙是白山村村民一項重要經濟收入,由於砂石開採量減少,部分勞力又轉向農業勞動和旅遊業。

基本信息

(圖)白山村白山村和諧氣氛
白山村位於浙江省舟山市朱家尖島北部,為朱家尖島著名風景村。北隔普瀋水道與海天佛國普陀山相距約2.5公里,西與沈家門鎮相距約3公里。並與舟山民航機場--朱家尖飛機場相連線。至普陀山沈家門等地有客輪相通。通過海上輪渡,公路汽車聯通大陸公路網,交通方便。白山村風景區從80年代中期起逐步進行開發。1989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正式列入普陀山朱家尖重點風景名勝區。現景區內正在大力修建道路、亭子、安全保障等基礎設施。

基本村情

由後廠、外塘、矸門潭、外廠、紗帽尖、沙里塔、白山頭、佛手岙、半山庵、亂石坑、西山11個自然村組成。歷史上多以自然村名稱呼,50年代初設白山村,以境內多白色花崗石得名。1959年改為白山大隊,1967年更名紅山大隊。1983年改為紅山村,1985年復為白山村。現屬朱家尖鎮。全村有餘、王、張、費、李、陳、唐、徐、周等40姓,以余、王等姓為主。據傳最早來此村定居者為余姓居民,清乾隆年間從北蟬小展(今屬定海區)一帶遷來,至今已相延10代,約200餘年。隨後為王姓居民從白泉(今屬定海區)遷來。其他各姓從浙江沿海一帶陸續遷此定居。至1992年,全村399戶、1208人。歷史上以種為主,兼營採石、運輸業。全村有耕地908 畝,其中水畝203畝,旱地567畝,山地138畝,有林業用地3043畝,已基本綠化。棉花年畝產50~100公斤,最高的1968年畝產106.5公斤,糧食年畝產1000公斤左右。

村莊景色

(圖)朱家尖朱家尖
白山村是普陀山、朱家尖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中自然風光最佳地區之一,坐落在朱家尖島北部花崗岩區。景區中有一塊狹長形平地,左右兩側小山連綿起伏,海拔高度百米左右,村建在兩側山岙山麓。山上樹木蔥蘢,怪石林立,千岩競秀,奇洞異縫比比皆是,構成一座奇特的天然石景公園,人稱海上雁盪、白山靈石。
全村風景區劃分為靈鷲峰天縫台千丈崖仙女峰4個景點,靈鷲峰在村東南側,峰高約80米,以山崖凌空側踞一石狀似鷲得名,景點內奇岩嶙峋,孤岩危立,群石聳疊,石台平廣,有形狀奇特的臥佛、棋盤兩洞,峰巔有一廣約30餘平方米的平台,稱觀音說法台,可容百人盤腿而坐。還有形狀各異的被稱為迎賓象石、臥佛石、靈鷲石、棋盤石、古鐘石、金剛石、靈蛙石、壽龜探春石、孤帆石等奇石。天縫台在靈鷲峰北側,有一巨石凌空屹立,石內有長31米、寬25~40厘米、高5米,垂直相交成T形的兩條裂縫,是花崗岩體隙縫沿裂罅剝落而天然形成,人稱天縫台,景點以此得名。景點內有巨石壘成長約10米、高約2米,呈Z形的洞穴,洞內清幽涼爽,名為清涼洞。另有木魚石、八戒望海石、蝸牛石、試劍石、筆架石、神鰲石、飛龍聽經石、寶筏石、試心石、百丈崖、老君石等怪石。尤為奇異的是寶筏石,石長3.2米、寬0.8~2.10米、厚10餘厘米,中間寬,兩頭略窄,呈菱形,似渡海之舟筏,當人們用手輕按一端,石竟能左右搖晃。寶筏石下又有一天然板石,厚度只10餘厘米,平地直立,中有一直徑不到1米的圓孔。千丈崖在村東側,與天縫台相對,崖高120餘米,呈圓垂形。四面光滑,絕壁峭立,宛如一座通天凸鏡。崖頂廣50餘平方米,頂側有一洞,四面相通,晚霞照耀洞中,虛無縹緲,故名煙霞洞。千丈崖景色壯觀,為白山村的象徵。仙女峰在千丈崖東側,以峰腰仙女台石而得名。峰高約130米,峰東、西各有一座名為春池、秋潭的水庫,山秀水清,景色迷人。東南側峰腰有一石長8米、寬3.4米、厚30餘厘米,凌空平伸出山崖,在石上凌空處站立五六人平穩如常,傳此石為仙女所坐,故名仙女台石。此為白山村最引人入勝的奇石。

自然資源

白山村北部海岸全為沙灘和由沙淤積自然壘成的沙堤,其中較大的是白山頭塗,當地俗稱後沙。該沙灘西起白山頭山嘴,東至松毛尖山嘴,長約2.3公里,寬約 800米,面積約1.1平方公里,乾出高度0.5~1.3米,厚度20~30米,儲藏量2000萬噸左右,且均為優質粗粒石英砂,是上等建築材料。
開採建築用石料是白山村又一大特色。白山村均處在花崗岩區域,石質堅硬,色白紋細,是建築用上好原料。50年代初,村曾設立石料廠,組織石料開採隊開採石料資源,多時有本地和外地石工140餘名。產品主要是建築用各種規格的定型石,最宜作建築工程基石、海上防浪堤用石,其中最優的可鑿成4米長的條石,用作房屋的桁條。由於長期間對優美的風景區缺乏認識,大量開採石料,造成嚴重後果,許多景色秀麗的風光遭到破壞。從80年代中期起,為保護風景旅遊資源,政府規定嚴禁在景區採石。現開採石料已轉移到附近石質較差的小島柱子山上,石工減為60餘人,石料開採量亦大為減少。

經濟發展

(圖)白山村白山村
白山村黃沙開發歷史較早。1928年,一位吳姓商人曾在白山村開設順昌黃沙公司,並在上海設立大昌沙泥公司,專營白山村黃沙。30年代曾設立朱家尖南海實業公司,旨在銷售白山黃沙,所得利潤開發朱家尖島。後因利薄歇業。1950年後,白山村的黃沙被大量開採利用,各類副業船隻競相採掘裝運上海。60年代初,朱家尖人民公社曾設立朱家尖黃沙公司,利用白山村的黃沙資源發展社辦企業,後劃歸普陀縣黃沙公司經營。從50年代末期起,白山村每天的黃沙裝運量約 2000~3000噸,至80年代,該沙灘的黃沙資源基本被採掘完,現只存松毛尖幾個小型沙灘。
裝運黃沙是白山村村民一項重要經濟收入,許多村民歷來靠裝運黃沙維持生活。歷史上均為村民分散經營。50年代初,全村編成10個裝沙隊,裝沙量少時各隊輪流裝運,多時全村男女老小全部出動。70~80年代,從海灘裝上船,每噸裝運費1.2元左右,年裝運50萬噸,計黃沙裝運總收入約60萬元,每個勞力年收入2000~3000元。為保護風景區,從80年代中期起,政府禁止向外裝運黃沙。
由於砂石開採量減少,部分勞力又轉向農業勞動。1992年,全村447個男勞力,其中從事農業228人,占總數51%;從事漁業104人,占23.2%;從事砂石開採115人,占25.8%。隨著風景區的開發,部分勞力逐漸轉向旅遊業。
據傳清嘉慶年間,閩浙沿海農民起義軍首領蔡牽曾率軍駐紮過該村,村南口千畝塘(即海塘,今退為二線塘,塘壩已改成路)為蔡牽軍隊與村民共同築成。因塗築塘後形成千畝良田,村民至今非常感激蔡牽軍隊。80年代初期在村北蜈蚣峙山崖發現有賜酒與士卒,臨流同暢飲。鉤餘王和十汛平安,內山立,丙寅年(1806)等石刻多處,經考證為蔡牽軍隊所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