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四爺廟

白四爺廟

白四爺廟位於黑龍江省撫遠市市東城北10公里的城子山山腳下,為一自然山洞,高2米,寬1米,深約4米。

基本信息

簡介:

祖國最東北的東極撫遠縣,於清宣統元年(1909年)四月十五日(6月2日)設治,名曰綏遠州。1913年改為綏遠縣。1930年1月正式改稱撫遠縣。撫遠不但山清水秀,風光旖旎,而且物華天寶,民風樸厚,傳說神奇。

地理位置:

距離撫遠縣東城北10公里的黑龍江南岸的城子山(本地稱石頭窩子)附近,江水湍急,石崖陡峭,風景秀麗。山腳有一自然山洞,高2米,寬1米,深約4米,上面是莽吉塔古城,下面便是聞名遐邇的白四爺廟。這座廟宇就是由縣政府出面組織當地居民集資在山洞前為紀念行俠仗義,扶困濟貧的白四爺而修建的一座集道教、佛教、薩滿教於一身的廟宇。

歷史沿革:

白四爺廟,1998年當地居民集資重建了“白四爺”廟,讓全國各地來這裡的遊人大飽眼福。廟高12.12米,寬3.6米,廟宇長10.8米,並供有白四爺塑像一尊。廟宇紅柱朱門、白牆金瓦,映襯在碧樹叢中,十分耀眼。此廟面臨黑龍江,每年漁期漁民們都去“白四爺”廟焚香上供,以圖個吉利。無論來撫遠的客船還是貨船,每當行駛到此處時都要鳴笛致意。外地來的遊人和善男信女們紛紛前來燒香祭祀。傳說行俠仗義的白四爺曾住此,更具傳奇色彩。

建築文化:

據《東北三江流域民俗概覽》一書記載,早在百年前,伊力嘎(今撫遠縣城)、科勒穆(今小河子)、海青、團山子(今饒河縣城)、拉哈蘇蘇(今同江鎮)等黑、松、烏三江沿岸曾建有五六處白四爺廟。然而最著名的白四爺廟便是撫遠縣城附近的這座白四爺廟。解放前航行路過城子山腳下黑龍江江面的中、俄船隻,無論大小,是客船還是貨船,都要鳴笛致意,焚香、送匾掛紅,以求行船平安。
每年漁期漁民們都要去白四爺廟焚香上供,以圖吉利。外地來的遊人和善男信女們紛紛前來燒香祭祀。土改鬥爭時,白四爺廟雖然被民眾拆毀,但遺址前、山洞內,依然香火不斷。撫遠縣政府因勢利導,順應民意,依靠民眾集資重建了白四爺廟,不僅是發展旅遊事業的需要,更是保留獨特的民俗,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需要。

神話傳說:

關於“白四爺”的傳說頗多,不過以下的傳說故事最為動人。
相傳東海龍王有四個兒子,其中三兒子黑龍生就一副俠肝義膽,嫉惡如仇,專愛打抱不平,在東海一帶聲譽極高;而四兒子白龍則讓龍王感到傷腦筋,自幼蠻橫任性,天天著法子惹是生非,卻又無人敢管,人稱“小霸王”。
這一年,正逢插秧谷時節,整整99天滴雨未下,天下大旱。龍王任命四個兒子分赴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視察旱情,藉機施術降雨,搭救眾生。臨行前老龍王不放心小兒子白龍,便命黑龍和白龍同行,一道前往東北降雨抗旱。到東北後,只見大地龜裂,草木枯死,哀鴻遍野。情急之下,黑龍和白龍便施開了法術,只吞吐三下,便把那長江、洞庭之水盡數運了過來,甘霖普降,旱情大減,人們無不敲鑼打鼓,焚香上供,跪地拜謝。忽一日,黑龍和白龍所過之處,見那裡水豐草美,莊稼茂盛,毫無旱象。黑龍深知此地物華天寶,獨承恩澤,必是不平凡去處,正待在此歇腳,不料此時的白龍因一路上呼風喚雨,好不得意,此刻又正在興頭上,哪管它旱是不旱,張開血盆大口便吞吐起來,頃刻間,一個美麗富庶的魚米之鄉便成了一片汪洋的水鄉澤國。黑龍大怒,咬住白龍的龍鬚,令他不得再張口吞吐,白龍負痛,索性與黑龍大戰起來。只見得江水咆哮,濁浪排空,飛沙
白四爺廟建築圖白四爺廟建築圖
走石,天昏地暗,仍不見勝負。這時,遭此突來災禍的當地百姓已看出端倪,紛紛前來為黑龍助戰。此番戰持續了七天七夜,最終黑龍得勝。但因遍體鱗傷,跌落在江水中奄奄一息,人們含淚搶救黑龍,並將這條血染的河流稱之為黑龍江,以紀念黑龍的壯舉。
孰料,七天七夜的惡鬥,驚動了玉皇大帝,派了81名天兵天將將白龍捉拿了去。將其化為蛇身,貶到深受其害的伊力嘎(綏遠州治,即現今的撫遠縣城)的城子山頭,命其隱身於此,戴罪立功,如功德圓滿,自可贖回龍身。
綏遠州地處黑龍江與烏蘇里江匯合處,距京都足有六千多里之遙。別看這裡人煙稀少,天氣寒冷,百里不見村,十里不見人,卻憑著先天水闊土肥的優勢,成了大煙土和大麻哈魚的主產地。每到大煙收穫或大麻哈魚汛期,來來往往的商賈便雲集於此,小鎮顯得空前繁華熱鬧。從哈爾濱坐船經綏遠到饒河、虎林去,必經一處險灘,人稱此處為“鬼見愁”。為減少事故的發生,當地人只好沿著南岸陡峭的石砬子,拴上三道纜繩,過往船只能拉縴般拽著繩索,方能一步步挪出“鬼見愁”。來往船隻經常在這裡遇險。
1926年的夏天,虎林縣一條“興林號”商船途經綏遠,突然西南方向颳起一陣狂風,只見江岸上飛沙走石,亂草遮天,狂風像巨大的妖魔,掀起滔天巨浪,猛烈地摔向船幫。大船被颳得左右搖晃,眼看就要沉沒了,正在滿船人無不嚇得大哭大叫,哭爹喊娘之際,忽覺大船穩穩上升數米,離開江面,似在騰雲駕霧一般,而天空中影影綽綽出現一白鬍子老頭,手執拂塵含笑佇立在塵霧中,只見他輕甩數下拂塵,霎時間風平浪靜,日麗天晴,大船已在不知不覺中向前駛出數千米,再看那白鬍子老頭,早已無影無蹤。船上眾人驚訝不已,知是遇上了神仙搭救,急忙跪地磕頭拜謝。
此事一傳十,十傳百,周圍百姓都知道了白鬍子老頭施仙術救人的故事。此後這一帶又發生數起險情,總能夠化險為夷。因此,關於白鬍子老頭的身家來歷也越傳越神。據小河子的百姓說,每到陰天下雨的時候,城子山頭經常出現一條大蛇,像水缸般粗細,尾巴繞在城子山頭的樹上,腦袋伸到江中急流里喝水。見過的人均道是蛇仙乘霧顯聖。此種說法越傳越遠。
據傳城裡忠善堂有個叫呂老七的幫座,這呂老七真名不詳,在伯力城給帝俄病院當過雜工。民國10年(1921年)帶著妻女來到綏遠,一邊做買賣,一邊當忠善堂的幫座。就在這年冬天,呂老七去小河子辦事,走到石頭臥子的對個江道上,不小心掉進了清溝里,因清溝水流急,呂老七在水裡邊撲騰邊快速地被沖往下游。冬天的江水寒冷刺骨,棉褲棉襖被水浸得越來越沉,眼看就要沉沒了,忽然他覺得有一隻大手托著他往下游去,一直把他托到岸邊。腳一觸地,原本迷迷糊糊的呂老七突然想到,莫不是遇到了人們傳說的蛇仙了吧!呂老七問道:“敢問神仙尊姓大名,弟子承蒙您的大恩大德,逢凶化吉,死裡逃生,弟子將永遠供奉您的神位。”說了一氣才敢睜開眼看,但見一位慈眉善目,仙風道骨的白鬍子老頭正笑吟吟地捋著鬍子看著自己。“我不是什麼神仙,我姓白,在家排行老四,家就住在城子山頭,因自小在江邊長大,因而練就了一身好水性。有人落難、出手相救本在人之常理之中。”白鬍子老頭說罷便欲轉身離去。呂老七不信,扯手不放,非要跟著白四到他家去看看。白四無奈,只好領他來到城子山腳下,果然見一座氣派的青石房立在懸崖峭壁之下。走進去,但見室內燭光閃爍,煙霧繚繞,香氣四溢,宏偉寬敞,富麗堂皇。白四端上兩壺好酒,說是為呂老七驅寒。酒過三巡,二人相談甚歡,一醉方休。呂老七醒來後,發現自己睡在一個潮濕的山洞裡,洞壁上有一個一尺寬的裂隙,深不可測,似可通往山頂,暗忖這也許就是白四的修身之處了。
此事經呂老七傳出後,人人深信不疑,開船的更是信以為真,皆尊稱白四為“爺”,並自發捐款在白四爺洞前建了一座小廟。從此“白四爺”這個名字便傳揚出去了。起初過往的商船隻是在急流險灘處遇險情時鳴笛三聲,希望得到白四爺的庇佑和救助。後來,凡是從哈爾濱經綏遠到饒河、虎林的商船,在白四爺廟前經過時都要鳴笛,即使不到饒河,有些船也特意到白四爺廟前去鳴笛致意。
再說呂老七見此情景正遂心愿,為了讓白四爺更加威名遠揚,他更是各處遊說,廣泛宣傳。人們紛紛前往,燒香磕頭,上供送匾,尤其是每年的大年初一這一天,從江道上奔往白四爺廟燒香上供的人熙熙攘攘,絡繹不絕。一時間,白四爺廟的香火極盛,遠至京城,近至饒河、虎林的人們紛紛來這裡燒香還願。
據說民國初期,兵匪禍亂橫行,這年冬天,在江對岸住著的一股胡匪總計九百多人過江來攻打綏遠。連續攻打三天三夜未能克城。每到晚上,只覺得城下的戰壕里全是人,槍聲響如爆豆,防守甚是嚴密,胡匪心驚膽戰,不敢攻打,最後不得不退下來。此事一傳開,人們無不認為是白四爺顯靈,指木為兵,保衛了綏遠,不然綏遠早就被這幫鬍子洗劫了。人們紛紛到城子山小廟燒香送匾,把洞裡洞外掛得通紅一片,供品滿桌,香菸繚繞。此時,有民間人士提議,白四爺護城有功,應該建一座規模宏大的廟宇來供奉他老人家的神位。這一提議得到了官兵、船商和撫遠百姓的回響。一年的時間共籌集資金4萬多元。1935年,一座300多平方米的白四爺廟在縣城西山腳下落成,取名白雲寺。寺廟斗拱飛檐,雕樑畫棟,朱柱綠閣,灰瓦白牆,十分宏偉壯觀。殿內,上首正中,白四爺像身高九尺,紅臉長須,二目炯炯傳神,周身上下雲霧繚繞,飄飄然然,栩栩如生。
據當地老一輩人講,盛極一時的西山腳下的白雲寺是一夜之間凋敝的(1948年春,白雲寺被民眾拆毀),那個叫呂老七的住持亦神秘失蹤。隨著歲月的流逝,城子山頭重建的白四爺廟香火又紅火起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