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勉峽鄉

白勉峽鄉

白勉峽鄉古屬梁州,東漢設城置縣,曾為漢班超和張飛封地。

基本信息

白勉峽鄉白勉峽鄉
白勉峽鄉位於漢中盆地東部,介於東徑112.87與北緯35.17之間。縣境東鄰石泉、漢陰,南界鎮巴和四川通江,北連洋縣,西接城固南鄭。東西長94.5公里,南北寬64.5公里,總面積3240平方公里,海拔在371—2413米之間,山區丘陵面積占93.2%,平川占6.8%。

概況

白勉峽鄉白勉峽鄉
西鄉最早的縣名叫南鄉縣三國時(公元221年)從當時的城固縣分出,因為在城固的南邊,所以叫南鄉縣,轄地包括現在的西鄉和鎮巴。公元221年(蜀漢昭烈帝章武元年),張飛被劉備封為西鄉侯。因為他的家鄉涿郡西鄉(今北京房山一帶)在曹魏統治下,由於揚名鄉里是封建社會封爵的慣例,所以劉備借地封侯,以原籍之名,寄食采地於南鄉。晉太康二年(公元281),晉武帝因張飛曾封西鄉侯於此,故改南鄉縣為西鄉縣。

東漢:因班超平定西域有功,封定遠侯,其食采之邑就在本縣境內。在涇洋河(古稱洋水)畔建立了平西城(又名平陽城或定遠城)。原址在今天古城一帶。這是西鄉最早的建城記錄。南北朝:縣城遷往峽口,此時縣名改為“豐寧縣”,縣城亦稱為“豐寧城”。隋:由峽口遷至蒿坪山之陽(今四季河),一直到元,西鄉縣城一直在此。元:由於南宋末年遭蒙古鐵蹄的蹂躪,城池被毀,縣城由四季河遷到牧馬河畔現在縣城的所在地。

從三國一直到清前期,西鄉和鎮巴一直都是一個縣,即西鄉縣。清嘉慶七年(公元1802年),為了鎮壓白蓮教起義,析縣東南二十四地為定遠廳(相當於副縣級)。民國元年(1912年)鎮巴正式脫離西鄉,成為鎮巴縣。2000年,西鄉縣轄14個鎮、11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345074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城關鎮76334揚河鎮27378柳樹鎮20953沙河鎮15407私渡鎮9921桑園鎮11838白龍塘鎮15628古城鎮17725峽口鎮13469堰口鎮24964茶鎮10559高川鎮14672兩河口鎮14977五里壩鎮8159馬蹤灘鄉11965鍾家溝鄉8786左溪鄉4796羅鎮鄉5331司上鄉4724馬家灣鄉5094三花石鄉7427子午鄉3083白勉峽鄉6119大河鄉4724河西鄉104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