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經濟學與中國經濟發展策論

發展經濟學與中國經濟發展策論

《發展經濟學與中國經濟發展策論》對經濟發展一般範式與中國經濟發展觀的演化規律進行了研究探索:從經濟發展的資本形成、經濟成長、技術進步、人口與就業、新型工業化與信息化、農業現代化與新農村建設、對外貿易等領域稽考求源、多維透視,在此基礎上探討了發展經濟學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參考作用,提出了促進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的對策建議。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劉義聖,1958年生,福建福州人,經濟學博士。1978年考入北京大學經濟學系本科,1988年師承於北京大學經濟學院胡代光教授獲碩士學位,2005年師承於福建師大經濟學院陳征教授獲博士學位。現為福建省社科院亞太經濟研究所所長,福建師範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獨立撰寫《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論綱》和《中國資本市場的多功能定位與發展方略》等著述,在《經濟學動態》、《新華文摘》、《當代經濟研究》、《福建論壇》等國家正式刊物發表論文百餘篇,2001年入選“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2004年開始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目錄

第一章 發展經濟學貧困闕疑與中國經濟發展強勢

第一節 發展經濟學貧困的闕疑

第二節 發展經濟學的發展:來自中國的推動

第二章 經濟發展的一般範式與中國發展觀的演替

第一節 經濟發展的一般範式

第二節 經濟發展的研究方法與思想的歷史傳承

第三節 中國發展觀的變遷與演進

第三章 資本形成理論與中國投資的政策思維路徑

第一節 資本形成的作用與生成機理

第二節 發展經濟學的資本形成理論

第三節 資本形成理論的評析與借鑑

第四節 中國投資問題的全息思考

第五節 中國資本市場投融資功能的深化

第六節 中國利用外資及其兩面性

第四章 經濟成長理論與中國經濟成長方式

第一節 經濟成長理論觀點的紛呈

第二節 經濟成長理論的評析與借鑑

第三節 經濟成長因素與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

第四節 中國科學發展觀與經濟成長方式的轉變

第五章 技術進步理論與中國“科學技術發展觀”

第一節 技術與技術進步釋讀

第二節 技術進步理論的多維向度

第三節 開發中國家技術引進的實踐視角

第四節 技術進步理論的鏡鑒

第五節 中國技術進步的戰略轉型

第六章 人口、就業理論與中國就業城鄉統籌戰略

第一節 人口與人力資本:經濟分析視野

第二節 人口流動模型及其就業的政策含義

第三節 人口流動與就業理論評鑑

第四節 中國城鄉統籌就業:協調發展的路徑依賴

第七章 工業化理論與中國新型工業化的使命

第一節 工業化:從概念到理論

第二節 工業化理論的評析與當代啟示

第三節 新型工業化:中國的“再度工業化”

第八章 農業發展理論與中國“新農業”“新農村”建設

第一節 農業的發展:經典學家的語論

第二節 農業發展理論的紕繆與可鑑之處

第三節 傳統與現代的更替:中國“新農業”與“新農村”建設

第九章 對外貿易理論與中國外貿戰略性政策的適變

第一節 對外貿易與經濟發展的“接合”

第二節 對外貿易理論的遞嬗

第三節 對外貿易理論的局限性與普適性

第四節 中國外貿戰略的創新適變

第五節 中國外貿政策選擇:有管理的貿易自由化

第十章 巨觀調控理論與中國“和諧經濟”的打造

第一節 “市場失靈”還是“政府失靈”的論辯

第二節 開發中國家“看得見的手”:巨觀調控策論

第三節 中國巨觀經濟的“政策搭配”與相機抉擇

書後語

書摘

第一章 發展經濟學貧困闕疑與中國經濟發展強勢

第一節 發展經濟學貧困的闕疑

一 發展經濟學的發展困境

在西方社會,對經濟成長與發展的研究具有悠久的歷史,但發展經濟學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簡稱“二戰”)後才成為一門獨立學科。二戰後,西方各國為了應對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的消極影響,紛紛推行凱恩斯主義,加強政府對經濟的積極干預;與此同時,蘇聯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則通過高度的計畫經濟機制,使經濟快速地工業化。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新獨立的開發中國家在經濟發展中也強調政府和計畫的作用,重視資本積累和工業化目標。以唯資本論、唯工業化論和唯計畫論為主要內容,奉行經濟發展觀的結構主義的發展理論為開發中國家的這種選擇提供了理論依據。正由於這一特點,以結構主義為主導思想的早期經濟發展理論迎合了落後國家力圖在最短時間內趕超已開發國家的強烈願望,因而贏得了開發中國家的普遍青睞。可以說初始階段的發展經濟學風行一時,成為顯學,不僅得到了廣泛傳播,而且也確實對戰後開發中國家的發展戰略和經濟政策產生了重大影響。

發展經濟學最初是一些有關結構主義理論的聚合,其主要代表洛德·T.鮑爾(Lord Bauer)、科林·克拉克(Colin Clark)、劉易斯(A.Lewis)、繆爾達爾(G.Myrdal)、納克斯(R.Nurkse)、羅森斯坦一羅丹(P.N.Rosensten。Rodan)、赫爾希曼(A.O.Hirschman)、普雷維什(P.Prewisch)、漢斯·辛格(H.W.Singer)等人。這些經濟學家基本認為開發中國家具有“結構剛性”的特點,即長期保持原來狀態不變的、並能夠抵抗外來壓力的一種特徵,這種剛性不僅表現在開發中國家的二元經濟結構和技術結構上,還表現在開發中國家的社會結構上,要克服這種剛性必須大力發展工業化,而且必須是有計畫的工業化。由此他們提出了一系列結構主義發展思路,特別是從20世紀50年代起,信奉早期發展經濟學核心思想的開發中國家就紛紛以追求單一的數量增長為經濟目標,實行計畫指令性的進口替代工業化發展戰略。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