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

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

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由柳宗元作,體裁為七言律詩。

原文

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驚風亂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
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迴腸。
共來百粵文身地,猶自音書滯一方。

【作者】:柳宗元
【朝代】:
【作者小傳】: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解(今山西運城縣解州鎮)人。他曾積極參加王叔文集團革新政治的。唐順宗時,任禮部員外郎。革新失敗後,被貶為永州司馬,後遷為柳州刺史。他是唐代傑出的文學家和思想家,在散文和詩歌的創作方面,有著很高造詣。他的詩,善於寓情於景,寫得俊雅峭拔。
【體裁】:七言律詩
格律】:
○平聲●仄聲⊙可平可仄△平韻 ▲仄韻
本作的韻腳是:七陽;可"三江七陽"通押。
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
驚風亂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
○○●○○●,●●○○●●△
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迴腸。
●●⊙○○●●,○○●●●⊙△
共來百粵文身地,猶自音書滯一方。
⊙○●●○○●,⊙●○○●●△
【注釋】:
1、大荒:曠遠的廣野。
2、驚風:狂風。
3、:吹動。
4、芙蓉:指荷花。
5、薜荔:一種蔓生植物,也稱木蓮。
6、百越:即百粵,指當時五嶺以南各少數民族地區。
7、紋身:古代南方少數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紋的風俗。
【韻譯】:
柳州城上的高樓,接連著曠野荒原;
我們愁緒象茫茫的海天,無限寬廣。
狂風陣陣,猛烈吹亂了水上的芙蓉;
暴雨傾盆,斜打著爬滿薜荔的土牆。
嶺上樹木重重,遮住了遠望的視線;
柳江彎彎曲曲,象百結九轉的愁腸。
咱五人同時遭貶,到百越紋身之地;
而今依然音書不通,各自滯留一方。
【背景】:
公元八○五年,唐德宗李适死,太子李誦(順宗)即位,改元永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但由於保守勢力的反撲,僅五個月,“永貞革新”就遭到殘酷鎮壓。王叔文、王伾被貶斥而死,革新派的主要成員柳宗元、劉禹錫等八人分別謫降為遠州司馬。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的“二王八司馬”事件。直到唐憲宗元和十年(815)年初,柳宗元與韓泰、韓曄、陳諫、劉禹錫等五人才奉詔進京。但當他們趕到長安時,朝廷又改變主意,竟把他們分別貶到更荒遠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和連州為刺史。這首七律,就是柳宗元初到柳州之時寫的。

賞析

全詩先從“登柳州城樓”寫起。首句“城上高樓”,於“樓”前著一“高”字,立身愈高,所見愈遠。作者長途跋涉,好容易才到柳州,卻急不可耐地登上高處,為的是要遙望戰友們的貶所,抒發難於明言的積愫。“接大荒”之“接”字,是說城上高樓與大荒相接,乃樓上人眼中所見。於是感物起興,“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即由此噴涌而出,展現在詩人眼前的是遼闊而荒涼的空間,望到極處,海天相連。而自己的茫茫“愁思”,也就充溢於遼闊無邊的空間了。這么遼闊的境界和這么深廣的情意,作者卻似乎毫不費力地寫入了這第一聯,攝詩題之魂,並為以下的逐層抒寫展開了宏大的畫卷。
第二“驚風亂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寫的是近處所見。惟其是近景,見得真切,故寫得細緻。就描繪風急雨驟的景象而言,這是“賦”筆,而賦中又兼有比興。屈原《離騷》有云:“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又云:“擥木根以結茝兮,貫薜荔之落蕊;矯菌桂以紉蕙兮,索胡繩之。謇吾法大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在這裡,芙蓉與薜荔,正象徵著人格的美好與芳潔。登城樓而望近處,從所見者中特意拈出芙蓉與薜荔,顯然是它們在暴風雨中的情狀使詩人心靈顫悸。風而曰驚,雨而曰密,颭而曰亂,侵而曰斜,足見對客觀事物又投射了詩人的感受。芙蓉出水,何礙於風,而驚風仍要亂颭;薜荔覆牆,雨本難侵,而密雨偏要斜侵。這怎能不使詩人產生聯想,愁思瀰漫呢!在這裡,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賦中之比興,有如水中著鹽,不見痕跡。
第三聯寫遠景。由近景過渡到遠景的契機乃是近景所觸發的聯想。自己目前是處於這樣的情境之中,好友們的處境又是如何呢?於是心馳遠方,目光也隨之移向漳、汀、封、連四州。“嶺樹”、“江流”兩句,同寫遙望,卻一仰一俯,視野各異。仰觀則重嶺密林、遮斷千里之目;俯察則江流曲折,有似九回之腸。景中寓情,愁思無限。從字面上看,以“江流曲似九迴腸”對“嶺樹重遮千里目”,銖兩悉稱,屬於“工對”的範圍。而從意義上看,上實下虛,前因後果,以駢偶之辭運單行之氣,又具有“流水對”的優點。
尾聯從前聯生髮而來,除表現關懷好友處境望而不見的惆悵之外,還有更深一層的意思:望而不見,自然想到互訪或互通音問;而望陸路,則山嶺重疊,望水路,則江流紆曲,不要說互訪不易,即互通音問,也十分困難。這就很自然地要歸結到“音書滯一鄉”。然而就這樣結束,文情較淺,文氣較直。作者的高明之處。在於他先用“共來百粵文身地”一墊,再用“猶自”一轉,才歸結到“音書滯一鄉”,便收到了沉鬱頓挫的藝術效果。而“共來”一句,既與首句中的“大荒”照應,又統攝題中的“柳州”與“漳、汀、封、連四州”。一同被貶謫於大荒之地,已經夠痛心了,還彼此隔離,連音書都無法送到!讀詩至此,餘韻裊裊,餘味無窮,而題中的“寄”字之神,也於此曲曲傳出。可見詩人用筆之妙。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