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峨眉山

《登峨眉山》是唐代詩人李白青年時期的名作。峨眉山風景幽美,有“峨眉天下秀”之稱。李白這首詩通過寫他登峨眉山時的感受表達了他對仙界的嚮往。

作品原文

登峨眉山

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

周流試登覽,絕怪安可悉? 

青冥倚天開,彩錯疑畫出。

泠然紫霞賞,果得錦囊術

雲間吟瓊簫,石上弄寶瑟

平生有微尚,歡笑自此畢。

煙容如在顏,塵累忽相失。

倘逢騎羊子,攜手凌白日。

作品鑑賞

峨眉山風景幽美,有“峨眉天下秀”之稱。李白此詩作於青年時期,寫他登山所見及其對仙界的嚮往。此詩為五言古體,全篇十六句可分四段,每段四句。用入聲質韻,一韻到底。四段的首句,皆用平聲字作結,在音調上有振音激響的作用。雖是一首五言古詩,但在結構層次上是非常嚴整的。

首段“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周流試登覽,絕怪安可悉?”四句突出峨眉山在蜀中尤為名勝,無與倫比,為登覽游山,伏下線索。接著寫初到名山、親歷奇景。“周流”說登覽游賞當遍及峨眉古蹟名區。“試登覽”即初次登臨。“絕怪”指峨眉山岩壑幽深,群峰險怪,陰晴變化,景象萬千。“安可悉”極言峨眉山深邃,林泉勝跡,難以盡覓。

第二段首二句“青冥倚天開,彩錯疑畫出”具體寫峨眉山之高峻磅礴,秀麗無儔,奇光異彩,分列雜陳。讓人感到一登峨眉山,頓入清境,仿佛置身於圖畫之中。後二句“泠然紫霞賞,果得錦囊術”進一步寫登山以後的感受。言登臨峨眉山,沉浸于丹霞翠靄之間,心與天和,似能參天地之奧秘,賞宇宙之奇觀,得到了仙家的錦囊之術。

第三段“雲間吟瓊簫,石上弄寶瑟”接著描述詩人在這樣的山光掩映,雲霞飄拂的景象下面,歡快無極。弄瓊簫於雲霄,響徹群峰;彈寶瑟於石上,聲動林泉。怡情於物外,乃得償平生之夙願。“平生有微尚,歡笑自此畢”說明詩人早已絕情榮利,不慕紛華,在漫遊峨眉,飽覽山光之際,快慰平生,歡情已償。

末段前二句“煙容如在顏,塵累忽相失”:雲煙萬態,晴光霞影,呈於眉睫之前,大略指峨眉山頂的“佛光奇景”。在晴光的折射之下,人影呈現於雲影光環之間,不禁有羽化登仙之感,塵世百慮因而滌盡。末二句“倘逢騎羊子,攜手凌白日”。“騎羊子”,指峨眉山傳說中的仙人葛由,傳說他騎著自己刻的木羊入山成仙。詩人說:假如得遇騎羊子葛由,亦當與之攜手仙去,上凌白日,辭謝人間。

陸文華《詩酒李太白》中說,此詩極寫峨眉之雄奇無匹,真令人有人間仙境之感,這就難怪詩人會飄飄然有出世之思了。他甚至幻想能遇到仙人葛由,跟著他登上絕頂,得到成仙。當然,當時的李白實際上並不想出世,他有著遠大的抱負,正想乾一番經國濟世的大業,峨眉奇景只是暫時淡化了他的現實功利心。不過,由此也不難看出,名山之游對李白超功利審美情趣的形成有著不容低估的影響。

此詩寫尋仙訪道,雖然是受時代環境的影響,更多的則是李白追求純真善美,反對虛偽醜惡的表現。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於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於中亞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時屬安西都護府管轄)。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他一生絕大部分在漫遊中度過。公元742年(天寶元年),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唐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鬥爭,失敗之後,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李白詩歌以抒情為主。他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的民間文藝和秦、漢、魏以來的樂府民歌吸取其豐富營養,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獨特風貌。他具有超異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一切可驚可喜、令人興奮、發人深思的現象,無不盡歸筆底。李白是屈原之後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