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天文台

元朝初年(距今約700年),位於今河南省登封東南15公里的登封觀星台建成。觀星台為磚石混合建築結構,由盤旋踏道環繞的台體和自台北壁凹槽內向北平鋪的石圭兩個部分組成。

構造

觀星台為磚石混合建築結構,由盤旋踏道環繞的台體和自台北壁凹槽內向北平鋪的石圭兩個部分組成。台體四壁用水磨磚砌成,呈方形覆斗狀。台統高12.62米,其中台主體高9.46米,台頂小室高3.16米。此小室為明嘉靖七年(1528)修葺時所建。台四壁明顯向中心內傾,表現出中國早期建築的特徵。台下北壁沒有對稱的兩個踏道口,人們可以由此登臨台頂。踏道以石條築成,四隅各有小道小也,用以導泄台頂和踏道上的雨水,水道出水口雕成石龍頭關。石圭又稱“量天尺”,用來度量日影長短,據此來劃分節氣和四季。它的表面用36萬青石板接建平鋪而成,下部為磚砌基座,長31.19米。石圭居子午方向,圭面記得有兩股水道。水道南端有注水池,北端有泄水池。登封觀星台是一座具有測影、觀星和遍野等多種功能的天文台。據實地測驗,採用針孔成像法以橫樑在石圭上的投影來確定日影長,可準確到正負0.2厘米,相當於太陽頂距誤差1/3角分,比晚於此台300年的西方最精密的天文觀測還要精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