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酉之變

癸酉之變

癸酉之變,或稱天理教起事、八卦教起事,指中國清朝嘉慶十八年(1813年)發生的一次天理教軍隊進攻北京紫禁城的事件。天理教起事領袖首領為林清。

基本信息

簡介

畫作畫作
嘉慶帝即位後,清王朝的階級矛盾已很尖銳,各地起義不斷,先是白蓮教,後又有廣東博羅天地會起事。同時,外國勢力也不斷滲入,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年)七月,英國商船帶兵駛人廣東香山雞頸洋面。八月初二,英軍300餘人公然登岸,並駕坐舢板艇駛進虎門,要求在澳門寓居,直至十月間在兩廣總督吳熊光的勒令下才開始撤離。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九月,京城爆發的“癸酉之變”更是震動全國。
公元1813年,林清領導的天理教以“奉天開道”為旗幟,於九月份發動起義。十五日,200名天理會教徒於京城發動兵變,攻入紫禁城東華門、西華門,直搗清廷皇宮重地.殺進東華門的天理教徒由陳爽率領,劉呈祥殿後,太監劉得才、劉金當嚮導;殺進西華門的天理教徒由陳文魁率領,劉永泰殿後,太監張太、高廣幅當嚮導。他們揮舞鋼刀,打著“大明天順”、“順天保民”的旗幟,殺聲震天,極其勇猛。
事件發生時,嘉慶帝正在木蘭圍場(在今河北省承德市)進行秋獮。時為皇子的道光帝旻寧,取出宮中封禁的火槍,在城樓上擊斃兩人。嘉慶帝知道後,非常欣慰,封旻寧為智親王,並將其所持之槍命名為“威烈”。

經過

守衛皇宮的清軍猝不及防,驚惶失措。
在隆宗門外大敗衛戍清軍的部分天理教徒,正在從門外諸廊爬皇宮大內的高牆。這道障礙一旦突破,就會血濺大內深宮,紫禁城將成為造反者的天下。
這時,正在上書房讀書的皇子們獲悉這個天崩地裂的訊息,頓時一片驚慌。同時得知這一訊息的宮中諸王大臣,錯愕無策,有的甚至準備撒腿逃跑。時年三十一周歲的皇次子旻寧很快鎮定下來,急命太監取來鳥槍、撒袋和腰刀,衝出書房迎敵。綿寧發現,當時情勢十分危急:兩名天理教徒已經爬上養心門牆頭,正準備朝這邊衝來!綿寧在養心殿台階下舉起鳥槍,瞄準牆頭的教徒,首發打死一人,再發又打死一人。見兩名領頭教徒喋血墜地,其他天理教徒不敢繼續攀牆發動進攻。
旻寧過人的膽魄與過硬的軍事技能,為這場皇宮保衛戰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在此前後,他連發數道命令:一是火速將皇宮事變奏報尚在京外的嘉慶帝。二是關閉紫禁城的四座城門,命令各路官軍飛速入宮“捕賊”。三是安慰居住在儲秀宮的皇母,並派皇三子保護她,要求他不離皇母半步。四是親自率兵丁到西長街一帶訪查。五是派諳達侍衛到儲秀宮東長街巡查警衛,以備不測。

結果

天理教成員天理教成員
經過浴血奮戰,最後因力量懸殊而失敗。十七日林清被捕,清廷對大興、通縣一帶的天理會教眾大肆搜捕,短短4天內將700餘人屠殺。為回響林清的京城起義,直、魯、豫三省的天理會教徒在華北十幾個州縣相繼起事,聲勢浩大,震驚朝野。但是因雙方的力量對比過於懸殊,在半年內便宣告失敗,起義首領們相繼被處死。因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為癸酉年,故史稱“癸酉之變”。
“癸酉之變”這場由天理教引發的較大型的農民暴動震撼了整個華北大地。

細節

九月十四日這天,林清派約二百名教徒,裝扮成商販模樣進入北京城。十五日中午,眾人在太監劉得財、劉金、張泰、高廣幅等人的接應下,由東華門及西華門兩個方向攻入紫禁城。在一番混亂之後,大約有四五十名真理教徒直入隆宗門,甚至直達養心殿。然而嘉慶帝不在宮中,起義者未能順利完成殺死皇帝的計畫。儘管如此,他們離后妃所居的宮室也已經很近了。
有人攻進皇城的訊息很快就傳到了后妃們耳中,喊叫和打殺聲原已足夠驚得這些養尊處優的女人們面無人色了,另一個訊息更嚇得她們瑟瑟發抖——把守午門的將領策凌,竟在聞聽天理教攻入的訊息之後,身先士卒地帶隊逃跑了。幸好鈕祜祿氏皇后的腦子沒有完全嚇糊塗,她派人找來了正在上書房讀書的皇子皇孫們。

皇次子旻寧

首先做出反應的是皇次子旻寧(喜塔臘皇后之子,後來的道光皇帝)。總算他還沒有被嚇糊塗,總算他還知道自己的身份,沒有聞風而逃。不但自己帶著鳥槍在養心殿前守衛,還指揮隨後趕來的各路官兵與天理教眾展開戰鬥。
混戰進行到傍晚時分,在健銳營、火器營一千多名裝備精良的官兵齊心協力的圍攻下,真理教眾終於抵擋不住,攻東華門的一路四十餘人撤回了黃村宋家莊,進入皇城的幾十人則被全殲於武英殿一帶。林清本人也在兩天后被捕。

反省

天理教攻打皇宮的訊息,第二天就傳到了回京路上的嘉慶帝耳里。皇帝在目瞪口呆之餘,也不禁為兒子的英勇折服。當即下令封綿寧為“智親王”,加給歲俸一萬二千兩,他當時使用的那支鳥槍也起名“威烈”。
回京之後,嘉慶帝對天理教攻打皇宮之事進行了詳細調查,才發現策凌帶兵逃跑只不過是小事一樁,糟糕的是:給林清提供皇宮私密的竟是皇帝的近臣太監,更糟糕的是:林清的計畫早已有知情人告發,而這樣的訊息竟被王公大臣們當皮球一樣踢來踢去,直拖到事發之後。
林清身邊有個叫祝現的教徒,他的族兄祝海慶是豫王府的差役,早已經將林清攻打皇城的所有路線時間都弄得明明白白。然而當祝海慶在初九日向豫王告密的時候,豫王竟回答:“還差著好幾天呢,急什麼,等皇帝回來再說。”
盧溝橋巡檢也在事發前發現了轄區內情形與平日不同,與宛平縣令一起向步軍統領吉綸報告,要求捉拿林清。誰知吉綸竟大怒,認為這是存心給太平盛世抹黑,將縣令臭罵了一頓。
事實擺在眼前。痛心疾首的嘉慶帝也只能發道詔書,自責“漢唐宋明未有之變”竟發生在如今大清朝,“較之明梃擊一案,何啻倍蓰!”
然而,無論嘉慶帝怎么嘉獎兒子,怎么下詔痛責,都無法掩蓋官吏因循、軍紀渙散的實情,無法掩蓋大清王朝江河日下的頹喪之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