癮疹

癮疹

癮疹,中醫病名。癮疹是一種皮膚出現紅色或蒼白風團,時隱時現的瘙癢性、過敏性皮膚病。本病以皮膚上出現瘙癢性風團,發無定處,驟起驟退,消退後不留任何痕跡為臨床特徵。臨床上可分為急性和慢性,急性者驟發速愈,慢性者可反覆發作。中醫古代文獻又稱風瘩癌、風疹塊、風疹等。本病相當於西醫的蕁麻疹,表現風團,色白或紅或正常膚色,大小不等,形態不一,局部出現,或泛發全身,或稀疏散在,或密集成片。一年四季均可發病,老幼都可罹患,約有15%~20%的人一生中發生過本病。

基本信息

疾病簡介

癮疹癮疹
癮疹是一種皮膚出現紅色或蒼白風團,時隱時現的瘙癢性、過敏性皮膚病。《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云:“此證俗名鬼飯疙瘩,由汗出受風,或露臥乘涼,風邪多中表虛之人。初起皮膚作癢,次發扁疙瘩,形如豆瓣,堆累成片,日癢甚者,宜服秦艽牛蒂湯,夜癢重者,宜當歸飲子服之。”本病以皮膚上出現瘙癢性風團,發無定處,驟起驟退,消退後不留任何痕跡為臨床特徵。一年四季均可發病,老幼都可罹患,約有15%~20%的人一生中發生過本病。臨床上可分為急性和慢性,急性者驟發速愈,慢性者可反覆發作。中醫古代文獻又稱風瘩、風疹塊、風疹等。

病因病機

本病總因稟賦不耐,人體對某些物質過敏所致。可因衛外不固,風寒、風熱之邪客於肌表;或因腸胃濕熱郁於肌膚;或因氣血不足,虛風內生;或因情志內傷,沖任不調,肝腎不足,而致風邪搏結於肌膚而發病。

臨床症狀

癮疹癮疹
皮膚上突然出現風團,色白或紅或正常膚色;大小不等,形態不一;局部出現,或泛發全身,或稀疏散在,或密集成片;發無定時,但以傍晚為多。風團成批出現,時隱時現,持續時間長短不一,但一般不超過24小時,消退後不留任何痕跡,部分患者一天反覆發作多次。自覺劇癢、燒灼或刺痛。部分患者,搔抓後隨手起條索狀風團。少數患者,在急性發作期,出現氣促、胸悶、呼吸困難、噁心嘔吐腹痛腹瀉、心慌心悸。急性者,發病急來勢猛,風團驟然而起,迅速消退,瘙癢隨之而止;慢性者,反覆發作,經久不愈,病期多在l一2個月以上,甚至更久。

診斷要點

1、皮疹為大小不等、形狀不一的淡紅色或瓷白色的風團。自覺瘙癢。
2、風團驟然發生並迅速消退,消退後不留痕跡,一日之內可發作數次。
3、皮疹發生的部位不定。
4、黏膜也可受累。發生於胃腸道黏膜者,可伴有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發生於喉頭黏膜者,可有氣悶、呼吸困難,甚至引起窒息。
5、慢性者反覆發作,可遷延數周、數月,甚至數年。

鑑別診斷

1、應與水疥貓眼瘡相鑑別。水疥好發於兒童,多見於春夏秋季,好發部位為四肢、腰腹部、臀部,典型皮損為紡錘形丘疹,色紅,長軸與皮紋平行,中央常有針尖大小的紅斑或水皰,瘙癢劇烈。
2、貓眼瘡可發生於任何年齡,春秋季多見,好發於手足背、掌底、四肢伸側等處,皮損呈多形性,有紅斑、丘疹、風團、水皰、大皰等,常兩種以上皮損同時存在,典型皮損為貓眼,即虹彩狀,色暗紅或紫紅。

辨證分析

風為百病之長,善行而數變,故風邪侵襲人體,可致皮膚出現風團,時隱時現,驟起驟消。而風邪每多挾熱邪或寒邪以襲人,內蘊肌表,不得疏泄所致;也有因腸胃不和,蘊濕生熱,郁於肌膚而發。而反覆發作,遷延日久者,則因氣虛衛外不固,或因血虛生風,或因沖任不調,或因血瘀等所致。主要的治療方法祛風,並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予以辨證治療。

辨證論治

治療原則

癮疹癮疹
首先尋找病因並予以切除。對難於發病的病因,大多數情況常用對症治療。風熱犯表證,治宜疏風清熱,方用消風散加減;風寒束表證,治宜疏風散寒,方用桂枝湯或麻黃桂枝各半湯加減;血虛風燥證,治宜養血祛風潤燥,方用當歸飲子加減。

內治法

(一)風熱犯表風團鮮紅,灼熱劇癢,遇熱則皮損加重;伴發熱惡寒,咽喉腫痛;舌質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
辨證分析:風熱之邪客於肌膚,外不得透達,內不得疏泄,故風團鮮紅、灼熱,遇熱則皮損加重;風盛則劇癢;營衛不和則發熱惡寒;風熱壅肺卿咽喉腫痛;舌紅、苔薄黃或薄白、脈浮數為風熱犯表之象。
治法:疏風清熱
方藥:消風散加減。
(二)風寒束表風團色白,遇風寒加重,得暖則減,口不渴;舌質淡,苔白,脈浮緊。
辨證分析:白色主寒,風性瘙癢,風寒外襲,營衛不和,故風團色白,皮膚瘙癢;寒性陰冷,故皮損得熱則減,遇寒加重;陰津未傷,故口不渴;舌質淡、苔白、脈浮緊為風寒束表之象。
治法:疏風散寒。
方藥:桂枝湯或麻黃桂枝各半湯加減。
(三)血虛風燥風團反覆發作,遷延月久,午後或夜間加劇;伴心煩易怒,口乾,手足心熱;舌紅少津,脈沉細。
辨證分析:血虛日久則肌膚失養,化燥生風,風氣搏於肌膚,故風團、瘙癢反覆遷延日久;津血同源,血虛亦致陰血不足,虛火內生,故伴心煩易怒,口乾,手足心熱;虛熱內擾陰分則午後或夜間症狀加劇;舌紅少津、脈沉細為血虛津傷、虛熱內生之象。
治法:養血祛風潤燥。
方藥:當歸飲子加減。

外治法

(一)香樟木、蠶砂各30—60g,煎水外洗。
(二)爐甘石洗劑外搽。

中醫中藥

牛蒡子、浮萍等分,以薄荷湯調下二錢,日二服。
苦參丸(《衍義》)有人病遍身風熱細疹。癢痛不相任,連腦、脛、臍、腹及隱處皆然,涎痰亦多,夜不得睡。
以苦參末一兩,皂角二兩,水一升揉濾取汁,銀石器熬成膏,和苦參為丸如桐子大。
食後溫水服二十丸,次日便愈。
千金方》治法,白疹宜者礬石汁拭之。或煮蒴和少酒以浴之良。(姚氏,以治赤疹),或煮石南汁拭之良。或水煮雞屎汁拭之。餘一切如治丹方法。俗呼為風屎,亦名風屍。盛者石南湯主之。
石南湯(《神巧方》亦名石南根飲子)治風癮疹,搔之則作瘡。風屍身癢,卒風面目腫起。
石南葉(《神巧》用根)乾薑(炮)黃芩細辛(去苗)人參(去蘆,各一兩)桂心麻黃(去節)當歸芎(各一兩半)甘草(炙,二兩)乾地黃(七錢半)食茱萸(一兩二錢半)
上為咀。每服四大錢,水一大盞,好酒二合,同煎至八分,去渣。熱服不拘時候,衣蓋令出汗。
加味羌活飲治風寒暑濕外搏肌膚,發為癮疹,憎寒發熱,遍身瘙癢,隨髒氣虛實,或赤或白,心迷悶亂,口苦咽乾。
羌活前胡(並去蘆,各一兩)人參桔梗(並去蘆)甘草(炙)枳殼(去穣,麩炒)川芎天麻茯苓(去皮,各半兩)薄荷蟬蛻(去頭,各三錢)
上為細末。每服三大錢,水一盞,生薑三片,煎至七分,去渣。溫服無時。
羚羊角散治風癮疹,遍身癢痛,心胸滿悶。
羚羊角屑白鮮皮白蒺藜防風(去蘆)麻黃(去節)甘草(炙)羌活(去蘆,各一兩)枳殼(麩炒,去穣,半兩)人參(去蘆)杏仁(去皮尖,麩炒)黃芩(各七錢半)生乾地黃上為咀,每服四錢,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渣。入酒一合,更煎一兩沸溫服。
樺皮散治肺臟風毒,遍身瘡疥及風癮疹。
枳殼(去穣,用炭火燒存性)樺皮(燒灰,各四兩)甘草(炙,半兩)荊芥穗杏仁(各二兩,麩炒,去皮尖)
上件除杏仁用水一碗,於銀器內熬去水一半已來,放令乾,另研令細;次用諸藥未同研勻,於瓷合內收之。每服三錢,食後溫酒調下。
犀角散治風癮疹,心悶。
犀角屑川升麻人參玄參沙參防風(四味,各去蘆)白鮮皮白蒺藜(各一兩)
甘草(炙)馬牙硝(各半兩,研)牛黃(二錢半,研細)
上為細末,入牛黃末同研令勻。每服二錢,用竹葉湯調下,不拘時。
鬼箭羽散治風癮疹,累醫不效。
鬼箭羽白蒺藜防風(去蘆)白蘞甘草(炙)白礬(枯,各一兩)
上為細末。先用粟米粉五合粉身了。每服二錢,溫熟水調下,不拘時。
漏蘆丸治風癮疹。
漏蘆(一兩)枳殼(麩炒,去穣)苦參(各三兩)防風(去蘆)川大黃()烏蛇上為細末。煉蜜和搗三二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用溫漿水送下,食後服。
楓香丸治風癮疹,癢不可忍。
楓香白鮮皮白蒺藜蛇床子羚羊角屑(各一兩)川烏頭(炮,去皮臍)本(去蘆)
仙靈脾蔓荊子莽草赤箭(各半兩)
上制服法,同前。
加味烏荊丸治癮疹上攻頭面。赤腫瘙癢,抓之皮脫落作瘡作癢,或痛淫液走注,有如蟲行。
川烏頭(湯洗,浸三五次,去皮尖,焙乾)荊芥穗(各半兩)當歸(水浸三日,洗、焙乾秤一兩)
薄荷(五錢)
上為細末。醋煮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酒或茶清送下。
治風癮疹,疼癢不可忍。
赤土(不拘多少,細研。)
每服一錢,空心溫酒調下。
治遍體疹風側子(作末)冷酒調服。
治風癮疹,癢不止。
枳殼(麩炒,去穣,三兩)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中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無時。一方,水煮枳殼,為煎,塗之。
治風疹入腹,身體腫,舌強幹燥。
蔓菁子(三兩,為細末)
每服二錢,溫酒調下。
又方白蜜(一合)酒(二合)二味調和,空心溫服。
又方白僵蠶(不拘多少,焙令黃色)
上為細末。用酒調服之。立瘥。
烏蛇膏治風癮疹,結腫攻沖,遍身發熱癢痛,及治筋脈攣急。
烏蛇當歸(去蘆)木鱉子(去殼)枳殼(去穣)大黃(各一兩)天麻附子烏喙天南星桂心細辛(去苗)吳茱萸羌活(去蘆)蒼朮(去粗皮)防風牛膝川椒白芷白僵蠶乾蠍(各半兩)
上件藥並生用銼碎。以頭醋半升,拌浸一宿。用臘月煉成豬脂二斤於當中,入藥以慢火煎,看白芷變黃紫色下火,濾去渣令淨,入於瓷合內盛之,用摩塗於所患處立效。
蒴膏治風瘙癮疹,皮膚中苦癢,搔之血出。
蒴根薔薇根(各二兩)白蒺藜附子獨活(去蘆)白芷防風(去蘆)苦參(去蘆)
川升麻漏蘆漢防己川椒木香蛇銜草茺蔚子枳殼(一方作枳實)莽草犀角屑(各一兩)
上件並生用細銼。以頭醋浸一宿,明旦用銅石銀鍋中盛,慢火上。以臘月煉成豬脂二斤半,與藥同煎,令白芷赤色膏成,濾去渣,盛瓷合中。每取塗摩患處,累用即瘥。一方,無薔薇根。
莽草膏治身體赤癮疹而癢,搔之隨手腫起。
莽草(七錢半)當歸芎大戟細辛芍藥芫花川椒躑躅花附子蒴根(各一兩)苦參(二兩)豬膏(成煉者,三斤)
上件細銼。用酒浸一宿,豬膏煎之,候附子色黃膏成,去渣。以敷病上,日三用之。
青羊脂膏治風熱赤疹,搔之逐手作瘡。
青羊脂(四兩)甘草芍藥(各三兩)白芷白芨黃芩防風(去蘆)黃升麻寒水石(各一兩)石膏竹葉(切,各一升)
上為咀,先用水八升煮石膏、竹葉取四升,去渣,浸諸藥。豬脂二斤合煎,膏成。
敷病處效。
蒴煎治赤、白風癮疹。
蒴根白蒺藜兔藿細辛虎杖(各三兩)辛夷白礬鹽(各二兩)
上銼並生用拌勻。每藥五兩,水一斗煮取二升,去渣,再煎至半升。用綿蘸藥塗患處,頻塗之即效。
治風腫及癮疹。
白礬鍛石(各一兩)
上件為末。用生薑自然汁調和如稀糊。薄塗患處,日用一上效。
治風癮疹,宜用楓香湯洗之楓香(半斤)芎川大黃黃芩當歸川升麻甘草射干(各二兩)苦參(三兩)
蛇床子(一兩)
上件藥並生用咀。每用五兩,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渣。看冷熱洗病上,日三五度。
治風身體生癮疹,宜用蒴根湯洗之。
蒴根蒺藜苗當歸(各五兩)蛇床子細辛(各二兩)
上件細銼。用水一斗五升煮取一斗,去渣。看冷熱洗患處,日用三五度,藥水冷,再溫用之。
地骨皮湯治風癮疹。
地骨皮(半斤)當歸(四兩)鹽(二兩)白礬末(一兩)
上件細銼。每用藥五兩,水九升,煎取二升,去渣再煎至一升,收瓷器中。用綿蘸拭患處,五七度瘥。
治風癮疹,淋洗神效。
蒴白蒺藜白礬(細研。後入)茵芋馬藺子茺蔚子細辛扁竹(各二兩)
上銼。用醋漿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渣。入白礬洗之。
風癮疹,百治不瘥神效。
白礬(五兩)
上為末。用酒三合,小便一升,煎如稀膏。以綿蘸藥於上,輕手揩之令熱徹入皮膚,其風疹須臾消散。一方,只用白礬末,酒浸。帛蘸染患處。

其他療法

一、針刺皮損發於上半身者,取曲池、內關;發於下半身者,取血海、足三里、三陰交;發於全身者,配風市、風池、大腸俞等。手法:除血虛風燥證外,其他均用瀉法。耳針取神門、肺區、枕部、肝區、脾區、腎上腺、皮質下等穴,針刺後留針1小時,每次選2—3穴。
二、放血分別在雙耳尖、雙中指尖、雙足趾尖經常規消毒後,用三棱針刺之,擠出少許血液。
三、西醫治療對急性者,可選用抗組胺製劑、鈣劑、硫代硫酸鈉等。病情嚴重者,可短期內套用皮質類固醇激素,如地塞米松氫化可的松。若出現喉頭水腫呼吸困難,應給予0.1%腎上腺素皮下或肌肉注射,靜脈注射地塞米松。若出現窒息,應行緊急氣管切開術

預防調攝

1.儘可能找出病因並去除之。
2.禁食辛辣、魚腥等物。
3.避風寒,調情志,慎起居。

與西醫病名

癮疹相當於西醫的蕁麻疹。其特點是皮膚上出現瘙癢性風團,發無定處,驟起驟退,消退後不留任何痕跡。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