瘤鼻天鵝

疣鼻天鵝通常3歲時達到性成熟,少數雌鳥2歲時就開始繁殖,也有遲至4歲時才開始繁殖的。 在有些地方,特別是通過引種而有分布的地方,如北美洲、南非、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地,疣鼻天鵝已變成了留鳥,不再遷徙。 但在我國它卻是數量最少的一種,繁殖於西北地區,越冬在長江流域一帶,總數不超過5000隻。


紅嘴的天鵝──疣鼻天鵝
疣鼻天鵝又叫啞聲天鵝、瘤鼻天鵝、赤嘴天鵝等,是一種大型游禽,也是天鵝類中體形最大的,體長為130~155厘米,體重7~10千克。它比較容易區分,雖然全身的羽毛也是潔白色的,但嘴是赤紅色的,嘴基和嘴緣為黑色,前端稍淡,近似於肉桂色,嘴甲為褐色,嘴基和前額交匯處有一個黑色的疣狀突起,十分明顯。頭頂至枕部沾有淡棕色,眼先裸露為黑色。虹膜為棕褐色。尾羽較長而尖,明顯與其他天鵝不同。跗跖、爪和蹼均為黑色。雌鳥的體形比雄鳥略小,前額的疣狀突起也小一些。另外,它在水中游泳時,脖子常常彎成“S”形,如同身披莊穆白紗、塗著紅唇的新娘。
疣鼻天鵝沒有亞種分化,主要繁殖在瑞典、丹麥、德國、波蘭、俄羅斯、伊朗、阿富汗、蒙古和我國新疆的中部和北部、青海柴達木盆地、甘肅西北部、內蒙古等地。越冬在非洲北部、地中海東部、黑海、印度北部、朝鮮、日本和我國長江中下游、東南沿海和台灣一帶。遷徙時經過我國的東北、華北和山東等部分地區。現在它還被引入到北美洲、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地。
疣鼻天鵝主要棲息在水草豐盛的開闊湖泊、河灣、水塘、水庫、海灣、沼澤和水流緩慢的河流及其岸邊等地,也經常到人口密集的城市中的水域中棲息。主要在水中生活,性機警,視力亦強,頸伸直能遠眺到數公里以外的動靜。游泳時翅膀常隆起,頸向後彎曲,頭部向前低垂,姿態極為優雅。游泳的速度非常快,能用一隻腳划水,也可以用兩隻腳同時划水,並且不時地張開和煽動雙翅。飛翔時不鳴叫,兩個翅膀振動有聲,與其他天鵝明顯不同。高興時發出一種沙啞而低沉的“嘶嘶”聲,因此有“啞聲天鵝”的稱呼。性溫順而膽怯,行動極為謹慎小心;常在開闊的湖心水面游泳和覓食,晚上亦多棲息在安靜而少干擾的湖心島上或漂浮在水面的物體和乾的蘆葦堆上,僅在沒有危險時才上岸。起飛時常用雙翅拍打水面,在水面助跑50米左右才能徐徐離水飛起。飛行時頸部向前伸直,腳伸向後,兩翅煽動緩慢而有力。常呈對或呈家族群活動,有時亦集成大群,特別是冬季和換羽期間。
主要以水生植物的葉、根、莖、芽和果實為食,也吃水藻和小型水生動物。覓食活動在白天、晚上休息。覓食時主要是用嘴撕裂植物,但有時也能像一些鴨類一樣頭朝下、尾朝上,將頭伸到水底下去挖掘水生植物的根為食,偶爾也到水邊地上覓食青草。
疣鼻天鵝通常3歲時達到性成熟,少數雌鳥2歲時就開始繁殖,也有遲至4歲時才開始繁殖的。新對的形成多在第一次繁殖前的秋天和冬天,配偶較為固定,一旦形成,一般終生不變,僅有很少數因繁殖不成功而中途解體。求偶行為首先是雄鳥和雌鳥彼此進行頻繁的頭部浸水運動,頭部在後背和翅膀上來回摩擦,然後一起游泳,雄鳥用頸部纏住雌鳥的頸部,然後爬到雌鳥的背上,進行交配。雌鳥的身體則完全沉入水中,僅有頭部和頸部露出水面。交配之後雄鳥和雌鳥還要一起游泳,雙雙貼胸仰頭伸直頸部,同時發出獨特的沙啞叫聲,然後是疏理羽毛和水浴。繁殖期為3~5月。營巢於僻靜的,難於接近的水塘和湖泊岸邊蘆葦叢或水草叢中。營巢由雌鳥單獨承擔,或由雄鳥和雌鳥共同承擔。巢是用乾蘆葦和其他植物堆集而成的,結構極為龐大,呈圓形。它的巢還有主巢和輔巢之分,主巢供雌鳥產卵使用,輔巢則是供雄鳥夜宿用的,通常距離主巢40~60米遠,也是由蘆葦、蒲草莖和葉堆集而成,外形極為簡陋,像個草墊子。為了出入方便,通常在主巢和灘緣之間的蘆葦叢中形成兩條70~150厘米寬的“通道”,通過從根部咬斷或踩倒蘆葦形成,而咬斷的蘆葦又可以作為營巢的材料,通常由一條道進,從另一條道出。
疣鼻天鵝的領域性極強,巢域面積也比較大,但所占據的領域面積的大小,一般隨著營巢環境條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適合營巢的寬闊湖區,領域面積很大,在受營巢條件限制的河岸地區和高種群密度的地區,領域面積就比較小,有時甚至會出現數個巢集中在一起的現象,每個巢之間的距離僅有幾米遠。它通常不利用舊巢,只有極少數喜歡利用上一年的舊巢,特別是繁殖成功的巢,但仍然需要進行修理和補充才可使用。巢築好後舊開始產卵,每窩產卵4~9枚,通常為5~6枚,每隔1天產1枚卵。新鮮的卵為乳白色,孵化後逐漸變為污黃白色或藍綠色。孵卵主要由雌鳥承擔,雄鳥在巢的附近警戒。如果遇到危險就向湖心游去或迅速起飛,當經過主巢上空時,用力煽動兩翅向雌鳥示警。雌鳥立刻將巢蓋好,然後沿著通道離開巢。通常在每天中午最暖和的時候,雌鳥也要離開巢去覓食,但時間不長,離巢時用巢邊的材料將卵掩蓋好或者由雄鳥代孵,雌鳥的戀巢甚強,特別是在孵卵後期,當有人接近巢時,它不僅不離開,而且還會迎上幾步,拱著頸部,發出“嚯,嚯”的恐嚇聲。孵化期為35~36天,如果第一窩繁殖不成功,通常還要產1窩進行補償,但窩卵數明顯減少,通常僅為1~2枚卵。雛鳥為早成性,孵出後不久即能下去游泳。但雛鳥生長的速度極慢,通常需要120~150天才能夠具備飛翔的能力。在雛鳥生長期間,成鳥也開始換羽。親鳥和雛鳥一起在水中生活,對雛鳥極為愛護,不時地讓它們爬到背上玩耍。在育雛早期,它們晚上大多回到巢中過夜,雛鳥長大以後,就不回巢中過夜了,而是棲宿在飄浮於水中的物體上或蘆葦堆上。
疣鼻天鵝通常於9月底至10月中旬遷往南方越冬,遷徙時常呈6~20隻的小群或家族群遷飛。春季則多在2月中下旬開始往北方繁殖地遷徙,也常常成小群和家族群遷飛。遷徙多沿湖泊、河流等水域進行,沿途不斷停息。在有些地方,特別是通過引種而有分布的地方,如北美洲、南非、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地,疣鼻天鵝已變成了留鳥,不再遷徙。在英國遷徙的距離也很短,最遠一般不超過50公里,而且是沿水域進行的。但在西伯利亞、蒙古和我國北方繁殖的疣鼻天鵝,每年春秋季都要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間作1000公里以上的往返遷徙。
疣鼻天鵝由於姿態優美、又易於馴養,早已被引種到北美、澳洲和南非等不少國家的城鎮公園和城郊湖泊,和人類關係密切。由於長期受人類的影響,特別是大量吞吃人類廢棄物引起的毒性反應和疾病,致使種群數量在一些引種地區曾一度衰亡,儘管多次引種,目前數量仍然有限,在我國和整個亞洲地區,由於狩獵、生境破壞和人為干擾,種群數量也一直在減少。它是野生天鵝中數量最多的種類,全世界總數達50多萬隻。但在我國它卻是數量最少的一種,繁殖於西北地區,越冬在長江流域一帶,總數不超過5000隻。
天鵝的肉可以入藥,《本草綱目》說它“醃炙食之益人氣力,利臟腑”,但天鵝肉的味道並不鮮美。雖然我國民間常用“癩蛤蟆想吃天鵝肉”來形容某些愚蠢的人,但不論是在天鵝的繁殖地、越冬地還是遷徙途中,這樣的蠢人還是大有人在。1980年12月冬天,在北京玉淵潭的湖面上,飛來了2對野生的疣鼻天鵝,這是近40年來所罕見的,這個訊息迅速傳遍京城,人們爭相觀賞這個冬日奇景。但是,好景不長,幾個無知的青年向它們下了黑手,槍聲響過,一隻悠然自得,遨遊水中的疣鼻天鵝應聲斃命。它的情侶不斷地在它的周圍盤旋飛行,哀鳴2天之後,才黯然離去。這一震驚全市,甚至全國的事件,使人們意識到了大力宣傳保護珍稀鳥類,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性。
摘自北京科普之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