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辨證

病因辯證,指在病因學的指導下,對四診所收集到的病情資料(症狀、體徵、病史)等進行辨別、分析、判斷、綜合,以確定病人具體病因的辨證方法。

病因辨證

正文

運用中醫病因病機理論,對四診所得的臨床資料進行綜合分析,以推求判斷疾病的發病原因,為治療提供依據的辨證方法。又稱"審證求因"。臨床在判明病因的同時常結合臟腑辨證三焦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來確定病位;有時還需參合氣血辨證來分析原始病因。與其他辨證方法一樣,病因辨證可以看作是八綱辨證在病因方面的深化和具體化。
簡史 病因辨證始於《內經》,《內經》提出了風、寒、濕、熱、火、喜、怒、憂、思、悲、恐、驚等病因的致病特點。漢代張仲景補充了痰飲、瘀血的證候特徵、治療原則及具體方藥。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在詳細論述病機、推求病因的基礎上,提出"乖戾之氣"等傳染病病因的辨析要點。宋代陳言的《三因方》將病因分為內因、外因、不內外因三類,對後世病因分類產生了重大影響。元代朱丹溪《脈因證治》強調辨析和消除病因,其中尤重辨治氣血痰郁。明代秦昌遇的《症因脈治》主張診治疾病應先察症候,次察病因,再審脈象,最後決定治療方法。1949年以後,病因辨證的臨床意義得到應有的肯定。
分類

一。外感病因辯證

外感病是感受六淫,癧氣等外邪引起的疾病。病因辨證的關鍵,是根據各種病因的致病特點,分析患者的臨床表現,推求判斷病因種類而對證治療。
  六淫辯證 風、寒、暑、濕、燥、火六種致病因素稱為六淫。六淫病邪與疫癧病邪都具有邪從外來,自口鼻或皮毛而入,由外傳內、由表傳里等共同特徵。但風、寒、濕、燥、火,又有因體內陰陽氣血津液虧損不足或輸布失常所致者,為與外感者區別,將由內而生者稱為內風、內寒、內濕、內燥、內火(熱)①風證。如為外感風證,症狀特點為惡風寒、發熱、脈浮等;如為內風,症狀為暈眩、抽搐、震顫、拘攣、瘙癢等。無論外風、內風,都具有發病迅速,症狀游移而多變的特徵。治療外風宜宣肺疏風,內風宜養陰熄風或養血熄風。②寒證。其證候特點,表寒為惡寒發熱,無汗,頭身疼痛,脈浮緊等;內寒為四肢不溫,畏寒喜暖,脘腹冷痛,得熱痛減,小便清長,大便稀溏,口淡不渴或喜熱飲,舌淡苔白,脈遲等。治表寒證宜宣肺散寒,里寒證宜溫中散寒。③暑證。證候特點為高熱,口渴,心煩,尿黃赤,多汗,脈洪大等。暑邪為病,多在夏季,每易耗氣傷陰,且多挾濕。治宜清暑益氣,養陰利濕。④濕證。其證候特點,外濕為頭重如裹,頭脹而痛,關節肌肉疼痛,胃脘滿悶,舌淡苔滑,脈濡等;內濕為脘腹脹悶不舒,四肢關節沉重疼痛,痛處不移,口淡不渴,噁心欲嘔,大便不爽,小便短少,舌淡胖苔膩,脈濡或滑等。治宜化濕或健脾利濕。⑤證。其證候特點,外燥為口乾,鼻乾,唇乾,咽乾,喉癢,口渴,乾咳無痰,或脅痛,舌乾少津等;內燥為口乾咽燥,唇舌乾燥,皮膚乾燥,甚則皮膚皺裂,大便秘結,小便短少,毛髮枯黃不榮,心煩口渴,舌紅體瘦,舌乾少苔,脈細等。治宜養陰潤燥。⑥火證。火與熱同類,故常稱火熱證,但熱為火之微,火為熱之甚。火證的證候特點,為外感者發熱重,微惡寒,口渴思冷飲,甚則高熱,煩躁,面紅目赤,小便短赤,或譫妄,衄血、吐血、斑疹,舌紅或紫紅、絳紅,苔薄黃或黑黃,脈數;內火(內熱)者身熱,口渴喜冷飲,大便秘結,小便短赤,咽喉疼痛,口鼻潰破,或脘腹脹痛,遇熱痛增,舌紅苔黃,脈數。治宜清熱瀉火。⑦疫癘。是癘氣、毒氣、異氣、戾氣、雜氣、瘟疫等的概稱。其證候特點為起病急,傳變快,症狀重,預後差,同時具有強烈的傳染性。治宜辟邪解疫。
二。情志內傷辯證

七情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表現。情志內傷是指感情思維等精神活動過於突然,強烈或持久,超過了個體心理生理所能承受的限度,從而引起臟腑氣血失調而發病。①怒則氣上。過度憤怒導致肝氣上逆,血隨氣升並沖頭腦,可見眩暈耳鳴,頭昏目脹,面紅目赤,煩躁失眠,或吐血,甚至昏仆中風等。同時肝氣亢盛乘克脾胃,可見脅下脘腹脹痛或竄痛等症狀。②喜則氣緩。過度喜樂興奮導致心氣渙散而神不守舍,可見注意力不能集中,反應遲鈍,心悸易驚,失眠多夢,甚至哭笑無常或大笑不止,語無倫次,狂亂妄動等③悲則氣消。過度悲哀憂愁導致肺臟津氣耗傷而宣降不利,可見乾咳少痰,氣短咽乾,神疲乏力,悶悶不樂,面白無華甚至咯血或痰中帶血,胸悶消瘦等④恐則氣下。過度的恐懼導致腎虛氣陷而精氣失藏,可見滑精,早泄,月經不調,滑胎,白濁,遺尿,腰膝酸軟,精神不振,健忘,重則昏厥,二便失禁等⑤驚則氣亂。突然受到驚駭導致心肝氣亂而神魂失藏,可見驚悸,膽怯,失眠驚叫,情緒波動,健忘失眠,甚至思維紊亂,痴呆,癲狂,或突然昏厥。⑥思則氣結。長期過度的思念導致心脾氣機不暢,可致心神凝結,脾運受阻,可見反應遲鈍,表情淡漠,神思恍惚,食少納呆,胸悶噯氣,脘痞腹脹等
三。痰飲、食積、蟲積辯證 痰飲瘀血是臟腑輸布水液及水谷精微,或氣血運行失常所形成的病理產物。痰飲、瘀血形成之後,停聚體內,又可作為一種繼發性病因而引起新的病症。食積由飲食不節(潔),損傷脾胃,食物停滯而成;蟲積也由飲食不潔,感染生蟲而致。痰、瘀、食、蟲的形成都與臟腑功能失調有關,治療在祛除病邪的基礎上,均宜調理臟腑。①痰飲。痰與飲均是水液代謝障礙的病理產物,其中粘稠者為痰,清稀者為飲。痰證的證候特點是胸悶咯痰,脘痞不舒,納呆噁心,嘔吐痰涎,頭目眩暈,瘰癧痰核,喉中有異物感,苔膩,脈滑等。治宜化痰除痰。飲證的證候特點是咳嗽氣喘,胸悶咯痰,但痰液清稀,或腹脹腸鳴,泛吐清水,苔膩,脈滑等。治宜利水化飲。②瘀血。其證候特點為面色黧黑,口唇爪甲紫暗,肌膚青紫,局部固定性刺痛、拒按,紫色血腫,或出血不止,血色紫暗,並挾有血塊,大便色黑,經閉,舌紫暗或有瘀斑、瘀點,脈澀等。治宜活血化瘀。③食積。多由暴飲暴食,過食肥甘厚膩或酗酒導致飲食停滯於腸胃道不能及時運化,遂成食積證。證候特點為脘腹脹滿疼痛,痛而拒按,噯腐吞酸,飲食減少,大便失常,舌苔厚膩,脈滑實等。治宜消食導滯。④蟲積。證候特點為面黃肌瘦,時吐苦水清水,脘腹疼痛,尤以臍周為甚,時痛時止,或有包塊,睡中齒,面有蟲斑,嗜食異物等。治宜驅蟲消積。此外,為毒蟲、毒蛇、狂犬等蟲獸所傷,亦會出現證候。無毒者僅見局部紅腫疼痛,有毒者除紅腫疼痛外,常見出血不止,疼痛劇烈,四肢麻木,頭暈胸悶等。治宜祛毒解毒。

配圖

相關連線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