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齒龍[二疊紀時期的古生物]

異齒龍[二疊紀時期的古生物]
異齒龍[二疊紀時期的古生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異齒龍(Heteroaontosaurus)又稱畸齒龍,意為“長有不同類型牙齒的蜥蜴”,它生活在早侏羅紀的南非,是原始的鳥腳類,同時也是最小的鳥腳類。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異齒龍異齒龍
異齒龍和它的徒子徒孫們(生存於白堊紀的大型的禽龍類和鴨嘴龍類)相比,異齒龍就像一個剛出生的小寶寶,體長只有0.9-1米,還沒有山東龍的前肢長。

古生物學家在南非的上艾略特組發現了幾乎完整的異齒龍化石,這為我們研究和復原這種動物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從化石可見異齒龍長有一雙很大的眼睛,在眼睛下面向外凸出,這個特徵在角龍亞目中也有發現。

在它們生存的時代里,異齒龍是頂尖的大型獵食者,身長達3米。它的名字的意思是“兩種尺寸的牙齒”,因為它的大型頭顱骨中有兩種不同型態的牙齒(切割用的牙齒與銳利的犬齒)。有這種差異的生物通稱為異齒動物。它利用四隻往側邊攤開的腳及大型尾巴來支撐身體。異齒龍也許以類似現今蜥蜴的方式行走。

異齒龍最明顯的特徵是背上的帆狀物,另一種盤龍類基龍也有這種特徵。這帆狀物可能用來控制體溫,背帆的表面可使加熱、冷卻更有效率。這種溫度的調節非常重要,因為可讓它有更多時間來捕獵獵物。帆狀物也有可能用作求偶或是嚇阻獵食者。帆狀物是由脊椎股骨支撐,每一條是來自個別的脊骨。於1973年,有研究計算一隻200公斤的異齒龍從26℃提升到32℃的體溫,若沒有帆狀物需要205分鐘,但若有則只需80分鐘。

形態特徵

復原圖復原圖

大部分鳥臀目恐龍的上頜沒有牙齒,並演化形成角質喙,面頜部只有一種心態牙齒,然而異齒龍卻與眾不同,它竟然有3種形態的牙齒,這恰是它得名的根據。第一種牙齒位於上頜部前方、喙嘴兩側,是小型牙齒,與下頜的無齒角質喙咬合,可能用來切斷葉子與根部。第二種牙齒是一對大型長牙,功能仍不清楚,但有觀點認為第二種牙齒是種性別上的展示物,或是威嚇與攻擊用。第三種牙齒是長而方形的高冠頰齒,這是咀嚼的適應結果(咀嚼在一些鳥腳類如鴨嘴龍類中相當普遍,但在其他爬行動物中部普遍)。3種牙齒中最有意思的就是那對大型長牙,也稱犬牙,是最顯著的標誌。除了牙齒,異齒龍的前後肢也很有意思。它的前肢很長,是後肢長度的70%,發育得很好的肱骨和凸出的尺骨表明他們長有強健的雙臂。

異齒龍的掌部長有5個指頭,第一指很銳利,相比其他指頭是最大長的。它可以自由的彎曲,當彎曲時拇指會向內轉動。第二指長於第三指,而且同樣可以彎曲。第四和第五指很小,相比前三指結構簡單。異齒龍的後肢,脛骨比股骨長出30%, 這種構造是為了適應高速的運動。下部的腓骨和脛骨在腳踝部位癒合,這種結構我們很熟悉,因為其見於現在的鳥類中。與鳥類相似,腳部長有4趾,其中後三趾著地。異齒龍並沒有像其他鳥臀目恐龍那樣尾部的肌腱開始骨化,這使得它們的尾巴看上去很靈活。雖然異齒龍有時會四足行走,不過前後肢比例告訴我們它是一種雙足行走、行動敏捷的小型恐龍。

生活習性

復原圖復原圖
對於異齒龍的生活習性,目前還存在著許多不同的看法。異齒龍的頰齒毫無疑問非常適合磨碎植物的粗纖維,但是它們也可能是雜食性動物。這個全新的看法來源於它前肢上分離彎曲的長爪子,從某種角度上來看這可能是為了滿足捕獵的需要,不過更多的人認為異齒龍的前肢的用途是在於旱的土地上挖掘深埋在地下富含水分的植物根莖。

異齒龍化石發下怒乾旱或半乾旱的地質環境中,這就是南非的上艾略特組。根據它們生活的環境,古生物學家過去曾經認為異齒龍是一種遷徙性的動物,當一年中最乾旱的季節到來時,異齒龍會經歷季節性的夏眠冬眠,不過目前還沒有證據支持異齒龍夏眠的假設。

與現代哺乳類關係

異齒龍是一個原始合弓類生物,與人類及現代哺乳類的關係很遠。合弓動物是第一種演化出不同型態牙齒的四足動物。爬行動物是很難切碎食物,只是吞咽下去,但像異齒龍等的合弓動物可以用牙齒切割食物成小塊,方便消化。異齒龍的兩種不同型態的牙齒最後發展成現代哺乳類的不同功能牙齒。

異齒龍屬 

異齒龍屬異齒龍屬

異齒龍屬 Dimetrodon ,原始食肉爬蟲類的絕滅屬。化石見於北美下、中二疊紀。身長3.5公尺多,具有一個大背帆,由包含許多血管的皮膜連線延長的背神經棘而成。背帆很可能起類似溫度調節裝置的作用。頭骨高而窄,眼的前面部位長。許多齒分化成各種類型,以適應攫取食料,刺穿與分割食料。身體細長,尾長,四肢笨拙,但不像其他原始爬蟲類那樣笨拙。可能比同時代的動物行動更有效,這對於食肉動物明顯是有利的。與哺乳動物起源有關的似哺乳動物爬蟲類中的獸孔類(therapsids),很可能源於異齒龍屬或類似的祖先。

大眾文化

復原圖復原圖

在許多大眾書籍與網站中,異齒龍常被認為是種恐龍,或是在介紹恐龍時,順便介紹異齒龍。

在1907年起,紐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便展出異齒龍與基龍的骨架。同年,《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上也刊登查爾斯·耐特(Charles R. Knight)所繪製的異齒龍與基龍想像圖。

在BBC的電視節目《與巨獸共舞》 (Walking With Monsters)中,將異齒龍描繪成類似鱷魚的孵蛋方式,而幼體孵化後,則出現類似科莫多龍的躲藏掠食動物方式,但這些都只是製作單位的推測,沒有化石證據可以證明。

異齒龍也出現在迪士尼動畫電影《幻想曲》(Fantasia)的“春之祭”段落中,獵食幻龍後,被暴龍獵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