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茅村

番茅村

番茅村位於五指山市區以西,距市區500米路程,管轄五個村民小組,317戶1259人。為了發展黎錦產業,番茅村設有專門的黎錦紡織生產室,全村婦女個個都會織黎錦。該村目前共有織錦能手21人,其中1人獲得了“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榮譽稱號。番茅織錦村年生產黎錦產品1萬多件,遠銷新加坡、香港等地。

基本信息

鄉村簡介

番茅村番茅村

番茅村位於海南省五指山市區以西沖山鎮,距市區500米路程,管轄5個村民小組,317戶人口1259人,全村黨員57名。
走進番茅,全村看不到一間茅草房,卻見一排排斑駁的蘇式平房。而這個看似不太傳統的黎村,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曾迎來過葉劍英、陳永貴等中央領導,和一大批朝鮮、日本、馬來西亞等地的國際友人。

繞行在海南島的中部山區,沿南聖河蜿蜒而下,有一座靜謐的小山村隱藏在半山腰上,掌燈時分,炊煙裊裊,空氣中瀰漫著山蘭酒香,耳邊仿佛響起了黎族樂器叮咚的曼妙曲聲…… 這裡就是五指山市沖山鎮番茅村。

概述

番茅村人多地少,富餘勞力過剩,且瀕臨城郊,交通便利,信息暢通,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發展織錦產業前景廣闊。村里掌握織錦技藝的婦女合夥成立了“五指山黎錦坊”,即黎族織錦經濟合作社。通過不斷的找商家、尋項目、跑銷路,先後有三亞、海口、香港等地旅遊企業、星級酒店看好產品,並親自上門談價錢、簽訂單。
目前,簽約合作商家共9個,年產黎錦產品2萬多件(套),產品供不應求。織錦合作社共有23人,每人每月最低收入800元,人均年收入9600元。該村湧現出織錦能手21人,其中1人獲得了“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榮譽稱號。

輝煌歷史

長期以來,番茅村的歷史地位未能引起國內學術界的廣泛重視,或許是它躲在大山深處,抑或是它與生俱來的低調。

事實上,番茅村是中國第一個由原始的“合畝制”社會(顧名思義,全村人同吃同住同勞動,共同抵禦風險,共同分享勞動成果)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黎族村寨。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全國農業學大寨的前夕,番茅村的變革就已經開始,
1954年該村成立了黎族地區第一個農業合作社,村中至今保留著黎族第一個農業合作社的蘇式建築—————番茅大隊舊址。
上世紀五十年代廣東省的農業科技專家指導番茅村科學種田,推廣三犁三耙的深耕種植技術,將一年一季稻變為一年二季稻,一舉解決了貧困山區黎村百姓的吃飯難題。
番茅村脫貧後,成為遠近聞名的“樣板村”,慕名參觀學習的人絡繹不絕,葉劍英、陳永貴等中央領導曾前來視察,朝鮮、日本、馬來西亞等地的國際友人也曾來此參觀。
黎族地區第一個橡膠種植園、第一個鳳梨種植場……那時的番茅村每天都在發生巨變,先進的理念,大膽地嘗試,讓番茅村成為海南少數民族地區改革的試驗田,被黎族同胞認定為成功改革的範例。
番茅村的歷史地位不僅僅因為其先進的農業生產經驗,還有其大膽革新,帶頭打破落後的迷信禁忌,第一時間迎來思想的解放。
番茅村的第一任黨支部書記、農業合作社的第一任社長王元昌很受村里人敬仰,他率先打破“畝頭”禁忌,帶領黎村百姓科學種田。

旅遊

擬建海南首家生態博物館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番茅村大概只有百餘戶人家,如今番茅村所轄福建、番茂、番芭三個自然村,居住著300多戶老老小小,較好地保留了民風民俗,延續著黎族人傳統的生活方式。
中央民族大學的研究生在調查報告中這樣寫道:“番茅村是一個‘大寨式’的少數民族村寨,它不僅是黎族地區鄉村,也是新中國鄉村60年發展歷程的一個縮影”

番茅村能否最終建成生態博物館,還須時間的等待和檢驗。但在民族生態文化日顯脆弱的今天,探索這樣一種立足於區域性的文化遺產整體保護方式,讓人們倍感欣喜。畢竟,保護民族文化需要實實在在的作為和一點一滴的努力。
長期以來,海南島的旅遊開發集中在東部沿海,從海口的火山文化,到瓊海博鰲亞洲論壇會址,再到萬寧興隆的溫泉度假,最後是美麗三亞浪漫天涯……殊不知獨具海島風情的少數民族集中在瓊島的中部山區,五指山市番茅村就是一個典型的黎族村寨———這裡至今完整保留了古樸的民風民俗,是不可多得的民族風情旅遊開發地。

人文景觀

村黨支部在科學發展觀活動中,多渠道爭取資金項目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市委組織部的支持,投入10萬元資金建成一座村支部文化室。
村支部還從集體經濟中拿出10萬元,建成宣傳長廊21米,還通過市民政局支持,投入11萬元修繕1954年建造的蘇聯式舊文化室,找回了當年朱德、葉劍英、許世友、陳永貴等老一輩黨和國家領導人視察時的珍貴照片57張,並擴大張貼在牆上供村民閱覽。提升舊文化室的利用功能,建設農村書屋,規劃建設鄉村生態博物館項目,使之成為今後村黨建場所、教育基地、旅遊景點和有級別的鄉村生態博物館。
1954年該村成立了黎族地區第一個農業合作社,村中至今保留著黎族第一個農業合作社的蘇式建築——番茅大隊舊址。這棟建築里就接待了國家領導人和外國友人共36名。這裡見證著番茅生產大隊作為奔向社會主義社會的先進典型的輝煌,也記錄著那個年代的番茅黎族同胞許多珍貴的記憶。

傳承意義

番茅村“是新中國鄉村60年發展歷程的一個縮影”,具有典型意義,建議將番茅進行改造,建成一座生態博物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