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頑固植原體

感病植株皮層增生和肥大,葉片褪綠,葉片中澱粉粒聚集,葉綠體結構的改變,植株不育,腋芽大量增生,韌皮部畸形和壞死;植株明顯叢生,具有短的節間和小葉,葉片扭曲變形並黃化,在莖上產生氣生根。最明顯的症狀是過度膨大的腋芽不能正常發育和結實。頂端莖幹變厚,直立生長。在模里西斯,發現感染植原體番茄幼苗表現生長矮縮,在一到多個莖上表現叢頂症狀,葉變小,邊緣捲曲,有時略帶紫色,簇狀生長成玫瑰形。在成株上,可觀察到類似病毒引起的葉脈壞死、花葉和脈明症狀。

學名 tomato stolbur Phytoplasma
異名 番茄大芽病(tomato big-bud disease)
英文名 Tomato stolbur Phytoplasma
分類地位 原核生物門,軟球菌綱,植原體屬,

分布

歐洲:歐洲東南部國家普遍發生。
非洲:模里西斯、利比亞報導有該病害
北美洲:美國佛羅里達洲報導發生該病,但並不普遍。

危害情況

感病植株皮層增生和肥大,葉片褪綠,葉片中澱粉粒聚集,葉綠體結構的改變,植株不育,腋芽大量增生,韌皮部畸形和壞死;植株明顯叢生,具有短的節間和小葉,葉片扭曲變形並黃化,在莖上產生氣生根。最明顯的症狀是過度膨大的腋芽不能正常發育和結實。頂端莖幹變厚,直立生長。在模里西斯,發現感染植原體番茄幼苗表現生長矮縮,在一到多個莖上表現叢頂症狀,葉變小,邊緣捲曲,有時略帶紫色,簇狀生長成玫瑰形(圖1)。在成株上,可觀察到類似病毒引起的葉脈壞死、花葉和脈明症狀。

寄主植物

可侵染許多蔬菜作物,主要是茄科蔬菜,如番茄、馬鈴薯及菸草,另外還可侵染芹菜、胡蘿蔔、香菜、葡萄、油菜、蒲公英(Taraxacum officinale)、蔓陀羅(Datura stramonium)、剪秋羅等,以及很多雜草。在胡蘿蔔根部也存在植原體,表明頑固植原體不僅在雜草上越冬,也可能在栽培植物的根部越冬。

形態特徵

在顯示大芽病的番茄過分肥大的皮層組織韌皮部細胞中,有各種形態的植原體存在。如圓形、橢圓形、近球形、多形型的植原體。

傳播途徑

在自然條件下,主要通過介體昆蟲-甜菜葉蟬(Circulifer tenellus)傳播,病害的發展依賴於葉蟬介體種群和植原體的感染源。其它傳播媒介還有印度棉葉蟬(E. devastans)、菱紋葉蟬(H. phycitis)和菸草綠葉蟬(O. argentatus)。此外,番茄頑固植原體也可通過嫁接和菟絲子(Cuscuta campestris)傳播。Viczian等(1998)報導頑固植原體可通過菟絲子從芹菜傳播到Catharanthus roseus上。

檢疫與防治

檢疫方法:

1. 指示植物法
2. DAPI染色:用DAPI染色,在感病番茄植株的韌皮部篩管組織中觀察是否有螢光斑出現。
3. 血清學方法:已製備了頑固病植原體的特異性兔多克隆抗血清和單克隆抗體,可用ELISA 方法檢測病原植原體,ELISA採用間接雙抗夾心法。
4. 分子生物學方法
因植原體的16S rDNA的序列是高度保守的,根據此序列設計的通用引物可檢測病株是否感染有植原體。也可根據非核糖體DNA片段設計特異性引物,檢測特定的植原體。但這些方法並不能很好地鑑定同一植原體組的分離物,因而近來發展了PCR-RFLP和PCR-SSCP方法,可用於區分頑固植原體的不同分離物。Marzachi等(2000)報導,用頑固植原體特異性引物進行直接PCR或巢式PCR擴增核糖體DNA,然後進行PCR產物的RFLP分析,從義大利不同地區的感病的苜蓿、芹菜、旋花類植物(convolvulus arvensis)、葡萄,橄欖和番茄樣品中檢測了頑固植原體,結果表明苜蓿是番茄頑固植原體的新的寄主。用EcoR I和Hind III酶切感染禾本科雜草寄主的頑固植原體DNA, Southern雜交試驗表明其可與番茄頑固Sardinian分離物的2個隨機克隆染色體探針起陽性反應。用其中一個探針在頑固植原體感染樣品中可產生兩種雜交類型,基於這個探針的DNA序列,設計了一對新的非核糖體DNA引物,用這對引物可從頑固病樣品中擴增出一條720bp的特異性條帶。Viczian等(1998)用PCR-RFLP的方法從匈牙利表現畸形和黃化的辣椒(Capsicum annuum)、番茄、胡蘿蔔、香菜、芹菜、葡萄、油菜、蒲公英(Taraxacum officinale)、蔓陀羅(Datura stramonium)、剪秋羅上檢測到頑固植原體,PCR所用引物為通用引物(fP1/rP7)和特異性引物(fSTOL/rSOLS)。
防治方法:
1. 選育和種植抗、耐病品種是防治病害的最有效的途徑。近來Monique Garnier領導的實驗室,利用頑固植原體的主要膜蛋白的抗體,篩選抗體的scFv片斷的基因,將其通過植物基因工程技術在番茄韌皮部表達得到了抗植原體的工程植株,這為植原體病害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方法。
2. 熱處理:將感病植株放在30-37℃的生長箱中熱處理2-3天或在30-50℃的溫水中處理10分鐘以上,可有效的消除病原植原體。
3. 防治介體葉蟬:用殺蟲劑控制介體葉蟬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止病害的傳播和擴展。
4. 衛生措施:將發現的番茄頑固病植株拔除並燒毀。
5. 栽培措施:加強田間管理,給予儘可能好的生長環境,清除田間的雜草,可防止病害的流行。

主要參考文獻

1. Raychaudhuri S.P. and Rishi N. 1987,Mycoplasma diseases of woody plants, Malhotra Publishing House (New Delhi),
2. Maramorosch K. and Raychaudhuri, 1988,Mycoplasma diseases of crops,Springer-Verlag (New York)
3. Agrios G.N.1997 Plant Pathology(fourth edition). Academic Press(New York)
4. 劉仲健、羅煥亮、張景寧,1999,植原體病理學,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
5. Chen Y. D. and Chen T. A.,2000, Expression of Engineered Antibodies in Plants: A Possible Tool for Spiroplasma and Phytoplasma Disease Control. Phytopathology 88:1367-1371.
6. Seemuller, E., C. Marcone, U. Lauer, A. Ragozzino, and M. Goschl. 1998. Current status of molecular classification of the phytoplasmas. J. Plant Pathol. 80:3-36
7. Bove, J. M. (1984)' Wall-less prokaryotes of plants. Annu. Rev. Pbytopathol. 22, 361--396.
8. Marzachi C,Veratti F,d'Aquilio M, Vischi A, Conti M, Boccardo G ,Molecular hybridization and PCR amplification of non-ribosomal DNA to detect and differentiate stolbur phytoplasma isolates from Italy. Journal-of-Plant-Pathology. 2000, 82: 3, 201-212
9. Viczian-O; Sule-S; Gaborjanyi-R 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stolbur phytoplasma in Hungary by PCR and RFLP methods. Acta-Phytopathologica-et-Entomologica-Hungarica. 1998, 33: 3-4, 255-260。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