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木瓜環斑病毒

學名 papaya ringspot virus ,主要分布在番木瓜生長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學名 papaya ringspot virus 番木瓜環斑病毒
異名 papaya (papaw)ringspot potyvirus; papaya(papaw)distortion ringspot virus;
英文名 papaya ringspot virus
分類地位 馬鈴薯Y病毒科Potyviridea,馬鈴薯Y病毒屬Potyvirus,番木瓜環斑病毒papaya ringspot virus

分布

PRSV分布在番木瓜生長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歐 洲:法國、德國、義大利
亞 洲:孟家拉國,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黎巴嫩、馬來西亞、尼泊爾、菲律賓、敘利亞、泰國、葉門、中國的福建、廣東和台灣。
非 洲:奈及利亞
西半球:巴哈馬、巴西、哥倫比亞、哥斯大黎加、古巴、多米尼加共和國、厄瓜多、薩爾瓦多、宏都拉斯、墨西哥、波多黎各、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美國、委內瑞拉
大洋洲:澳大利亞

寄主植物

該病毒的寄主範圍窄,PRSV-P可自然侵染番木瓜和葫蘆,用實驗方法可傳給藜科和葫蘆科的15種雙子葉植物(Jensen,1949;Conover,1964a);PRSV-W能夠侵染葫蘆科11個屬和藜科兩個屬的38種植物。莧色藜和昆諾藜是PRSV-P的枯斑寄主。但是局部症狀的表現與病毒的株系及所用寄主的品種有關。

危害情況

症狀與危害性
描述:整株矮縮;葉片斑駁,顏色不正常,畸形;莖的表皮變色;果實和莢畸形。
植物受影響的時期:開花期、結果期、種子及植物生長期。
受影響的植物部位:整株植物、葉片、莖和果實或莢。
症狀隨感染病毒的植株的生長時期和病毒的不同株系而程度不同。接種後的2到3天植株表現症狀,葉片症狀為嚴重的黃花葉和葉片畸形,幼葉呈細帶狀。如果幼苗感染病毒則植株矮化,樹冠很小,不能結實,但是很少有死亡。只有台灣的一個株系能引起番木瓜樹的萎蔫,有時造成植株死亡(Gonsalves, 1994)。感染病毒的植株的果實通常小,果實上有不均勻腫塊、深綠環,當果實成熟和變黃時環就顯得不明顯,並且果實的味道很差。
自然寄主和症狀:(均為自然侵染時表現的症狀)
在番木瓜上的主要症狀是葉片斑駁畸形,畸形果實表面環斑,莖,葉柄條斑。被病毒侵染的植株果實的產量和質量顯著下降。感染PaRsV-Wm的葫蘆表現症狀為葉片褪綠斑駁,果實畸形。
實驗寄主和症狀:
Carica papaya (papaya):其症狀不同情況下各不相同,取決於侵染階段,植物的生活力、植物的大小,接種溫度,病毒株系(,1964a,1964b)。苗期,接種後二星期,被系統侵染的新葉片表現為脈明並向下呈杯狀。幾個星期後葉片斑駁畸形。葉片大小顯著變小,有明顯的小耳突。
Cucurbita pepo:有的病毒分離物在其上引起花葉和葉畸形,但有的只引起輕斑駁。在接種後10-14天系統侵染的葉片沿小葉脈出現黃褪綠,接著出現斑駁,葉片變形。南瓜上的症狀與此相似但通常較輕。
Cucumis metuliferus cv.:系統斑駁和花葉症狀。
鑑別寄主和症狀:
莧色藜(Chenopodium amaranticolor)表現局部斑點。昆諾藜(Chenopodium quinoa)表現局部斑點。
繁殖寄主:
番木瓜、南瓜、和南瓜可為提純病毒提供病毒來源。PaRsV-Pa常在多年生的寄主中存在,而PaRsV-Wm生於一年生的多種葫蘆上。
發生與環境條件的關係 在較冷的季節,病毒引起的症狀加重。

病原特徵

病毒粒子特性:
病毒粒子為彎曲線狀(760-860×12nm),無包膜。病毒基因組為一條線形單鏈RNA分子,分子量3.8×106 。RNA的5’端可能有一個基因組相關蛋白(VPG)。病毒粒體沉澱物含一種組分,氯化銫中的密度為1.32g/cm3,A260/A280=1.2 (未分級的製備物)。核酸含量5.5%,蛋白質94.6%。病毒蛋白的分子量為36000-36500,還有兩種較小的蛋白分子,分子量分別為31000-34000,26000-27000。將提取物放置兩個月後則只含小分子量的兩種組分,可能由大分子經水解後形成的。在被感染的細胞中發現了兩種病毒編碼的不含病毒的蛋白,風輪狀內含體(CI)和不定形內含體(AI),它們的分子量分別為69000-70000(CI),51000(AI),其中不定形內含體是蚜蟲傳毒時的輔助成分。
株系
番木瓜環斑病毒以兩種類型存在,一種是PRSV-P引起番木瓜環斑也為害葫蘆科植物,另一種是PRSV-W僅侵染葫蘆科植物而不感染番木瓜。
汁液中穩定性
PRSV-P在54-56℃,10分鐘鈍化失活(TIP),稀釋終點(DEP)1×10-3,24℃存活(LIV)8小時(Conover。1964a)。南瓜汁液中的PRSV-W,60℃失活(TIP),稀釋終點5×10-4(DEP),24℃存活40-60小時(LIV)(Webb and Scott,1965)。
血清學及相關性
病毒蛋白有中等免疫原性,凝膠擴散時,分離後在葉片提取物中加入抗壞血酸在SDS—免疫擴散檢測中有反應,否則不能反應(S.D.Yeh and D.Gonsalves)。如果葉片提取物是用含0.1M EDTA的,0.25M磷酸鉀(PH 7.5) 製備的則可用ELISA和ISEM檢測(Gonsalves and Ishii,1980;Makkouk and Lesemann,1980;Samah,1982)。風輪狀內含體可用SDS—免疫擴散,間接ELISA檢測(Baum,1980;Baum and Purcifull,1981;Yeh,1984);不定形內含體用SDS—免疫擴散、Western雜交和免疫螢光檢測。病毒與西瓜花葉病毒有血清學關係,但相關性程度尚不清楚。據其特性將其歸入馬鈴薯Y病毒(potato virus Y)科。番木瓜環斑病毒的P-型與W-型株系是獨立的, P-型與瓜德羅普島的分離物的關係很近(Quiot-Douine et al.,1986)。另外,PRV與番茄蝕紋病毒(tobacco etch virus)的D-蛋白(Shepard,1974)和從摩洛哥的葫蘆上分離的potyvirus的病毒蛋白及風輪狀內含體也有反應。(Fischer and Lockhart,1974)

傳播途徑

介體傳播:
田間PRSV-P和PRSV-W可被多種蚜蟲以非持久性方式傳播,病毒的傳播需要病毒不定形內含體的輔助。有11個屬21個種的蚜蟲可傳播PARV-P,這些蚜蟲包括桃蚜、桔蚜 、豆蚜、棉蚜和Toxoptera citricidus Myzus persicae, aphis coreopsidis, A. fabae, A. gossypii and Toxoptera citricidus。15個屬的21種蚜蟲可傳播PARV-W包括M.persicae,Aulacorthum solani,Aphis craccivora and Macrosiphum euphorbiae(Purcifull et al.,1984)桔蚜、桔二叉蚜、杏縊管蚜。
機械傳播:
很容易用汁液磨擦接種PARV
種傳:
一般認為番木瓜環斑病毒不能種傳,但是 Bayot等1990年在菲律賓做的實驗表明,由1335粒Cavite番木瓜種子所長成的苗中有兩株(0.15%)表現了與番木瓜環斑病相似的症狀。PRSV-P能否種子傳毒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無菟絲子傳播的報導。

檢疫與防治

檢疫方法

田間感染病毒的植株的症狀很典型很容易就能觀察到。Carica papaya可以用來檢測和診斷PRSV-P。番木瓜上典型症狀之一是葉片上有嚴重的花葉及莖和葉柄上有水浸斑,另一個典型症狀是的果實上有深綠色的環。
實驗室電鏡下觀察到的寄主組織內病毒粒體形態和細胞質的內含體也可用來做診斷。細胞質內含體有兩種類型:圓盤狀內含體和不定形內含體。圓盤狀內含體有條紋周期為5nm,並與渦漩相聯。它們形成複合體在光學顯微鏡下染色表皮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些纖維結構(Purcifull et al., 1984)。
病毒是具良好的免疫原性,已經獲得了高滴度的抗血清。液體免疫沉澱(Webb and Scott, 1965),SDS-免疫擴散(Gonsalves and Ishii, 1980; Purcifull and Hiebert, 1979),ELISA(Ben-Ze'ev et al., 1988; Gonsalves and Yshii, 1980)和免疫電鏡(ISEM)可以用來檢測感染病毒的組織中的病毒。
檢疫措施
在引進品種時要仔細觀察禁苗木,如果發現有典型症狀就應進行檢測。禁止帶毒的苗木進入無病毒的地區。
防治方法

番木瓜環斑病毒在番木瓜生產上造成嚴重的損失。已研究了多種控制病害的措施,單獨用一種防治方法不能有效地控制番木瓜環斑病毒,需要綜合使用各種措施以達到防治病害的目的。
傳統控制方法
通過預防措施控制或延緩病毒在種植園中的散布(Costa et al., 1969; Gonsalves, 1994; Ishii, 1972; Martinez, 1980)。這些措施中包括採用無毒種子繁殖新苗,隔離區或種植地儘量遠離舊的感染了病毒的地塊,遠離其它葫蘆科植物。系統地除草以減少蟲口,每兩周一次拔除病植株。 使用殺蟲劑、煤油殺滅蚜蟲,但是由於蚜蟲介體的種類很多且為非持久性傳播,所以這些方法對控制番木瓜環斑病效果甚微。另一措施是將番木瓜種植在隔離室內,使介體帶毒蚜蟲不能到番木瓜上取食,防治效果令人滿意(Rezende and Costa, 1995)。
抗性和耐性育種
儘管一些野生的番木瓜具有高水平的抗性和免疫性,但是種間屏障的存在,很難將抗性基因整合到栽培種中去(Chen et al., 1991; Fitch et al., 1992; Horovitz and Jim閚ez, 1967; Magdalita et al., 1988; Manshardt and Wenslaff, 1989a, b; Nagai, 1980)。在生產上套用耐病毒的番木瓜品種可降低番木瓜環斑病引起經濟損失。
交叉保護

許多國家運用了交叉保護來控制番木瓜環斑病,並了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包括用弱毒株系接種番木瓜幼苗,保護番木瓜在田間免受到強毒系的侵染。

參考文獻

1 http://emuch.net/journal/article.php?id=CJFDTotal-ZBDX199701008

2 Acosta JCM, 1969. Consideraciones sobre insectos vectores aphididae y la "deformacion foliar" (distortion ringspot virus) de Carica papaya en el Limon, Estado Aragua, Venezuela. Revista de la Facultad de Agronomia, Universidad Central de Venezuela, 3:77-108.
3 Acu馻 J, De Zayas F, 1940. Fruta bomba o papaya. Revista de Agricultura (Cuba), 23:49-80.
4 Adsuar J, 1947. Studies on virus diseases of papaya (Carica papaya) in Puerto Rico. III. Property studies of papaya mosaic virus. Journal of Agriculture of the University of Puerto Rico, 3:260-264.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