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氏溪流

國國家大賽中,以第六個障礙最出名,名為“畢氏溪流”。當年這裡的確有一條溪流,一位叫“Becher”的騎手在這裡墮馬,溪水令他渾身濕透。其他旁觀者問他溪水的味道如何時,他說比威士忌差遠了,於是這個障礙因此被命名為“畢氏溪流”。

畢氏溪流

得名由來

英國國家大賽全程7200米,共有30個障礙(繞場兩圈)。第一個障礙是在馬匹跑完400米才起跳,由於現場觀眾的歡呼及40匹馬一起衝出,很多馬會興奮不已。如果經驗稍微差一點的騎師,起跳第一個障礙時就會落馬,每次比賽也是在這裡墮馬的事件最多。而有經驗的騎師會儘量將馬壓後,並且在障礙前一段距離時就將馬頭拉起,讓馬匹知道,前面會有障礙,做好心理準備。
英國國家大賽中,以第六個障礙最出名,名為“畢氏溪流”。當年這裡的確有一條溪流,一位叫“Becher”的騎手在這裡墮馬,溪水令他渾身濕透。其他旁觀者問他溪水的味道如何時,他說比威士忌差遠了,於是這個障礙因此被命名為“畢氏溪流”。
由於多年來不少馬匹在這裡失蹄,騎師受傷的很多。一些馬匹因為斷腿,迫不得已要人道毀滅,一些愛護動物的人士不斷給政府施壓,使賽會不得不改善。目前溪流已差不多填平,起跳前後的落差也減少。但障礙左邊及右邊也有大約0.5米的差別。因此,一心求勝的騎師會挑戰難度較高的左邊起跳,左邊緊貼內欄,跳過後,比右邊節省幾米的距離,增加勝出的機會。不過很多騎師在第一圈時都會在右邊跳,減少危險,在第二圈再跳時,就會在左邊貼欄跳。為了讓馬匹及騎師在跳到“畢氏溪流”前有心理準備,賽會特別在“畢氏溪流”前種了一些灌木,讓在前頭的騎師及馬匹看見矮樹後即做好準備。
當大批馬匹跳過“畢氏溪流”後,賽道好像一個漏斗一樣,變窄了一半,因此很多馬會擠在一起。最危險的是在“畢氏溪流”或在此之前將騎師拋下的馬,這些無人駕馭的馬四處亂跑,往往將其他馬撞倒。

事例

2001年的比賽,這種情況便出現過。一匹無騎師的馬跑到第7個障礙前,從右邊橫奔到左邊,一連撞倒十多匹馬。結果參加比賽的40匹馬中,只有4匹能跑完全程,其中兩匹甚至是落馬後再上馬的。勝出的一匹馬本來跑得很後,當大批馬被撞倒後,它才到達,於是能在一處空隙中跳越障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