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孟中學

畢孟中學

畢孟中學,全稱河北省黃驊市常郭鎮畢孟中學。始建於1967年7月,位於黃驊市西南邊陲。

基本信息

畢孟中學開學典禮畢孟中學開學典禮

學校概況

畢孟中學,全稱河北省黃驊市常郭鎮畢孟中學。始建於1967年7月,位於黃驊市西南邊陲,地處滄縣、孟村、黃驊三縣(市)交界處,滕千路西側。建校40餘年來,辦學條件日益提高,師資力量愈加雄厚,教學成績輝煌不斷。各屆教師始終秉承著力爭上遊的鬥志、團結一心的校風和昂揚上進的學風。近半個世紀以來,歷任領導、廣大教師兢兢業業、嚴於治學,為黃驊乃至國家輸送了大批優秀人才。

發展簡史

在1966年黃驊農村刮過“文革批鬥”風之後,1967年7月,知識分子不再感覺人心惶惶不可終日,於是在這春風乍現的間隙,畢孟中學應運而生。最初,學校租用北街村部分民房,招收了一個國中班,為北街國小戴帽。67、68、69三年各招收一個國中班。當時的畢孟中學沒有校長。

1970年,學校定名為“畢孟高中”,學校獨立面向畢孟鄉範圍招收高中學子,停止招國中班,校址搬遷至現在畢孟衛生院所在地。第一任校長劉俊青,攜五名教師(甘允忠、袁福慶、田玉新、王群、趙振江)空手搞校建,師生一起汗滴在泥土裡、心灑在事業上,脫坯推土、和泥蓋房,建設了第一批教室3間、第一個伙房3間和第一間辦公室。為了獲得辦公費,老師們在教學之餘養豬種地勤儉勞動,在學生範圍內開展勤工儉學,自製教具學具。當時畢孟高中只有教學班1個,即“高1班”,學生40餘人,在公辦民助的背景下,師生只能靠雙手來建設自己的理想。

至1974年,校長依然是劉俊青。教師增長到8人,土坯房子在一點點擴建,因為特殊原因,這其中73年未招生,學生們去常郭中學上學。70至72年每年一個高中班,分別是高1班、高2班和高3班,1974年,招收高4班。像張國強、趙振江、甘允忠、王連德、袁福慶、田玉新等老教師都活躍在當時畢孟中學課堂上。王福增時任財務、會計。

1975年,李書義時任校長,張金忠任教導主任,耿連俊擔任會計。該年未招新生,1976年招收高5班,1977年,教學班擴展至兩個,分別是高6班和高7班,學生數增加到96人,教師為11人。1977年7月,因原校址地方太小,畢孟高中搬遷至現在騰千路西側位置,占地面積3萬平方米。當時畢孟公社於金恆書記投資出錢,許邦安老師管理後勤,按滄縣一中的建設圖紙負責蓋房。這一年,師生群策群力、熱火朝天,開始了新一輪的校園硬體建設,隨建隨遷。1977年,第一批校舍,6間房子建成,1978年,6套共36間房子,包括教室、辦公室、宿舍、伙房建成。原土坯房換成了新磚瓦房,不能不說是校園建設的一次飛躍。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和中考,畢孟高中正式易名為“畢孟中學”,開始招國中班,第一批為4個教學班,215名學生。

1978年,張忠凱任畢孟中學校長,學校再現新面孔。夏良、張景昌胡寶華王金霞、王淑敏、韓榮貴、陳希良、鄧振興等新教師的加盟,提升了畢孟中學師資力量。張之光與趙振江時任教導主任。這一年,繼續招收高中班兩個,為高8、高9班。1979年,停止招收高中班。至此,畢孟中學共送出9個高中班,為曾經輝煌一時的高中教學畫上了句號,也開始書寫新的歷史和征程。

1980年秋,王福增出任畢孟中學校長,夏良任教導主任,于海生、趙芳棟分任財務、會計。7年間,王校長率領教師在經費捉襟見肘的情況下穩步進行校園硬體建設,通過校辦工廠(校內注塑廠)、勤工儉學等方式購置必要的教學用品與課桌,教學班為8個。在校學生一度突破400人,在職教師23名。

1974年至1980年,學校辦學過程中有一個特色,叫做“貧下中農管理學校”,由西馬連莊與前六十六村村民張立芳、張作福駐校監督並協助管理。

1987年,張景昌出任校長,胡寶華任教導主任,許邦安任總務主任。第二年秋季面臨新招收的初一學生無校舍、無桌凳的嚴峻局面,當時鄉政府資金極端困難,張校長在與鄉政府領導李華興、田松良等人多次請示協商後,克服了重重困難,最終建設了校舍,購置了桌凳,解決了新生難以入校的問題。

1991年秋至1994年秋,分別是胡寶華、王寶軍兩位校長在職。王寶軍、祁業明分別擔任兩屆教導主任。

發展簡史(第二階段) 早在70年代初,第一任校長劉俊青就洞悉當前教育形勢,大膽的進行教育改革,號召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改變注入式教學為啟發式教學,並強調要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歷史證明,劉校長的創舉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這也是畢孟中學軟體建設的第一把火。

進入80年代,王福增校長認識到教師隊伍建設、學生成績與校園硬體建設同等重要,他首次引導和監督教師培訓工作,並認真抓好學生管理,注重教學質量提高。用了三年時間,師生齊奮鬥,使學校中考成績由全縣排名倒數第二,躍升至正數第六,改變了學校教學上的貧窮面貌。

1994年,祁業明校長上任。王克明任教導主任,許邦安任後勤副校長。祁校長首推“月考”制度,開了黃驊教育史上月考的先河,有效的檢驗了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首次推出並完善了《畢孟中學教育教學量化管理辦法》、《班主任工作考核40條》,兩個制度的出台,使學校管理不再盲目,有力的保障了正常教育教學秩序和教學質量。94年的國檢,軟硬體驗收順利通過。

1996年秋至1999年7月,劉樹義任校長,張培敏任教導主任,鄧寶東任總務主任、于海生擔任會計。劉校長帶領教師第一次系統的整理學校檔案,按年度比較詳細的分類。

發展簡史(第三階段)1999年7月至2007年8月,校長為王克明。教導主任、副校長為張德鎮,後勤主任、副校長為鄧寶東。王校長非常重視校園建設與美化、學生成績與成長、教師素質與修養、文化氛圍與積澱。新世紀初,國家教育實行了新課程改革,畢孟中學的發展也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王克明校長在任8年之中,建設物理與化學實驗室、語音室、微機室、教師電子備課室、4個多媒體教室,翻新校舍60間,建設新一代取暖設備,建設冬青國槐綠化帶和花池、影壁牆、警衛室、南大門、文化廣場。教學方面,王校長抓尖子創成績,抓平均分保秩序,抓後進生防流失,大膽進行了分流教育的嘗試,且首次推行實踐基地教學模式,“不求人人都滿分,但願個個都成才。”中考成績先後躍居黃驊市鄉鎮中學第四名、第三名。王校長大力倡導與支持教師自學、培訓,引領了一股求學上進的好風氣。王校長嘗試校本教研,將古代傳統文化與文科教學緊密結合,有效培養了廣大學生的健康人格。1994年,1997年,2003年,2006年,2007年,畢孟中學分別順利通過省“兩基”、省“普九”(兩次)、省“教學評估”、滄州市“依法治校”檢查驗收。

2007年9月至今,王克明校長出任常郭鎮教辦室主任兼常郭中心校校長。

2007年9月至2010年8月,張德鎮任職畢孟中學校長。教務主任為蔣遵義、韓德義,總務副校長為鄧寶東,常務副校長為徐林博。張校長先後完成“農遠”項目工程建設、生態廁所項目工程建設,翻新教學用房18間、建設校園大型警示語10個,完成校徽、校歌等軟體建設。帶領廣大教師尤其是蔣遵義主任主抓的九年級班子,以及優秀代課教師共創佳績,2008年中考成績位列黃驊市鄉鎮中學第二名。2008年,通過省“標準化學校”驗收,獲得滄州市“標準化學校”榮譽稱號。

2010年8月,蔣遵義接任畢孟中學校長職務。常務副校長為趙長軍,教務主任張福德,教務副主任賈世柱、王俊海,政務副主任施立柱,總務副主任鄧文亮。蔣遵義校長上任第一年就面臨“督導評估”和“教學評估”兩次大型省檢。並最終憑著教學條件的不斷提高和師資力量的不斷完善,加上老師們力爭上遊的教學幹勁,在兩次迎檢過程中分別贏得省地市領導的好評,同年被黃驊市教育局評為“督導評估”先進單位和“教學評估”先進單位。時值2011年,畢孟中學在黃驊市舉辦的春季運動會中獲得了全市第一名的好成績;2011年中考40餘人考入市重點黃驊中學,升學率也拿到了全是鄉鎮中學第一的桂冠。

辦學特色

畢孟中學學生最大的特點就是嚴謹刻苦,勤奮努力。寧舍一頓飯,不捨分分秒秒埋頭苦幹。自建校以來,我校學生始終不缺乏鬥志與求實、昂揚與上進。但過分重視文化學習,不免會有大搞應試教育之嫌,既不利於學生的全面健康成長,也不利於學校的長遠發展。

1988年,鄧寶東任教畢孟中學,至此,學校略顯“死氣沉沉”的面貌才得以改觀。學校首先嘗試建設興趣小組,音樂組、書畫組、體育組、數奧組,最初是4個。後來建設了寫作興趣小組、籃球小組,寫作組後易名為“新綠”文學社、“新起點”文學社,這些素質教育興趣小組大大培養了學生的素質特長。與此同時,學校大力開展各項活動,如各學科手抄報比賽、作文比賽、書畫比賽、班級籃球賽、體育越野活動等。1997年鄧寶東主任組織開展大型學生作品書畫展,吸引了地區、市局多位領導到校觀摩,滄州市人民政府特別授予畢孟中學“滄州市中國小素質教育先進學校”稱號。2001至2006年期間,有張洪宇等多位學生的書畫作品獲得國家級或市級獎項。2003年和2004年,在王克明校長高屋建瓴的指導下,學校開展兩屆歌詠大賽,充分豐富了學生文化生活。2004年,學校邀請王廣德張建會侯春林、冉繁英等國家級知名書畫大師來校現場創作,開展了“書畫下鄉”大型文化活動,多位相關領導、同行及社會各界人士到場觀摩,此舉既為學校融資,又創設了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學校環境

自然環境方面,學校南門建設“影壁牆”一個,正面是鄧小平同志高瞻遠矚的“教育的三個面向”,暗示學校要高屋建瓴、志存長遠,背面是“學校簡介”、“胸懷祖國”、“捐助者名單”三個版塊,說明學校飲水思源、不忘點滴之恩;校園內建設花池四個,池內百花馥郁、爭奇鬥豔,傳遞出學校“美化校園、淨化心靈”的夙願;校園內栽種郁郁青青的國槐300多株、建設綠化帶12個,夏天濃蔭遍地,冬日銀妝素裹,踱步其中則心曠神怡、寵辱俱忘;校長室左前方的梧桐樹矗立挺拔、婆娑偉岸,預示著學校招鳳引凰、力爭上遊。人文環境方面,學校在校園內建設文化廣場一個,儘量弘揚文化氣息、渲染文明氛圍。牆上有永久性的標語、內容豐富的板報;莊嚴大方的展牌主題鮮明,有“校長寄語”、“法制天地”、“傳統文化經典”、“素質教育園地”、“勵志閣”、“明禮館”、“才藝苑”等版塊;校園入口處兩旁的展牌上,“學生和教育者的權利、義務”提醒著全校師生進校後的責任、行為和習慣;“高高興興上學來,平平安安回家去”等溫馨的警示語提醒著全校師生離校後的平安、快樂和滿足。學校努力創設一個優美的育人環境,使全校師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受到薰陶,受到啟迪。

英才校友

多年來,畢孟中學為社會輸送了大量優秀人才,現將部分知名校友展示如下:

孫鳳潁:河北省人大法工委副處長。

韓立強:德州市石油化工集團總經理。

王淑英:滄州市水產局工程師。

代玉森:河北省太元制動器有限公司總經理。

張叄:天津市大港區政協委員,天津三潤企業集團公司總裁。

韓永清:天津市諾爾電氣公司董事長,河北科大研究員。

王佩才: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指揮學院院務部政委。

王淑麗:碩士研究生,天津市外國語學院教授。

許東河:日本國際農林水產研究部農業博士研究員。

張振國:吳橋縣交通局書記。

韓立軍:華北工業學校校長。

韓德剛:山東龍口北海艦隊某團團長。

輝煌標識

學校多人次獲得國家級、省級數學夏令營大賽一等獎、二等獎,省級、地區級作文大賽一等獎,省級物理實驗操作二等獎、優秀獎;中考中,多人次單科全市前三名;“新起點”文學社多次在《新課程》、《語文周報》、《小作家報》等報刊投稿;多名教師參加市級授課大賽、省級論文大賽並獲獎。經過不懈努力,畢孟中學被河北省教育廳授予“校園經濟達標校”稱號;被滄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滄州市安全工作先進單位”、“滄州市標準化學校”稱號,被滄州市教委授予“創建法制化學校先進單位”、“滄州市中國小素質教育先進學校”、“滄州市文明學校”稱號;被黃驊市人民政府授予“教育教學先進集體”“省教育督導評估工作先進單位”稱號,被黃驊市教育局授予“教學工作先進單位”、“學校管理明星校”、“教學質量先進單位”、“教學教研工作先進單位”、“師德建設先進集體”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