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青竹刻

留青竹刻

留青陽文雕刻,也稱平雕,即是用竹子表面一層青皮雕刻圖案,把圖案之外的青皮鏟去,露出竹肌。

留青竹刻

留青竹刻留青竹刻

這種雕刻方法不僅精巧,而且竹器外表色澤瑩潤,經常撫玩摩挲,年代越是久遠,竹肌顏色越是深沉,光滑如脂,溫潤如玉,色澤近似琥珀,同時圖案部分也越清晰突出。這種技法始於唐代,當時雖是留青竹雕的初期階段,所刻紋飾還比較渾樸簡單,但這種技法的出現,顯示出了竹刻藝術的提高與進步。

留青竹刻在唐代開始流行時,最初只是平面雕刻,將圖文部分留下,其餘部分刮掉;所刻的紋飾,也只是進行陽文或陰文雕刻,只有花紋的變化,而沒有雕刻技法的變化。明末竹刻家張希黃在唐代留青刻竹的基礎上進行改進,他利用竹筠、竹肌質地色澤的差異,以竹的外皮(即青皮)刻圖紋,將剔除青皮後的竹肌做底,首創出陽文淺浮雕的留青技法。這一時期,許多竹刻名家都兼精書畫,他們從書畫藝術中汲取養分,以充實竹刻藝術,無論題材、技法,都與書畫藝術緊密結合。而以竹的青皮作為圖紙的雕刻繪製法,與繪畫的筆墨神韻更加貼近。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