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江題壁

這首詩是秋瑾決定去日本留學後,於1903年從北京南歸故里紹興時,途徑上海,在上海留下的筆墨。

基本信息

【名稱】申江題壁

【年代】清代

【作者】秋瑾

【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

申江題壁①

一輪航海又南歸,小住吳淞願竟違②。

馬足車塵知己少③,繁弦急管正聲稀④。

幾曾涕淚傷時局,但逐豪華斗舞衣。

滿眼俗氛憂未已,江河日下世情非⑤。

作品注釋

①申江:即黃浦江,這裡借指上海。傳說此江是戰國時楚國公子春申君黃歇所開,故名黃浦江。又因申江在上海邊,故上海又名申。題壁,把詩寫在江邊的石壁上。舊時詩人見到景物心有所感,便將即興詠成的詩寫在當地的牆壁或石壁上,後稱此為題壁。

②小住:短時間停留。吳淞,即吳淞江,黃浦江入海的地方,這裡借指上海。違,違背意願。秋瑾原來擬在此小住,但因事非所願,因而改變了原來的計畫。

③馬足車塵:人煙密集。形容此地官吏、洋人、豪紳來往—片亂紛紛的樣子。

④稀:少,無聲。

⑤江河日下:比喻景象一天不如一天,事物一天天衰落。

作品賞析

這首詩是秋瑾決定去日本留學後,於1903年從北京南歸故里紹興時,途徑上海,在上海留下的筆墨。

秋瑾別號鑑湖女俠,她擅長作詩,她的詩筆調雄健,感情奔放,充滿革命氣概。而這首《申江題壁》,風格有所不同,情調比較哀傷,似乎一腔憂憤無處傾訴。“一輪航海又南歸,小住吳淞願竟違。”又一次來到南方,在上海暫留,但很不得意。“又南歸”,作者曾居住北京,1900年因義和團運動爆發,而一度返湖南,這次因為要東渡扶桑留學,又從北京向南返紹興,向親人們告別,所以說又南歸。“願竟違”,即“事與願違”之意,嵇康的《憂憤詩》:“事與願違,遘茲淹留。”“馬足車塵知己少,繁弦急管正聲稀。”儘管人煙密集,但真正的知心朋友不多;弦樂管樂到處是音樂聲,但真正的純正的音樂少(靡靡之音多)。和上一聯一樣,因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少了,事情處處不如意,所以發出一陣嘆息聲。“幾曾涕淚傷時局,但逐豪華斗舞衣。”現在朝廷如此腐敗,民族深陷危機之中,“我”為這樣的形勢傷心落淚,而人們卻只知道沉湎於紙醉金迷的生活。“滿眼俗氛憂未已,江河日下世情非。”放眼望去,都是些庸俗的風氣,江河日下,人心不古,無人來關心這危機的時局,真讓人憂憤不已。這首詩寫盡了一個“憂’字。

作者簡介

秋瑾(1875-1907),浙江紹興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早年就志趣不凡,有反抗封建禮教的勇氣,因深感民族危機的嚴重,痛恨清政府的腐敗,於1904年春,衝破小家庭,赴日本留學,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次年先後加入了光復會和同盟會,1906年回國,在上海創辦《中國女報》,提倡女權,鼓吹革命,1907年回紹興主持大通學堂,準備起義,因事泄被捕,在紹興軒亭口英勇就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