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吡酮興奮試驗

甲吡酮(即雙吡啶異丙酮)試驗是測定垂體分泌ACTH儲備功能的一種方法。甲吡酮有抑制11-β-羥化酶的作用,因此套用該藥後,血漿皮質醇含量減少(皮質酮含量亦減少),導致下丘腦分泌促腎上腺皮質釋放因子(CRF)增多,後者又促使垂體分泌ACTH增多;同時血漿11-脫氧皮質酮和11-脫氧皮質醇含量亦增高。因ACTH測定複雜,所以一般多以測定尿17-羥或17-酮來間接了解ACTH的多少。11-脫氧皮質醇包括在尿17-羥和17-酮測定中,故套用甲吡酮後,血中ACTH分泌增加,11-脫氧皮質醇增多,均表現為尿17-羥和17-生酮增高。
【臨床意義】
服藥或靜脈滴注後尿17-OHCS排量不升高,提示下丘腦分泌CRF功能障礙或垂體分泌ACTH功能障礙。
如對照日尿17-OHCS或17-KGS排量高於正常,而做甲吡酮試驗時升高不明顯或不升高則提示:垂體可能有分泌ACTH的腫瘤,由於腫瘤持續分泌大量ACTH,腎上腺已接受了強大、持久的ACTH刺激,因而沒有反應,某些腎上腺腫瘤不受ACTH控制。
皮質醇增多症患者尿17-OHCS排量不被大劑量的地塞米松抑制,而對甲吡酮有反應,提示其病變為增生性。如患者對ACTH有反應,而對甲吡酮無反應,提示為腎上腺皮質腺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