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齊

田齊

田氏齊國,史稱田齊,為田氏代齊後的齊國,是戰國七雄之一,媯(Guī)姓。

故國簡介

田齊田齊

春秋初期,姜姓齊國為大國,疆域東到海,西到黃河,南到泰山,北到無棣水(今河北鹽山南)。春秋末年,軍權逐漸為大臣陳氏(即田氏)所奪。前386年周安王承認田和為齊侯。田和傳三代到齊威王,進行改革,國力強盛,大敗魏國,開始稱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此後長期與秦國東西對峙。前284年五國聯合攻齊,齊被燕將樂毅攻破,從此國力衰弱。前221年為秦所滅。
媯姓田氏,出於陳厲公之子陳完。陳與田古音相近,故古書往往作田。前672年,陳完入齊,事齊桓公。陳完傳五世至陳桓子,陳氏開始強大。以後陳氏逐漸兼併齊國的欒、高(齊惠公之後)和國、高(齊文公之後)以及鮑、闞等族,專齊政。田齊的國都仍在臨淄,疆域亦襲姜齊之舊。
田齊立國時,已經進入戰國中期。齊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太公田和是第一代齊侯。太公和之孫齊桓公午臨淄置稷下學宮,“設大夫之號”,招聚天下賢士。前386年周安王承認田和為齊侯。到威王、宣王時,稷下人才濟濟,成為東方學術文化的中心。齊威王任用鄒忌為相,改革政治,齊國遂強大。前353年,齊大敗魏國於桂陵。前341年,齊又大敗魏軍於馬陵。前334年,齊威王與魏惠王“會徐州相王”,正式稱王。威王晚年,相邦鄒忌與將軍田忌爭政。前322年,田忌攻臨淄,求鄒忌,不勝,逃亡楚國。
前314年,燕國發生“子之之亂”。在孟軻勸說下,齊宣王命匡章率“五都之兵”、“北地之眾”伐燕,五旬克之,一度占領燕國。齊國實力極盛。前301年,齊聯合韓、魏國攻楚,大敗之。前298年-前296年,齊聯合韓、魏連年攻秦,入函谷關,迫秦求和。前288年,齊、秦並稱東、西帝,鏇皆放棄帝號。次年,蘇秦、李兌合趙國、齊、楚、魏、韓攻秦,罷於成皋。前286年,齊湣王滅宋。前284年,燕昭王以樂毅為上將軍,合燕、秦、韓、趙、魏攻齊,攻入臨淄,連下七十餘城,齊城不下者只有莒和即墨。湣王逃入莒,被淖齒殺死。王孫賈與莒人殺淖齒,立湣王子法章為齊襄王。燕引兵東圍即墨,城中推舉田單為將。雙方相持達五年。前279年,田單組織反攻,用“火牛陣”大敗燕軍,收復失地。齊雖復國,但元氣大傷,無力再與秦抗衡。
前236年,秦王乘趙國進攻燕國之際,分兩路大軍攻趙,拉開了統一戰的序幕。秦國重金收買了齊丞相後勝,齊王建聽信了後勝的主張,使齊國即不合縱抗秦,也不加強戰備。秦國滅五國後,齊王才頓感到秦國的威脅,慌忙將軍隊集結到西部邊境,準備抵禦秦軍的進攻。前221年,秦王在滅亡韓、魏、楚、燕、趙之後,以齊拒絕秦使者訪齊為由,命王賁率領秦軍伐齊,秦軍避開了齊軍西部主力,由原來的燕國南部南下直奔齊都臨淄(今山東淄博北)。齊軍面對秦軍突然從北面來攻,措手不及,土崩瓦解。齊王建出城投降,齊國滅亡。秦國統一天下,在齊地設定齊郡和琅邪郡。

著名事件

田氏代齊

桂陵之戰(圍魏救趙)

馬陵之戰

田單復國

主要人物

將軍

田單
韓聶
閭丘儉
王蠋
太史敫

文臣

茅焦
魯仲連
貂勃
王孫賈
後勝

公子

田文

君主列表

太公(田和 前386—前3842年)
廢公(??)
桓公( ~午 前375—前35718年)
威王( ~因齊 前356-前32036年)
鄒忌為相,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齊國大治。經桂陵、馬陵之戰,大敗魏軍,極一時之盛,列戰國七雄之一。
宣王( ~辟疆 前320—前30119年)
齊國自田齊桓公午始,喜文學遊說之士,設“稷下學宮”,倡百家爭鳴,宣王時“稷下學宮”大盛,達數百人,成為當時中國主要的思想文化中心。
愍王( ~地 前300—前28416年)
號稱東帝。蘇代說之,去帝復為王,兵力甚盛,欲以並周室為天子,諸侯恐懼。其後燕、秦、三晉合謀伐齊,王出亡莒。公元前284年,楚使淖齒將兵救齊,淖齒謀與燕分齊國之地,遂殺王。
襄王( ~法章 前283—前26419年)
愍王遇殺後,法章變姓名為莒太史敫家庸。公元前283年,莒人立法章為襄王。田單破燕軍,盡復齊地後,迎襄王返臨淄。在位19年卒。
哀王( ~建 前263—前22143年)

田齊王陵

田齊王陵田齊王陵

臨淄周朝為齊國都城,漢為齊王首府,長達千餘年,期間齊國的王侯、大臣、貴族死後大都葬於此地,形成龐大墓群。但因歷經滄桑,大多墓形已失原貌,現存有150餘座,其主要代表有二王冢、四王冢,稱為田齊王陵

田齊王陵位於臨淄城南(齊陵鎮南部)山嶺之中,南有稷山,北臨淄水、西靠牛山、東枕鼎足山。陵墓山水相映,鐵路、公路穿過陵區,鐵橋雙架,路橋雙飛,更增加了田齊王陵的雄姿。1988年1月13日,國務院公布田齊王陵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王冢,俗稱二王墳,又稱齊王冢,位於盯足山上,因紫金山、牛首崗、菟頭山三足鼎立而得名。二王冢坐落於三山之間,民間有“齊王埋在三山口,臨淄永世不為京”的傳說。二墓東西並列,東西總長320米,南北約190米,高30餘米,方基圓頂,猶如山上之山,氣勢雄偉。

二王冢,《史記》文獻記載為姜齊桓公小白與晶公杵臼之墓。1984年,山東省考古研究所根據二王冢和四王冢的規模、形制和所處的地理位置,並聯繫田氏王族世系和古代帝王葬制,進行了稽考,確認二王冢為田齊侯剡與田桓公午之墓。

四王冢又名四豪冢。俗稱“四輩墳”、“四女墳”。此乃田齊威、泯、襄四代君主之墓。位於盯足山西南,牛山之東側,東西直列,狀若山丘。按自西而東的順序:其一高30米,周長140米;其二高34米,周長157米;其三,高22米,周長190米;其四高23 米,周長130米,四墓相間,二距一130米,三距二105米,四距三160米,總長541米,儼然四峰並峙,氣勢雄偉,十分壯觀。素有“東方金字塔”之稱。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