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考察工作站

田野考察工作站,由基地的研究人員和博士生導師帶研究生深入民族生活的實際,從長期的民族教育實踐中生髮課題,並將研究的成果及時提供給各級政府,供決策諮詢或轉化為課程資源。

工作站簡介

田野考察工作站位置分布圖田野考察工作站位置分布圖
田野考察工作站,由基地的研究人員和博士生導師帶研究生深入民族生活的實際,從長期的民族教育實踐中生髮課題,並將研究的成果及時提供給各級政府,供決策諮詢或轉化為課程資源。

工作站的概況

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內的九寨溝風景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內的九寨溝風景
西南地區自然生態和民族文化的富集內在地規定了西南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其經過長期積澱而形成的人與自然和諧的共生關係、不同文化之間和諧的共榮關係及其眾多的組合特徵,為探尋全球化時代如何保持文化的多樣性、促進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和諧共同發展提供了難得的具有世界意義的樣本。從教育與心理兩個緯度進行跨學科的綜合研究,認真釐清這些關係的特徵及其內在的機制,是西南民族教育與心理研究的重要內容。
這種研究必然建立在紮實的實地調查基礎上。西南民族教育與心理研究中心長期立足西南多元文化土壤,倡導在田野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20世紀90年代,由中心主任張詩亞主編的《西南研究書系》匯集了西南大學內外的學者,從1992年陸續出版,十年間共出版了高質量的研究專著19部,以一種西南研究的整體觀共同關照了西南地區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宗教信仰、社會發展等方面。該套叢書成為了學術界研究西南地區的重要參考文獻。此外,張詩亞教授總策劃並任總撰稿的大型人文教育專題系列記錄片《西南採風行動》也由西南師範大學音像出版社公開出版發行。

工作站的建立

西南地區少數民族聚居地西南地區少數民族聚居地
2006年,西南大學西南民族教育與心理研究中心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啟動了國家“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項目“民族特色教育學科建設”。作為該項目主要建設任務的田野工作站建設,目前已經正式建立並啟用的科研與教學田野考察工作站有6個,基本涵蓋了西南地區不同的自然、人文特徵,兼顧了不同的文化傳承方式和教育類型。中心選擇田野考察工作站,主要基於如下的認識:
1.從自然生態環境與人—地關係結構看, 這些工作站從低緯度的河谷地帶到高寒山區均有分布,不同的民族適應性地保持和發展了自己獨特的生計文化類型,建立了適應不同環境的人—地關係的結構。
2.從文化的多樣性與獨特性看,這些田野考察工作站包含了苗、侗、藏、壯、京、傣、怒、彝族等西南地區數十個民族,民族文化的多樣性特徵十分突出,傳統的社會組織形式、社區管理模式、宗教信仰、民俗活動等傳統文化的結構與功能依然有效運行。
3.從族際關係上看,這些民族大體體現了大雜居、小聚居的分布特徵,不同族群之間長期存在著經濟、文化的互動與交流。不少民族還屬於跨境民族。
4.從社會發展水平上看,不同民族的社會發展水平不平衡,為我們研究自然生態、歷史條件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係提供了全面的社會樣本。
工作站的設定,充分考慮到了西南地區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獨特性、傳統性、自然生態環境的多樣性、族際互動的廣泛性等特徵。這些特徵在世界文化體系中具有獨特性。因此,田野考察工作站的設定具有代表性,可以通過工作站的實地調查和學術研究,為進一步開展西南地區的民族教育,構築立體型的、全方位的、能夠把握西南民族社會和諧度的有效網路提供最為翔實的資料和學術研究成果。研究中心通過對若干工作站的長期定點追蹤調查,深度地發掘西南地區民族文化的資源,為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並在此過程中大膽進行理論創新,逐漸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西南研究範式。

工作站的作用

1.工作站建立以來,建立了完善的工作站管理制度,任命了雲南、貴州、四川等地工作站站長,明確規範了田野調查基本守則。
2.為西南大學西南民族教育與心理研究中心的研究工作提供科研平台。建站以來,各工作站已為各類課題的實地調查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服務。
3.為研究中心的博士生和碩士生撰寫論文提供指導、服務。中心定期派遣有經驗的指導教師帶領中心碩士生和博士生到各工作站,在選題、調查等方面提供指導。目前,主要以中心工作站為依託完成的碩士、博士論文已有20餘篇。
4.研究中心研究人員長期立足實地調查,其研究成果有效地轉化為中心的課程資源,如,中心為博士生開設的民族學與民俗學專題研究、西南民族文化與教育專題研究、民族教育理論專題研究、教育人類學等課程;為碩士生開設的民族文化與教育、民族教育政策、民族教育理論等課程,將中心研究人員長期進行實地調查的研究成果融入這些課程中。

工作站區域的相關介紹

田野考察工作站相關區域的主要特點及價值:

藏族舞蹈藏族舞蹈
唐克鄉
行政區劃位置在四川若爾蓋。位於青藏高原東段,生計方式為高原耕牧型,居民以藏族為主,藏族文化底蘊豐厚,藏傳佛教影響大。
丙中洛鄉:
行政區劃位置在雲南貢山自治縣。位於滇西橫斷山高山峽谷區、怒江大峽谷地帶,生計類型呈立體狀分布,依海拔高度不同而不同,具有生計類型的多樣性特徵。境內居民有怒族、傈僳族、獨龍族、藏族等不同民族。在文化形態上,滇、藏文化相互交流、碰撞,近代以來外來宗教文化對於該區域不少民族影響也比較大,具有文化的多態性特點。
高增鄉:
行政區劃位置在貴州從江縣。位於黔東南都柳江流域,生計類型為稻作農耕為主。居民以侗族為主,侗族傳統文化保持完好,其中,占里侗族的生育文化具有一定的獨特性。
後溪鎮:
行政區劃位置在重慶酉陽。位於武陵山區,丘陵稻作農耕文化,居民以土家族為主,土家文化底蘊深厚(土家山歌、部分地方尚保留土家語)。
苗族傳統服飾苗族傳統服飾
民族村:

行政區劃位置在重慶秀山。丘陵稻作農耕文化,居民以東部方言苗族為主,語言保持完好。該點位於渝、湘、黔、結合部,歷史上不同族群的文化接觸頻繁,文化的交融性強,對於研究民族文化變遷有很高價值。
喜州鎮
行政區劃位置在雲南大理。高原壩區,稻作農耕,以白族為主,宗教文化特徵鮮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