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耳朵學來的第二語言

她只有三歲,她沒出過國,她不是神童;她的單詞量讓不少大學生汗顏。秘密其實很簡單。
這個名叫湯北辰(英文名為Rubie)的小女孩剛滿3周歲,但在所居住的整個社區里很有名氣。周圍大人小孩都知道,小北辰除了有討人喜愛的開朗性格外,還有超出其年齡的英語水平。
她有接近1600個的英語單詞量,這其中有相當多的單詞,比如scaffold(腳手架)、jaywalker(亂闖紅燈的人)、scooter(滑板車)、yakitori(烤雞肉串)、Velcro(維可牢尼龍搭扣)、Rhinoceros(犀牛)、firebrigade(消防隊)等等,即使許多大學生,都未必清楚;她能輕鬆看懂《迪斯尼神奇英語》的所有故事,以及香港英文台的適齡幼兒英文節目;她對於生活中的語言,凡是漢語能理解的,英語全部都能聽懂;到荔枝公園外語角,老外與她說的話也全能聽懂。很多人甚至認為小北辰是天生的雙語人(bornbilingual)。
湯北辰的父母只是普通的中國人,小北辰也只是個很普通的深圳孩子,既沒有出過國,也從未參加過任何英語訓練班,她的“爹地媽咪”不認為自己的孩子有任何超常的智力。
面對著別人的驚訝,小北辰的母親羅女士總是企圖打消對方的神秘感:“沒有什麼特別的,只是自打孩子一出生,孩子她爸就堅持跟她100%用英語說話,我與孩子大約有20%使用英語,80%使用漢語。奶奶也有時給她念幼兒英語故事。如果說教孩子學鋼琴、學書法需要大人和孩子付出很多努力的話,跟孩子在生活中說英語是不需要付出任何特別努力的,因為做父母的反正要跟孩子說話。”
所有的英語教學法無非是要創造一個類似母語的學習環境,這個環境由誰來創造最好呢?就是親愛的爸爸媽媽
星期天,記者來到小北辰家。房中陳設簡單樸素,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和小北辰組成的完整和諧的家庭流露著富足的天倫之樂。小北辰總是笑呵呵地調皮,爸爸媽媽不時地用英語和她說話:“Do you want some milk?”(喝不喝點牛奶?)“Roll up your sleeves and wash your hands, right now.”(把袖子捲起來,洗手去,現在去)。”“Put on yours lippers,the bathroom floor is sweat.”(把拖鞋穿上,洗手間地板濕。)……小北辰少部分用英文應答著,大部分用中文回答爸爸媽媽的話,然而毫無疑問她對爸爸、媽媽和記者的英語百分之百都理解正確。如果誘以糖果或朱古力,她就會跟你說英語了,當然英語不如漢語說得多。若是跟著大人說話,小北辰能清晰、準確地說出很長的句子來,令記者驚奇不已,比如I wanna go to the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to see the fire engines.(我要去外語學校看消防車)。
北辰的媽媽羅女士說:“我們從不認為對小北辰進行的是所謂的雙語教育,我們把這個叫做雙語養育。國內這樣做的家庭一定還有,但雙語養育這個名詞是我們第一個提出來的。對孩子來說,這是一個‘雙語習得’而不是‘外語學習’過程。因為小北辰的英語完全是用耳朵學來,她掌握任何一個概念、辭彙和句子都和具體的事物、活動聯繫在一起,是完全無意識地掌握語言。‘外語學習’則是另一回事情,孩子大了在教室里學外語通常充滿壓力和焦慮,更多是用眼睛在學(從書本學習),並且通常需要以母語為媒介來學習。
各種外語教學法,聽說法、浸入法、交際法、遊戲法、全身心反應法等等,實質都是千方百計使外語學習的過程模擬孩子掌握母語的過程,越是自然越是平常效果就越好。我們給小北辰創造的英語環境,也就是一種類似於母語的環境,即父親在和孩子的交流互動中用英語替換了母語,其它什麼都不變。這樣一來英語成了孩子的‘父語’或第二語言,與長大後學習外語有本質的區別。”
記者很好奇地問羅女士:“這是不是對父母的外語水平要求很高呢?”羅女士說:“孩子爸爸是學工科的,我以前當過高中英語教師,現在教國小語文。我們並不認為做到這一點需要父母有很高的英語水平,只要能使用外語和外國人進行一般的交流就行。你想,孩子生下來認知世界需要什麼複雜的思想和句式呢,難道還要給她介紹諸如‘電視機的原理’這樣高深的東西嗎?無非就是一些日常用語和辭彙罷了,我們相信在深圳有很多父母都具備這樣的水平。所有的大學外語教師都有這個能力,相當多的中國小英語教師也可以嘗試這么做。能夠使用英語基本流利進行交流的現代白領們全都可以大膽嘗試。很多人都有足夠的能力實施雙語養育,只是並非所有的人都能有正確地認識,都能有長期的熱情和興趣。
當然,也還是需要有一些簡單的準備。剛開始的時候,花幾天時間把孩子生活中常見的比如‘奶瓶’、‘尿布’、‘拉尿尿’、‘彎下腰來,媽媽給你擦屁屁’等辭彙和短句子列個清單,一一查清楚。以後還需要在口袋中隨時揣一本漢英小詞典應急,遇到不熟悉的詞儘快查一查,比如麥當勞的‘薯餅’這個詞怎么講等等。如果一些單詞實在不會講,用泛指的概念就行了,比如想不起‘小便盆’(potty)就說commode、babytoilet或peepeebasin;想不起‘馬駒’(pony)就說babyhorse……因為語言並不是非對即錯的邏輯,語言最重要的屬性之一就是它的模糊性。
總的來說,雙語養育是不對父母和孩子形成任何負擔的,不論是經濟上的還是精神上的都沒有,也不需要付出任何額外的時間。但這樣做收效十分明顯。因為工作關係,孩子爸爸並不是每天都回家。然而,算上周末和節假日,基本上平均每天有一個小時與孩子在一起,3年來就有1千多個小時在與孩子用英語進行自然的、無意識的溝通。
羅女士回憶說,父母給孩子講英語真正困難的是頭3個月,因為英語畢竟是外語,最初會覺得不自然,著急了就說回漢語了。3個月之後就基本上習慣了,現在對孩子說話即使是對人家的孩子說話時,說漢語反而感到不自然。作為家長,我們自己當然也需要長期堅持學習。然而從第三個月起,我從心理上已完全習慣了對孩子說英語,雖然到今天仍然時不時需要查生詞。
小北辰在整個語言發育過程中各個階段有不同的表現。在一歲半時她的英語說得比中文多(那時候只說單詞),現在3歲了她的漢語說得比英語多。但是我們一點都不擔心,孩子心理上更願意使用中文這是很自然的事情,不說並不等於不會說,而是不願意說,因為她知道我們都會說漢語自然就要偷懶了。就如同我們成年人見了中國人不願意說英語,見了家鄉人自然不用國語。對雙語養育我們首先是抱著“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態度,對孩子沒有苛求也不急於求成,不要老讓孩子表演,給孩子測試什麼的,較之英語,我們自然更熱愛我們的母語漢語。對孩子的英語,我們基本上採取放任自流的態度。
根據獲得的資料,所有雙語家庭的孩子4歲以前普遍都是更願意說一種語言,四五歲以後過渡到“見什麼人說什麼話”。小北辰的姑姑、姑父在國外,等小北辰上國小時送她出國過一兩個暑假,那時效果也許會非常明顯的,因為她已經能聽懂英語。
雙語或多語現象其實是很普通和正常的,沒有什麼了不起。父母的外語完全可以成為孩子的母語或第二語言。
但是這樣孩子會不會把各種語言搞混呢?

小北辰的媽媽說:“雙語和多語家庭的孩子在三歲半以前全都是幾種語言混著說,然後逐漸過渡到只願意說一種主要的語言。大概到四歲半以後,就會把幾種語言徹底地分開,知道‘見什麼人說什麼話’”。
“語言和方言並沒有本質的界限,我們中國許多方言之間不能通話,而西方某些不同的語言之間各說各的話相互可以理解良好。我們中國人通常將‘雙語’看得太神秘了,其實幾種方言或語言在同一家庭中混雜的現象世界上非常普遍,地球上會說兩種以上語言的人比只說一種語言的人要多得多,方言就更不用說了。比如深圳有的家庭中爺爺奶奶說潮州話,外公外婆說上海話,爸爸說廣州話、媽媽說國語,這幾種方言跟外語一樣相互不能溝通。如果中國沒有採用漢字,各方言都採用自己的拼音文字記錄口語,漢語方言之間的距離比西方某些語言之間的距離還要大得多。方言也好語言也好,對於不識字的孩子來說都是說不同的‘話’。只要在生活中使用起來,任何孩子都可以做到什麼都能聽懂,而且區分得清清楚楚,根本不必擔心是否會混淆。“在西方,語言混雜的現象就更普遍了,比如在盧森堡的家庭你會發現,母親用盧森堡方言在罵孩子,父親在看德語報紙,爺爺讀法語雜誌,上中學的哥哥用英文做功課,上幼稚園的小妹妹自個玩時一會兒德語一會兒法語地自言自語。
但是很多人擔心自己的語法和發音不夠標準對孩子會有不好的影響,這個問題怎么解決呢?
小北辰的爸爸回答說,語言並不像很多人認為的有一個絕對的標準。比如在深圳,許多人使用的國語沒有播音員準確,但又有什麼關係呢?
事實上95%的英國人說話都不是標準的BBC口音,美國的口音從來都沒有一個惟一的標準,大家都是各說各的話,而澳洲或紐西蘭的英語口音在受過教育的英國人的耳朵里是最粗俗不堪的。國內邀請的一些外籍教師地方口音也重得很,聽不出來的?聯邦國家和地區中有40來個使用英語,各地區的英語彼此之間有相當大的差異,但相互交流基本上沒有問題。中國人因為使用了國際音標,說的英語反而誰都聽得懂。
上學之後,孩子的口音可以不斷地得到規範和修正。孩子在青春期結束之前口音的可塑性都是很強的,在廣州長大的孩子16歲去了北京,仍然能完全徹底地克服掉廣州音說標準的國語。認為自己的口音不夠標準因此不敢跟孩子說英語,語言學家們認為這是很可笑的。若是這樣考慮,那么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說不了標準的國語,是不是就不要對孩子說中國話了呢?
即使父母的語音不夠標準,孩子還是能夠學會說話、具備相當的語言交際能力。有了這個能力,孩子就能聽懂標準語言。以後孩子從磁帶、電視中聽到標準英語的機會多了,語音會自自然然得到矯正。
“語音的問題中國人本來就看得過重了,而對語法的擔心也是多餘的”,小北辰的媽媽接著說:“到底說playbasketball還是說playthebasketball,或者takemedicine還是eatmedicine事實上並不重要,說錯了也不要緊,孩子今後聽到規範的說法仍然能理解,聽得多了自然會糾正過來。
“語言學家Osherson提出,兒童總是根據較新的語言經驗來修改語法。他們記不住很久以前聽到的句子;兒童在修改自己的語法時並不保守,也就是說他們會根據最近聽到、讀到的句子不斷放棄自己以前的語言規則,形成新的語法體系。”
“孩子掌握語言,聽力理解是第一位的、最最重要的事情。比如我們小時候說家鄉話,無論發音、辭彙還是語法離國語距離都很遠。會說家鄉話以後,上學再學標準漢語,從書本、廣播電視中學習,很快就跟上來了。英語是我們的外語,不足夠標準,離英國人的英語仍有很大的距離,但我們的英語和標準英語在‘語言核心’上是基本一致的。”
“孩子學習語言,可塑性非常強,接觸到的所有的方言、口音,只要聽懂了都能夠掌握好,至於他們自己採用什麼方言和口音,並不取決於所聽到的各種方言和口音的比例,而取決於孩子對各種方言和口音的心理認同。孩子們天生知道哪種方言、口音更有社會威望。“我們中國人長期以來學外語最大的誤區之一就在於過於注重語言的形式(forms),而沒有把更多的精力放到語言交流的內容(thoughtsandideas)上來。”
雙語養育在世界上有無數成功的例子,相互鼓勵和經驗交流也非常重
小北辰一家是最早加入國際雙語家庭郵件組的中國家庭之一。這個網際網路上的協會有800多個家庭分布在世界各地。小北辰的爸爸媽媽經常在周末利用網際網路與其他的雙語家庭互通信息、交流經驗,這些家庭之間建立了良好的關係,如果到友好家庭那裡做客,都能受到短期免費食宿的待遇。有一個香港家庭的母親陳寧是中國人,父親保羅(Paul)是美國人,他們有一個五歲半的兒子斯迪文(Stephen)和一歲半的女兒喬伊(Joy)。斯迪文一家經常到深圳做客,陳寧給小北辰帶來了很多兒童英文故事書和音像資料,斯迪文成了小北辰最好的朋友之一。斯迪文還朗讀了多個英語故事,用錄音機錄音,把錄音帶送給小北辰。
還有一些非常熱心的外國朋友也給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幫助,比如美國媽媽薩布瑞娜(Sabrina)、德國爸爸克拉恩(Klein)等等。尤其是美國媽媽阿迪斯(Ardith)利用業餘時間,整理了大量的帶孩子時使用的英語辭彙和日常用語,給小北辰的媽媽郵寄過來。
這種採用外語養育孩子的獨特方式,也給了國內許多其他家庭新的啟示。武漢孩子軒軒的媽媽和杭州孩子家慧的媽媽也在進行著同樣的工作。軒軒兩歲之後開始接受雙語養育,家慧一出生媽媽就跟她說英語。兩年多來,3個家庭互相鼓勵、交流經驗。現在已4歲的軒軒和不到兩歲的家慧英語理解能力也非常好,並逐漸開始說一些英語。受到大家的啟發,現在國內已有十多個家庭,孩子爸爸媽媽中有一方堅持與孩子說英語,所有這些家庭都為自己雙語養育的決定感到由衷高興,為孩子每天的進步而歡欣鼓舞。
採用什麼教材都可以,關鍵是要在生活中使用起來
那么你認為目前市面上那些兒童英語教材和英語班是否還有用處呢?記者請教小北辰的媽媽。
小北辰的媽媽說,我們偶爾也會借一點教材來看,但不會給孩子看。市面上有的教材賣到幾千元一套,對孩子和家長多少也是個壓力。3歲的孩子看電視、電腦似乎也不太好。家長們如果一定要送孩子上英語班或買教材,最好將課本中的內容融進日常生活中去,而不要上課是上課、生活是生活。比如說課本上學習了Goodmorning,最好每天孩子一起床就跟他說一句Goodmorning;每當開門的時候跟孩子說Pleaseopenthedoor。無論怎么樣多少說一點,能說多少算多少。有條件的父母至少應該把孩子課本上的英語在生活中全部用起來。
當然,最好的辦法是父母中有一方在生活中堅持對孩子使用英語,另一方說漢語保證漢語的輸入。如果孩子已經兩三歲了,可以把英語逐漸加進來,比如第一年20%的話語使用英語,第二年達到40%,第三年達到60%……實在說不來的東西就說漢語好了,雙語養育不拘泥於任何形式。
當然,我們在對小北辰的養育過程中也購買了一些語言材料。然而無論對哪個孩子,光打開錄音機讓孩子自個兒聽英語兒歌或歌曲,事實上是沒有任何效果的,語言若是沒有被理解就不過是一堆雜亂無章的符號罷了。
西方語言研究表明,如果孩子的理解能力為1的話,用於進一步學習的最佳材料的難度只能稍稍大於1,否則語言學習收效甚微。此外,只有在充分的參與和互動中才能學會語言。你教給他們,他們轉眼就忘了;讓孩子參與進來,他們就記住了(Tellthem,theyforget;involvethem,theyremember)。這也就是孩子在無意識中輕鬆掌握母語的秘訣。雙語養育方法很簡單,漢語怎樣做英語怎樣做就行了,難得的是父母對這個問題要有正確的認識和長期的熱情,否則做不下去。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