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墨

用墨書法術語,墨色有焦枯濃淡乾濕之分,各朝各代的書法大家對用墨的筆法各有千秋。

名稱

用墨

相關內容

書法術語。墨色有焦枯濃淡乾濕之分,作書使毫行筆燥潤相間的技法稱為“用墨”。《續書譜》稱:“作楷墨欲乾,然不可太燥;竹草則燥潤相雜,潤以取妍,燥以取險。墨濃則筆滯,燥則筆枯。”元代趙孟頫稱:“古人作字,多不用濃墨,太濃則失筆意。”明代李君實則認為:“羲之書,墨嘗積三分,何也?東坡真跡墨濃如漆,隱起楮素之上,山谷亦謂其用墨太豐,而風韻有餘,然則松雪所云,特楷書耳,行書則不然。”明代董其昌對用墨獨多心得,曾稱:“凡強紙用墨,使墨有餘,濃墨用筆,使筆勿竭。飲墨如貪,吐墨如吝,不貪則不贍,不吝則不清。”又稱:“磨墨須奢,用墨須儉,漬墨須塗,用墨須淺。”其作書濃淡互用頗得用墨之秘,清代王澍評董曰:“始以畫法用墨,初覺氣韻鮮妍,久便黯黮無光,然其著意書究未有不濃用墨者,觀者未之察耳。”用墨作風,往往因人而異,如劉墉喜用濃墨,王文治專尚淡墨,故時有“濃墨宰相,淡墨探花”之說。近人吳昌碩則善用焦墨,另具一格。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