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薑高產栽培

生薑高產栽培

《生薑高產栽培》是2010年2月金盾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趙德婉。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生薑高產栽培是由著名生薑栽培專家趙德婉教授等編著,已發行28萬餘冊。所收錄的名優生薑品種有:山農一號生薑,青州小黃姜,青州竹根姜,尉豐生薑等!

第二次修訂版圍繞高產高效這一中心,增加了生薑對水分的吸收與利用、生薑組織脫毒技術、生薑出口加工技術等三部分內容,對生薑的優良品種、生薑的光合作用特性及生薑病蟲害防治等方面也補充了新內容,進一步加強了系統性、科學性和實用性。適合姜農和生薑加工企業職工學習使用,也可供農業科技人員和農業院校相關專類師生閱讀參考。

圖書目錄

一、概述

二、生薑的起源、栽培歷史及分布

(一)生薑的起源

(二)生薑的栽培歷史及分布

三、生薑的形態特徵及生長習性

(一)生薑各器官的形態結構及生長習性

(二)生薑的生長周期

四、生薑的類型及優良品種

(一)生薑的分類和類型

(二)中國姜的優良品種

五、生薑高產的栽培的生理基礎

(一)生薑的光合作用特性

(二)生薑光合產物的運轉及分配特性

(三)生薑對礦質元素的吸收及分布特徵

(四)生薑對水分的吸收與利用特性

(五)栽培因素對生薑生長和產量的影響

六、生薑露地高產栽培技術

(一)適期播種

(二)培育壯芽

(三)整地與施基肥

(四)播種

(五)合理密植

(六)遮蔭

(七)中耕除草

(八)灌溉與排水

(九)追肥與培土

(十)收穫

七、生薑保護地高產栽培技術

(一)地膜覆蓋栽培

(二)塑膠大棚栽培

八、病蟲害防治

(一)病害

(二)蟲害

九、輪作與間作套種技術

(一)輪作與茬口安排

(二)間作套種方式與栽培技術要點

十、生薑組培脫毒及良種繁育技術

(一)生薑病毒病發生情況及病原種類

(二)生薑莖尖組培脫毒技術

(三)脫毒姜種苗繁殖技術體系

(四)生薑良種繁育的特點

(五)生薑良種繁育程式與技術

(六)生薑良種繁殖觀察記載項目

十一、生薑貯藏及簡易加工

(一)生薑貯藏

(二)生薑簡易加工

(三)生薑出口加工技術

栽培過程

生薑高產栽培技術措施

一、播前準備

(一)精細整地,配方施肥

宜選擇土質肥沃,水澆條件好,無姜瘟病地塊,在進行冬耕的基礎上,春季及早進行精細整地,使土壤達到無明暗坷位,上松下實。增施有機肥,以優質雞糞,無病殘體圈肥、餅肥和草木灰配合施用,結合整地撒施優質腐熟雞糞3-4立方米或優質圈肥5000——10000公斤做基肥。在高肥水地塊按60-65厘米行距開溝備插,溝施豆餅100公斤,三元複合肥50公斤,硫酸鉀50公斤,鋅肥2公斤,硼肥1公斤做種肥。

(二)精選姜種,培育壯芽

1、精心播種 於適期播種前30天左右,從窯內取出種姜,用清水沖洗,去掉姜塊上的泥土,選用姜塊肥大,豐滿、皮色光亮、肉質新鮮不乾縮、不腐爛、未受凍、質地硬、無病蟲的健康姜塊作種。嚴格淘汰姜塊瘦弱乾癟、肉質變褐及發軟的種姜,要求種姜塊重達75克左右,每667平方米用種姜500公斤左右。

2、曬姜困姜 3月上旬選晴天,中午八九點鐘,將精選好的姜种放在陽光充足的地上晾曬,晚上收進屋內,重複2——3次,使姜皮發白髮亮,種姜曬困結束。在曬困過程中,還應注意病症不明顯的姜塊,經曬困失水後,嚴格淘汰表皮乾癟皺縮,色澤灰暗的姜塊,確保姜種質量。

3、炕姜催芽 對精選、曬後的姜種,用藥肥素、姜瘟散、生薑寶、綠霸等農藥200倍液進行浸種10分鐘,起到殺菌滅菌作用,晾乾後上炕催芽,催芽溫度掌握在22-25℃,並掌握前高后低,20天后,待姜芽生長至0.5-1厘米時,按姜芽大小分批播種。

二、播種至出苗期管理

(一)短期早播,地膜覆蓋 根據當地氣溫、地溫和晚霜時間,進行地膜栽培可比常規播種提早20-30天、於4月上旬開始播種。蓋膜前套用除草劑每667平方米100——150克,對水噴施,免除膜下雜草。地膜可選用厚度0.005——0.006毫米、寬240——340毫米規格。地膜栽培較不蓋地膜栽培增產42%以上。

(二)適當稀植,增大姜塊 適當降低種植密度,提高單株產量,促使姜塊大而整齊。高產地塊適宜種植密度為5500株/667平方米左右,行距60-65厘米,株距不小於20厘米。中肥水地塊行距掌握60厘米,株距18厘米,每667平方米5500——6000株,用種量一般每667平方米掌握在500公斤左右。

(三)適時遮陰,促進生長 生薑出苗達50%時及時進行姜田遮陰,促進姜苗健壯生長。

1、遮陽網遮陰 採用遮陽網遮陰,其遮陰均勻一致,不破壞地膜的完整,便於田間管理,姜苗生長勢旺,具體方式有:①高位棚式遮陽網。利用水泥柱、竹桿紮成2米高拱棚架,扣上遮陽網,宜選擇遮光率為30%的遮陽網。②條幅立式遮陽網。將遮陽網成幅立式拉於生薑行間,用竹、木固定,形似習慣姜草方式,幅寬60——65厘米,可選擇遮光率為40%遮陽網。③農膜打孔遮陽網。選用黑色帶孔農膜,拉於生薑行間,用竹、木固定。

2、減少柴草遮陰 大多姜農習慣插姜草遮陰,多用槲柴,穀草、玉米秸等姜草,因柴草多帶病蟲殘體,特別是玉米秸內越冬的玉米螟蟲插姜草帶入姜田,增加了姜田螟蟲基數,加重生薑螟蟲發生程度,不利於姜田病蟲防治,且插姜草費工費時,成本偏高。

三、生長中後期

(一)輕施捉苗肥,重施合枝肥,補施秋肥 於6月上中旬結合澆水,每667平方米順水沖施尿素25公斤,以促進姜苗生長。7月上中旬揭去地膜,每667平方米施用三元複合肥50公斤。至8月20日前每667平方米補施硫酸鉀30公斤,追肥後及時澆水。9月中旬可根據姜苗長勢,適量追施鉀肥或氮肥,並對地上部進行葉面追肥,每7-10天噴一次,連噴3-4次,起治病防早衰作用,延長生育後期葉片功能期。

(二)及時澆水,分次培土 為保證生薑順利出苗,在播種前澆透底水的基礎上,一般在出苗前不進行澆水,而要等到姜苗70%出土後再澆水,具體應根據天氣、土壤質地及土壤水分狀況靈活掌握。第一水若饒得不晚,姜苗受旱,芽頭易乾枯。因地膜具有良好的保墒作用,苗期不宜饒水太勤,且以膜下澆小水為宜。夏季澆水以早晚為好,不要在中午澆水。同時,要注意雨後及時排水。立秋前後,生薑進入旺盛生長期需水量增多,此期4——5天澆一水,始終保持土壤的濕潤狀態。為保證生薑收穫後少粘泥土,便於貯存,可在收穫前3-4天澆最後一水。施用分枝肥後,應根據生薑生長情況,及時進行分次培土2——3次,確保生長不露出土面,促進姜塊迅速生長。

(三)延時收穫,提高產量

1、初霜收穫 當秋末氣溫在8——18℃時,秋高氣爽,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正是形成產量的關鍵時期,適當延長生長期,提高產量。據試驗,霜降後,每晚收一天,平均667平方米增產30——60公斤。大田收穫生薑的最佳收穫期應在初霜後10——15天,此時收穫生薑既不會凍傷姜塊,又可充分利用生薑後期增產這一黃金時期。因此,一定要掌握最佳的收穫時機,切不可過早收穫。

2、拱棚延時 初霜前在姜田架起拱棚,扣農膜保護延時,使生薑生長期延長20-30天收穫,可667平方米增生薑1000公斤以上,667平方米產達到5500公斤以上,667平方米產地塊達到6000公斤以上。試驗表明,後期拱棚延遲較不蓋膜拱鎇映俚腦霾?飾?0%以上,較前期地膜加後期拱棚延遲的增產率為50%以上。

(四)綜合防治病蟲害

1、姜瘟病 是一種毀滅性病害,也是制約生薑發展的一大因素。應以綜合防治措施為主,即:①輪作換茬;②土、肥、水、種淨;③挖好排水溝,排水防澇;④搞好藥劑防治。可用藥肥素、生薑寶、姜瘟散、綠霸等1500——2000倍藥液浸根,發現病株及時拔除,用以上藥液進行土壤處理,並用石灰打點做標,待生薑收穫後,將此處土壤深埋好理。

2、蟲害 生長期間主要蟲害有生薑螟蟲、甜菜夜蛾、生薑薊馬等,要及時搞好蟲情觀測,在大發生前搞好藥劑防治。可用夜蛾必殺、快殺靈和吡蟲等藥劑噴霧防治,每7——10天防治1次。

四、收穫貯藏期

科學貯藏,增加效益。生薑貯藏多採用挖窖貯藏,一般深5-7米,挖2——3個貯姜洞,窖內溫度保持11-13℃,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90%以上。生薑入窖前,應徹底清掃姜洞及窖底,若裡面太乾,可適當灑水保持濕潤。為了防治姜蛆,保持姜塊姜頭新鮮,可提前施用百菌清和多菌靈等殺菌劑及敵敵畏等殺蟲劑對進窖進行殺蟲處理。生薑人窖結束後,用一塊1米見方的農膜平鋪於井底,堆放3——5公斤麥草,倒入0.25公斤80%敵敵畏原液,熏殺姜蛆成蟲,防止姜蛆發生,即簡便又省事,旦成本低,防治效果好,所存生薑無蟲頭,色澤鮮亮,經濟效益好。生薑入窖20——25天,於小雪前封住井口。人員入窖前要注意先通風,防止發生傷亡事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