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白芍

生白芍

生白芍(Paeonia lactiflora Pall.),別名白芍、芍藥,毛茛科、芍藥屬植物,多年生草本。根粗壯,分枝黑褐色,無毛,下部莖生葉為二回三出複葉,上部莖生葉為三出複葉;小葉狹卵形,橢圓形或披針形,頂端漸尖,基部楔形或偏斜,邊緣具白色骨質細齒,兩面無毛,背面沿葉脈疏生短柔毛。生於山坡、山谷的灌木叢或草叢中。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生白芍生白芍
多年生草本,高50~80cm。葉互生,有長柄;莖下部葉為2回三出羽狀複葉,枝端為單葉;小葉狹卵形、披針形或橢圓形,邊緣具軟骨質小齒。花頂生並腋生;萼片4,微紫紅色;花瓣6~9,白色、粉紅色或紫紅色;雄蕊多數;心皮4~5,無毛或密被白毛,骨突果卵形,先端外彎成鉤狀。花期6月,果期8~9月。
多年生草本。根粗壯,分枝黑褐色。莖高40-70厘米,無毛。下部莖生葉為二回三出複葉,上部莖生葉為三出複葉;小葉狹卵形,橢圓形或披針形,頂端漸尖,基部楔形或偏斜,邊緣具白色骨質細齒,兩面無毛,背面沿葉脈疏生短柔毛。花數朵,生莖頂和葉腋,有時僅頂端一朵開放,而近頂端葉腋處有發育不好的花芽,直徑8-11.5厘米;苞片4-5,披針形,大小不等;萼片4,寬卵形或近圓形,長1-1.5厘米,寬1-1.7厘米;花瓣9-13,倒卵形,長3.5-6厘米,寬1.5-4.5厘米,白色,有時基部具深紫色斑塊;花絲長0.7-1.2厘米,黃色;花盤淺杯狀,包裹心皮基部,頂端裂片鈍圓;心皮4-5(-2),無毛。蓇葖長2.5-3厘米,直徑1.2-1.5厘米,頂端具喙。花期5-6月;果期8月。

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山谷的灌木叢或草叢中。全國各地均有栽培。在東北分布於海拔480-700米的山坡草地及林下,在其它各省分布於海拔1000-2300米的山坡草地。

分布範圍

主產浙江、四川、安徽等地。此外,山東、貴州、湖南、湖北、甘肅、陝西、河南、雲南等地亦產。浙江產者,商品稱為杭白芍,品質最佳;安徽產者稱為亳白芍,產量最大;四川產者名川白芍,又名中江芍,產量亦大。
在我國分布於東北、華北、華南、陝西及甘肅南部。在朝鮮、日本、蒙古及蘇聯西伯利亞地區也有分布。

主要價值

根藥用,稱“白芍”,能鎮痛、鎮痙、祛瘀、通經;破堅積,益氣,種子含油量約25%,供制皂和塗料用。

性味作用

生白芍生白芍
苦、酸,微寒。歸肝、脾經。
根圓柱形,兩端平截,長5~8cm,直徑1~2.5cm。表面類白色或淡紅棕色,光潔或有縱皺紋及細根痕,偶有殘存的棕褐色外皮。質堅實,不易折斷,斷面較平坦,類白色微帶棕紅色,形成層環明顯,射線放射狀。氣微,味微苦、酸。
芍藥名稱,初載《本經》,從陶弘景開始,分為白芍藥、赤芍藥兩種。藥材,白芍藥多為栽培種,赤芍藥則多為野生種,但在個別地區,如陝西所產的寶雞生白芍,亦系野生種而作為生白芍使用者。根條細瘦彎曲,大小不等,栓皮及鬚根痕較多,質松,粉性小,斷面射線不明顯,品質為次。
生白芍能調節機體免疫系統。
生白芍有鎮靜,抗驚厥,鎮痛,降溫作用;白芍總甙能增強正常小鼠的學習和短時記憶,但不影響其長時記憶。
生白芍對肝臟有保護作用,對胃液分泌有抑制作用。
生白芍能顯著增加小鼠心肌營養血流量,有升高血壓和增強心音作用。
生白芍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的形成。
生白芍有抗炎抗菌作用。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 根含芍藥甙、牡丹酚、芍藥花甙,苯甲酸約1.07%、揮髮油、脂肪油、樹脂、鞣質、糖、澱粉、粘液質、蛋白質、β-谷甾醇和三萜類。另四川產者含一種酸性物質,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花含黃芪甙、山柰酚3,7-二葡萄糖甙,多量沒食子鞣質(10%以上)、除蟲菊素0.13%、13-基十四烷酸、β-谷甾醇、廿五碳烷等。葉含鞣質。
2.藥理作用 生白芍水煎劑給小鼠餵飼腹腔巨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數均較對照組有明顯提高。生白芍能促進小鼠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生白芍水煎劑可拮抗環磷醯胺對小鼠外周T淋巴細胞的抑制作用,使之恢復正常水平,表明生白芍可使處於低下狀態的細胞免疫功能恢復正常。生白芍提取物對大鼠蛋清性急性炎症水腫有明顯抑制作用,對棉球肉芽腫有抑制增生作用。生白芍對醋酸引起的扭體反應有明顯的鎮痛效果,與甘草的甲醇複合物合用,二者對醋酸扭體反應有協同鎮痛作用。芍藥中的主要成分芍藥苷具有較好的解痙作用。
3.臨床研究 杭芍,炙甘草水煎服。上肢肌痛加桂枝、伸筋草;下肢肌痛加續斷、牛膝;肩背頸項肌痛加葛根、川芎;胸脅肌痛加柴胡、桔梗;腹部肌痛加佛手、白朮治療肌肉性痙攣綜合徵。生白芍、炙甘草治療面肌抽搐有效。

功能主治

養血斂陰,柔肝止痛,平肝陽。平肝止痛,養血調經,斂陰止汗。用於頭痛眩暈、脅痛、腹痛、四肢攣痛、血虛萎黃、月經不調、自汗、盜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g—9g,煎服。或入丸、散。

臨床套用

1.用於月經不調,經行腹痛,崩漏,以及自汗、盜汗等症。
生白芍能養血斂陰,治婦科疾患,常與當歸、熟地黃、川芎等藥配合套用。本品如與桂枝同用,能協調營衛,用以治療外感風寒、表虛自汗而惡風;與龍骨、煅牡蠣、浮小麥等藥同用,可斂陰潛陽,用治陰虛陽浮所致的自汗、盜汗等症。
2.用於肝氣不和所致的脅痛、腹痛,以及手足拘攣疼痛等症。
生白芍功能養血而柔肝,緩急而止痛,故可用於肝氣不和所致的胸脅疼痛、腹痛及手足拘攣等症。治脅痛,常與柴胡、枳殼等同用;治腹痛及手足拘攣,常與甘草配伍;如治痢疾腹痛,可與黃連、木香等同用。
3.用於肝陽亢盛所引起的頭痛、眩暈。
白芍生用,能斂陰而平抑肝陽,故可用於肝陽亢盛的頭痛、眩暈等症,常與桑葉、菊花、鉤藤、白蒺藜等同用。

使用注意

陽衰虛寒之證不宜用。反藜蘆。

鑑別用藥

生白芍與赤芍《神農本草經》不分,通稱芍藥,唐末宋初,始將二者區分。二者雖同出一物而性微寒,但前人謂“白補赤瀉,白收赤散”,一語而道破二者的主要區別。一般認為,在功效方面,生白芍長於養血調經,斂陰止汗,平抑肝陽;赤芍則長於清熱涼血,活血散瘀,清泄肝火。在套用方面,生白芍主治血虛陰虧,肝陽偏亢諸證;赤芍主治血熱、血瘀、肝火所致諸證。又生白芍、赤芍皆能止痛,均可用治疼痛的病證。但生白芍長於養血柔肝,緩急止痛,主治肝陰不足,血虛肝旺,肝氣不舒所致的脅肋疼痛、脘腹四肢拘攣作痛;而赤芍則長於活血祛瘀止痛,主治血滯諸痛證,因能清熱涼血,故血熱瘀滯者尤為適宜。

按語

生白芍養血平肝,長於斂陰;赤芍涼血活血,長於散瘀。故於補血、養陰及調經方中,常用生白芍;於清熱涼血及活血袪瘀劑中,常用赤芍。

栽培技術

種植方法

1、選地、整地:一般多選擇排水良好,通風向陽,土層深厚、肥沃的土壤。栽前應精耕細作,深耕30-40厘米,耕翻1~2次。結合耕翻每畝施廄肥或堆肥2500~4000千克作基肥,耙平作成寬1.3~2.3米的高畦,如雨水過多,排水不良,畦寬可減至1米左右,畦間排水溝20~30厘米,畦長可視地形而定。芍藥忌連作。
2、繁殖技術:主要為分根繁殖,也可用種子繁殖,但因種子繁殖生長周期長,故生產上套用較少。
(1)分根繁殖:分根繁殖是芍藥生產上常用方法,生產周期短。收穫時,將芍藥芽頭從根部割下,選健壯芽頭,切成小塊,每塊芽2~4個,芍芽下留2厘米長的頭,以利生長,隨切隨栽或暫時沙藏、窖藏後再栽,芍藥8~10月種植,按行株距50厘米×30厘米,穴栽,穴深10厘米左右,每穴放芽頭1~2個,芽苞向上,放平,然後覆土5厘米左右,蓋實。每畝栽2500株左右。
(2)種子繁殖:單瓣芍藥結實多。8月上中旬種子成熟,隨采隨播,或用濕砂混拌貯藏至9月中、下旬播種。苗株生長2~3年後進行定植。

田間管理

生白芍生白芍
早春鬆土保墒,出苗後每年中耕除草4次,結合鋤草在根部培土,10月下旬,地凍前在離地面7~10厘米處剪去枝葉,根際培土約15厘米,以利越冬。第二年起每年追施肥3次,分別在3月下旬~4月上旬,施稀人糞尿,第二次在4月下旬,每畝施人糞尿500千克,第三次在10~11月間,以圈肥為主,每畝1500-2000千克。第四年收穫前追肥2次,追肥時宜於兩側開穴施下。芍藥一般不需灌溉,嚴重乾旱時,宜在傍晚灌1次透水,多雨季節,應及時排灌,每年春季現蕾時要及時將花蕾摘除。

採收儲藏

夏、秋採挖已栽植3~4年的芍藥根,除去根莖及鬚根,洗淨,颳去粗皮,入沸水中略煮至受熱均勻,使芍根發軟,撈出曬乾。用時潤透切片。一般生用或酒炒或清炒用。

處方用名

白芍、杭芍、大白芍、生白芍、酒白芍、醋白芍等。
生白芍(生用,多用於平肝),處方中寫白芍、杭芍、大白芍均指生白芍,為原藥去雜質,潤透切片,生用入藥者。
炒白芍又稱炙白芍。為白芍片用麩以文火炒至微黃,略帶焦斑,篩去麥麩,晾涼入藥者。多用於養血、斂陰。
酒白芍又名酒炒白芍、酒芍。為白芍片用黃酒淋灑拌勻,然後炒乾入藥者。寒性緩解,活血功效增強。醋白芍又名醋炒白芍、醋芍。為白芍片用米醋噴淋,用文火微炒入藥者。偏於斂肝止痛,養血止血。
焦白芍又名焦芍、白芍炭。為白芍片用武火炒至焦黑,存性,取出用清水滅盡火星,然後晾乾入藥者。偏於斂血止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