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戰

生物戰

生物戰是使用(原稱細菌武器)傷害人畜、毀壞農作物的一種作戰手段。在作戰中,通過各種方式投放生物戰劑,造成對方廣大地區傳染病流行,大面積農作物壞死,從而達到削弱對方戰鬥力,破壞其的目的。

生物戰

正文

生物戰生物戰的英文是BiologicalWarfare,英文縮寫為BW。使用生物武器(原稱細菌武器)傷害人畜、毀壞農作物的一種作戰手段。在作戰中,通過各種方式投放生物戰劑,造成對方廣大地區傳染病流行,大面積農作物壞死,從而達到削弱對方戰鬥力,破壞其戰爭潛力的目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軍曾利用馬鼻疽、炭疽病菌襲擊協約國軍隊的人員和馬匹,開了使用生物武器的先例。侵華日軍從1935年起在中國的哈爾濱等地大規模研製細菌武器,1940~1942年間向浙江、湖南、河南、河北等省的11個縣、市撒布鼠疫桿菌,引起一些地區鼠疫流行。美國及一些歐洲國家也曾研製過細菌武器。美軍在侵朝戰爭中,對朝鮮北部及中國東北某些地區,使用細菌武器數百次。1952年,“國際民主法律工作者協會調查團”和“調查在朝鮮和中國的細菌戰事實國際科學委員會”調查了美軍這一罪行,並公布於全世界。
生物武器一般沒有立即殺傷作用,但有較強的致病性和傳染性。因此,有些外國軍隊主張把生物武器主要用於戰略目的,強調秘密突然地使用在對方廣大後方地區,造成對方軍民傳染病流行,以破壞對方生產和運輸,削弱其戰鬥力和戰爭潛力,並造成心理上的恐慌。主要攻擊的目標是:①軍隊集結地域,人口集中地區,交通樞紐;②重要的工農業區、牧場、水庫、水源及糧食倉庫;③軍隊後方地域、海港、海空軍基地、機場、艦隊和島嶼;④被包圍的城市、要塞等。在外國軍隊中有人主張,生物武器也可用於戰役戰術地幅,造成嚴重的污染區,限制對方的機動。進攻順利時,一般不使用生物武器,但對設防堅固的孤立據點可能使用;防禦中,對進入集結地域的對方有生力量,主要使用潛伏期短的生物武器。
對付生物戰的主要辦法是:採取各種偵察手段,了解敵人研製使用生物武器的動向,積極作好各方面的準備;以積極打擊的手段,摧毀敵人發射生物武器的陣地和施放工具;採取各種防護措施,預防人、畜、農作物受染和發病,迅速消除其後果。生物戰給對方造成危害程度的大小,取決於對方的防護準備、防護措施和衛生條件。美軍在侵朝戰爭中大規模使用細菌武器,由於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嚴密組織防護,廣泛開展民眾性衛生運動,把危害作用減少到了最低限度。
1971年12月聯合國大會通過了《禁止細菌(生物)和毒素武器的發展、生產及貯存以及銷毀這類武器的公約》,並於1972年在蘇、美、英三國首都開放簽署。但一些國家違犯公約原則,仍在繼續研製生物武器,並裝備部隊。因此,許多國家軍隊都重視反生物戰的訓練,強調在平時做好反生物戰的準備。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