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離不開經濟學

生活離不開經濟學

《生活離不開經濟學》圖書由作者羅宇編寫,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發行。

基本信息

生活離不開經濟學

作 者: 羅宇 編著
出 版 社: 人民郵電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12-1
字 數: 150000
版 次: 1
頁 數: 167
開 本: 16開
印 次: 1
紙 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115189486
包 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經濟 >> 經濟學理論 >> 其他經濟學理論
定價:¥22.00

編輯推薦

在當今社會,誰不學習經濟學,誰就不懂得怎樣生活。
——保羅·薩繆爾森
對每個人都有用的經濟學,人人都看懂的經濟學。
每個人都應該懂點經濟學!權衡取捨,貿易經濟,機會成本,激勵反應,貨幣發行……
GDP、CPI、利率、匯率、稅率、外匯儲備…… 
國際經濟形勢風雲突變,國內經濟政策頻頻出台,我們每個人未來幾年的生活都將受到這些經濟事件的影響;打折品和二手貨哪個更便宜,在投資時,如何成為“聰明的小豬”而不做“最大的笨蛋”,生活中的每個細節
都蘊藏著經濟學的道理。我們如今的生活,已經越來越離不開經濟學。
本書是一本用故事講原理的通俗讀物,介紹了生活中最為實用的十大經濟學原理,講解了人人都要善心的十二大經濟指標,,同時還通過大量生動的事例,指導讀者如何在日常交往、職場決策、購物消費以及創業經營過程中通過套用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和工具,實現更滿意的結果。
生活離不開經濟學,閱讀本書,你不必面對枯燥的數字和深奧的模型,也可以提高自己在生活中的經濟智慧。

內容簡介

本書從日常生活中的多個側面解讀了蘊藏其中的經濟學原理,使讀者可以輕鬆領悟經濟學的內涵和魅力,是一本用故事講經濟的趣味讀物。
全書從人人應知的曼昆十大經濟學原理人手,針對十二大經濟學指標、人際交往中的博弈、職場細節、消費陷阱和經營謀略等內容,對生活、職場、購物和婚戀等諸多方面的現象進行了全面的經濟學闡述、講解。
本書以故事為基礎,語言流暢易懂,適合希望提升自己生活品質以及對經濟學感興趣的各類讀者閱讀參考。

目錄

第一章 經濟學是什麼——生活中必知的十大經濟學原理
田忌賽馬——“權衡取捨”原理
比爾·蓋茨的選擇——機會成本
TCL冰櫃與農夫山泉的異業聯姻——邊際效益
安全帶成了“殺手”——激勵反應
讓生活變得更美麗——貿易經濟
消費者與商家的雙贏——市場經濟
有形手的威力——巨觀調控
國富才能民富——國民生活水平取決於國民生產率的差別
鈔票為啥不能多印——貨幣發行過多,導致物價上漲,
失業,我的痛——巨觀調控與失業間的短期權衡取捨
第二章怎樣看清經濟的大形勢——影響經濟的十二大指標
兩個經濟學研究生的賭注——國內生產總值
一腳踢出來的工業革命——工業生產指標
奇瑞“第一召”——消費者信心指數
運動員收入排行榜——個人收入
美國的失業率——失業率指標
一頭豬攪熱通脹——消費者價格指數
歌女與醫生的收入分析——利率
三個經濟學家的辯論——人民幣匯率
大將趙奢徵稅,“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稅率
歷史上巔峰王朝的爭議——財政收入
你幸福嗎——幸福指數
糧食與黃金珠寶的兌換——外匯儲備
第三章對壘與爭鋒——博弈中的經濟學
“神奇紙片”造就的笨蛋——最大笨蛋理論
做股市中的聰明小豬——智豬博弈
走不出囚徒困境的鷸鳥和河蚌——尋找商場雙贏
女王選夫——博弈中的決策
懇求、對抗還是合作——人際交往的“正和博弈
木匠與畫家——“負和博弈”
一頭大象改變了統計學家的決定——攻守成功機率
生活現象的折射——破窗理論
第四章職場細節——工作中的經濟學
國王的賞罰——馬太效應
好羊離不開狼——鯰魚效應
化繁為簡——奧卡姆剃刀定律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時間的機會成本
童年賣報紙,少年賣保險——滿意效應
奧茲莫比爾的起死回生術——利己心與利他心
不走尋常路的單身女貴族——路徑依賴
職場中的“金飯碗”——不可替代性
第五章 無形的手——你看不見的市場信號
嚇死人的折扣——利潤上漲
宰你沒商量——價格歧視
只選對的,不選貴的——邊際效用遞減規律
金融風暴再回首——虛擬經濟的威力
二手車降價的背後——逆向選擇
明星與乞丐服——示範效應
小靈通的秘密——消費者剩餘
免費體驗——消費引導
超市的優酪乳買二送一——捆綁銷售
渡渡鳥的絕種與家貓的永世繁衍——財產私有
第六章商戰謀略——經營中的經濟學
《“五月花號”公約》——契約自由
鹽巴應該怎樣吃——廣告經濟學
城裡人“租地”種菜,農業“嫁接”旅遊——旅遊乘數效應
賣火柴的“大男孩”——稀缺價值理論
70隻“天價膠囊”——蝴蝶效應
高息回報的誘惑——龐氏騙局
上帝被“藍森林”感動了——誠信原則
價值7500萬美元的標點符號——交易費用

書摘插圖

第一章 經濟學是什麼——生活中必知的十大經濟學原理
田忌賽馬——“權衡取捨"原理
“取”和“舍”是每個人都曾面對、正在面對或者將要面對的生活決策。但是,怎樣才能在取捨之間實現利益最大化呢?這就是“權衡”的問題了。曼昆將“權衡”與“取捨”相結合,從經濟學角度對其加以分析,提出了自己總結的十大經濟學原理中的第一個:“權衡取捨”原理(PeopleFace Trade-offs)。
“今以君之下駟與彼上駟,取君上駟與彼中駟,取君中駟與彼下駟。”這是《史記》第六十五卷《孫子吳起列傳第五》中記載的一段話,講的是田忌賽馬的故事。這段話所闡釋的策略成為了田忌贏得賽馬的關鍵。從經濟學角度講,這正是一個人們對事物“權衡取捨”的過程,也是人們面臨權衡取捨時所應採取的典型策略。雖然,“權衡取捨”原理本身並不能帶給人們直接的收益,也不能告訴人們在面臨選擇時應該作出怎樣的具體決定,但是,只有了解了選擇中“權衡取捨”分析的重要性,人們才能在面對抉擇時表現得更加冷靜、鎮定,才能作出適合的決策,獲得最大收益,這也是“權衡取捨”原理的主旨。
下面我們先來回顧一下田忌賽馬的故事。
田忌是齊國的大將,一次,他與齊威王約定賽馬。當時人們通常都是把馬分為上、中、下三等,然後一一較量。可是,齊王每一個等級的馬都比田忌的好,所以比賽了幾次,田忌都輸給了齊王。後來,一旁的孫臏給他出了個注意,即“今以君之下駟與彼上駟,取君上駟與彼中駟,取君中駟與彼下駟”。意思是說,田忌用自己的下等馬對齊王的上等馬,用上等馬對齊王的中等馬,用中等馬對齊王的下等馬,這樣必定能夠在三局中兩次取勝。田忌按照這個策略果然取得三局兩勝,贏了齊王。
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一件事情的輸贏、得失,關鍵在於決策人有沒有權衡的能力和取捨的魄力。冷靜地權衡事物的利弊得失,才能收穫更多的利益。如果怕自己的下等馬白白輸給對手的上等馬,而去用自己劣勢的上等馬與對方的上等馬硬拼,那么雖然結果可能會保住一匹下等馬,但是失去的將是整場比賽。由此可見,要想獲得最後的勝利就要學會權衡;有權衡,則必定就會有取捨。一個人在生活中面對抉擇時,只有保持冷靜、清醒的頭腦,對事物作出正確的權衡取捨,才能獲得最理想的結果。
“權衡取捨”原理指出,資源(經濟學中所指的資源內涵非常廣泛。包括金錢、身體健康等)是有限的,人們的欲望是無限的,有限的資源總是無法滿足無限的欲望。因此,人們必須作出“權衡取捨”,而且這是每個人都無法迴避的問題。“權衡取捨”的情況隨處可見,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例如,一個家庭擁有20萬元的存款,是選擇全家出國旅遊,還是選擇購買汽車、添置家具呢?選擇了出國旅遊就無力再買車和添置家具了,買了車、添置了家具就不能出國旅遊。再如,看電視時,選擇看電影頻道就不能看娛樂頻道,選擇看新聞頻道就沒法看電影頻道,而究竟要看什麼,不同的人會作出不同的“權衡取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