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腳印

生態腳印是指按今天的生產條件,一個人在各種生活要求得到滿足的情況下所需要的地球(陸地和海洋)面積,其單位是公頃。

基本概念

生態腳印是指按今天的生產條件,一個人在各種生活要求得到滿足的情況下所需要的地球(陸地和海洋)面積,其單位是公頃。因每個人的生活要求、標準和習慣是不一樣的,所以生態腳印的大小也就不一樣;但一個群體、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可以算出一個平均生態腳印。生態腳印越大,表示人類消耗的資源越多。人類的“生態腳印”就是可供人們從事農林牧漁業和纖維生產、維持能源消耗和容納基礎設施的全部陸地和海洋面積。

概念的起源

生態腳印的概念首先由馬西斯·瓦克納格爾和威廉·E·里斯於1994年提出,得到世界公認。2003年, 瓦克納格爾創建全球腳印網,從事拯救地球、保護環境、保護資源的行動。

背景

人類從茹毛飲血一步步走向現代化,其生態腳印的增長速度是不可思議的,並且,社會愈發達,腳印的面積愈大。時代發展到今昔,這個藍色的星球早已是超負荷地承受著人類的腳印之重。

世界的現狀

根據全球腳印網和歐洲環境局所提供的數據,地球能提供的生態腳印是每人1.8公頃,但按目前人類的消耗,每人的平均生態腳印是2.2公頃,顯然,一個地球已經不夠用了。每個國家的生態腳印很不一樣,如美國公民的平均生態腳印是9.7公頃、英國5.6公頃、歐盟成員國平均4.7公頃、巴西2.1公頃、中國1.6公頃、印度0.7公頃……

殘酷的現實

生態腳印的變化軌跡,也深深印記了資源掠奪的變本加厲,而這種變本加厲,骨子裡就有人性的貪婪和沒有節制——因為一己之欲,物種可以滅絕,森林可以伐光,資源可以涸澤……人類在盡享著冒尾汽轎車舒適的同時,還在不停地花樣翻新,數量鼓漲,無所制約。一輛汽車的加速下線,也就是人類生態腳印的一份擴張。那些在生態道德的壓力下催生出來的“小排量”式環保行為,對於人類與自然,只能是自欺欺人,因為**還在膨脹,破壞仍在加速,敬畏依然渺小。哥本哈根的討價還價,釋放出的不是拯救地球的積極信號,而是人類要繼續貪婪和掠奪。那些生態道義上的倫理口號與意願,在拯救的實作面前,顯得如此空洞和蒼白。

我們的責任

地球的拯救,只可能寄希望於道家的生態倫理觀。並且,這種觀念還必須融入到地球村村民的血液與骨髓當中。早在人類的生態腳印還是微不足道的年代,老莊就對著貪婪的人類疾呼,說人是自然界的人,應當道法自然,應當慈愛利物,儉嗇有度,知和不爭,勿強行妄為。天與人,那該是合一的自然體;人之於天地,當有大美的生態情感,知道畏懼,知道物無貴賤,知道做個知足寡慾的適度消費人。即便是科技發達如今昔,我們也應當“好於道”、“進於技”,一切行為,當置於自然的法則之下,且行,且感念著大自然的恩惠

陳鈺鵬《生態腳印》

有一種說法:“人口是定時炸彈。”人口爆炸是人類面臨的最大問題,至2050年,地球人將會多至90到100億。目前世界人口60多億(2008年7月,世界人口基金會發表了一個精確到個位的數字:6,712,080,198),至今世界人口每年增加7800萬,估計到2012年世界人口就會達到70億。於是不斷有人問,人口如此增長下去,地球承受得了嗎?答案要從兩個方面來談,如果光從地球面積來看,地球是承受得了的,僅僅一個歐洲就可以再接受和安置67.5億人。問題是人活在世界上要吃飯、穿衣、住房、出行、工作、消費、耗能、排污和二氧化碳……光用地球面積來分配是不科學的,必須用“生態腳印”的概念來評估。
生態腳印是指按今天的生產條件,一個人在上述要求得到滿足的情況下所需要的地球(陸地和海洋)面積,其單位是公頃。因每個人的生活要求、標準和習慣是不一樣的,所以生態腳印的大小也就不一樣;但一個群體、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可以算出一個平均生態腳印。生態腳印越大,表示人類消耗的資源越多。根據全球腳印網和歐洲環境局所提供的數據,地球能提供的生態腳印是每人1.8公頃,但按目前人類的消耗,每人的平均生態腳印是2.2公頃,顯然,一個地球已經不夠用了。每個國家的生態腳印很不一樣,如美國公民的平均生態腳印是9.7公頃、英國5.6公頃、歐盟成員國平均4.7公頃、巴西2.1公頃、中國1.6公頃、印度0.7公頃……如果全世界都像印度人民那樣節約資源,地球讓100億人吃飽飯是沒有問題的;倘若世人的生態腳印都和美國人的一樣大,那我們今天就需要3個地球了。
生態腳印的概念首先由馬西斯·瓦克納格爾和威廉·E·里斯於1994年提出,得到世界公認。2003年,瓦克納格爾創建全球腳印網,從事拯救地球、保護環境、保護資源的工作。
人類正在辛苦地尋找第二個地球,夢想能否成為現實、什麼時候成為現實,不知道。我們能做的是保護好現有的地球,地球人共同起來控制人口快速增長,儘量調整生活習慣,節約使用地球資源——保護人類自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