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征

生命征(vital sign)是評估生命活動質量的重要徵象,包括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它是及時了解病人病情變化的重要指標之一。

生命征(vital sign)是評估生命活動質量的重要徵象,包括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它是及時了解病人病情變化的重要指標之一。

(一)體溫(temperature)

體溫測量對於觀察和了解病情變化非常重要,應予重視。
1.體溫測量與正常範圍
測量體溫方法要規範,結果應正確。常用的方法有三種:
(1)口測法:測量前10分鐘內禁飲熱、開水和冰水。將消毒過的體溫計汞柱端置於舌下,緊閉口唇,用鼻呼吸,以免冷空氣進人口腔影響口腔內溫度,放置5分鐘後取出並讀數,正常值為36.3~37.2.C.口測法溫度雖較可靠,但對嬰幼兒及神志不清者不能使用。
(2)肛測法:病人取側臥位,將汞柱端塗以潤滑劑的肛門體溫計,徐徐插入肛門,達體溫計長度的一半為止,放置5分鐘後取出並讀數。正常值為36.5~37.7℃。肛測法溫度一般較口測法高0.3~0.5℃。多用於小兒、神志不清及某些特殊情況者。
(3)腋測法:將腋窩擦乾,檢查並清除影響體溫測試的各種因素。把體溫計汞柱端放在一側腋窩中央頂部,用上臂將其夾緊,放置10分鐘後取出並讀數。正常值為36~37℃,腋窩體溫較口溫約低0.2~0.4℃。本法安全、方便、又不易發生交叉感染,套用較多。
體溫高於正常稱為發熱;體溫低於正常稱為體溫過低,見於休克、慢性消耗性疾病、嚴重營養不良、甲狀腺功能低下以及低溫環境下暴露過久等。
2.體溫的記錄
按一定間隔時間進行的體溫檢測結果記錄到體溫記錄單上,並連線成線即為體溫曲線。許多發熱性疾病時,體溫曲線的形狀可有一定規律性,稱為熱型。某些熱型對發熱性疾病的診斷與鑑別有重要意義。
3.體溫檢測結果出現誤差的常見原因
臨床工作中若發現體溫檢測結果與病人全身狀態不符,應注意分析並尋找原因。發生誤差的常見原因有:
(1)檢查前體溫計汞柱未能甩到36℃以下,使檢測結果高於病人的實際體溫;
(2)套用腋測法檢測時,由於病人未能將體溫計夾緊如消瘦、病情嚴重、意識障礙以及檢測方法不規範等,可使檢測結果低於病人的實際體溫;
(3)未能避免或消除影響體溫檢測的其他因素,如體溫計附近有影響局部體溫的冷熱源存在;檢測前飲用冷熱水或用其漱口以及用冷熱毛巾擦拭腋部等。套用規範的檢測方法一般可以避免誤差。

(二)脈搏(pulse)

通常以觸診法檢查橈動脈搏動情況,應注意其頻率、節律、強弱以及呼吸對它的影響等。也可以檢查顳動脈、頸動脈、肱動脈、股動脈和足背動脈等。檢查方法:檢杏者將一手示、中、環指併攏,並將其指腹平放於橈動脈近手腕處,以適當壓力觸摸橈動脈搏動,至少30秒,並計算出每分鐘搏動次數。脈率可因年齡、性別、活動、情緒狀態等不同而有所波動,正常成人脈率為60~100次/分,平均72次/分;兒童較快,約90次/分,嬰幼兒可達130次/分;老年人較慢,55~60次/分;女性較快,夜間睡眠時較慢;餐後活動和情緒激動等情況下脈率較快。若脈搏不規則應延長觸診時間。在某些情況下應注意兩側橈動脈搏動情況的對照檢查。必要時也可用脈搏計或監護儀來顯示脈搏波形、頻率和節律等的變化。

(三)呼吸(respiration)

應注意呼吸類型、頻率、深度、節律以及有無其他異常等現象。
由於呼吸易受主觀因素的影響,因此在檢查呼吸時切勿對患者有任何暗示。檢查方法:醫師在檢查脈搏結束後,手指仍應放在橈動脈處,但應觀察病人胸廓或腹部隨呼吸而出現的活動情況,一般情況下應計數1分鐘。

(四)血壓(blood pressure)

血壓是指動脈血壓,是重要的生命征。
1.檢測方法血壓測量有兩種方法即直接測量法和間接測量法。
(1)直接測量法:將特製導管經穿刺周圍動脈送人主動脈,導管末端經換能器外接監護儀,自動顯示血壓數值。此法需要專用設備,技術要求較高且有一定創傷,故僅適用於某些特殊情況。
(2)間接測量法:此法的優點是無創傷、簡便易行、不需要特殊設備和適用於任何病人。
但因易受周圍動脈舒縮及其他因素的影響,測得的血壓數值常有變化,在檢查時應注意規範操作。
血壓計有汞柱式、彈簧式和電子血壓計,以汞柱式血壓計最為常用。血壓計測量血壓的方法與步驟:
①病人檢測血壓前30分鐘內禁止吸菸和飲用咖啡並在安靜環境下休息5~10分鐘。
②醫師將血壓計汞柱開關打開,汞柱凸面水平應在零位;
③病人可取仰臥位或坐位,肘部和血壓計應與心臟同一水平(坐位時應平第四肋軟骨;仰臥位時平腋中線)。被測上肢(通常為右上肢)裸露、伸開並外展45度;
④將血壓計袖帶縛於上臂:氣囊中部應對準肱動脈,袖帶鬆緊以恰能放進一個手指為宜,袖帶下緣應距肘窩橫紋2~3cm;
⑤將聽診器膜型體件置於肘窩部、肱二頭肌肌腱內側的肱動脈搏動處,輕壓之(體件:不應塞於袖帶與上臂之間);
⑥鏇緊與氣囊相連的氣球充氣鏇鈕,並開始充氣。氣囊充氣過程中應同時聽診肱動脈搏動音,觀察汞柱上升高度。待肱動脈搏動音消失後,汞柱再升高20~30mm;
⑦鬆開氣球上的充氣鏇鈕使氣囊緩慢放氣,同時醫師應水平注視緩慢下降的汞柱凸面水平,下降速度以2—4mm/秒為宜,心率緩慢者下降速度應慢;
⑧確定血壓數值:按柯氏分期法,汞柱下降過程中,當聽到第一次肱動脈搏動聲響時汞柱凸面所示數值為收縮壓(第一期),隨著汞柱下降,搏動聲音逐漸加強(第二期),繼而出現吹風樣雜音(第三期),然後聲音突然減弱而低沉(第四期),最終聲音消失(第五期)。聲音消失時汞柱所示數值為舒張壓。用同樣的方法測血壓二次,取兩次檢查值的平均值為血壓值並記錄。血壓檢測完畢,將氣囊排氣,卷好氣袖並平整地放人血壓計中。然後使玻璃管中汞柱完全進入水銀槽後,關閉汞柱開關和血壓計。
2.測量血壓的注意事項
(1)血壓可隨季節、晝夜、環境、情緒等影響而有較大波動,有時相差甚大,因此連續觀察血壓升高幅度、波動範圍、變化趨勢才有較大臨床意義;
(2)低於12歲的兒童(特別是3~6歲以內)、妊娠婦女、嚴重貧血、甲狀腺功能亢進、主動脈瓣關閉不全及柯氏音不消失者以第四期(聲音突然變小而低沉)的汞柱數值較接近舒張壓值;
(3)血壓測量時柯氏音第二期有時為無聲,稱為“聽音間隙”,這種現象可導致高估舒張壓或低估收縮壓的錯誤;
(4)重複測量血壓時應將氣袖完全放氣2—3分鐘後再測或放氣後囑被檢者高舉上臂以減輕靜脈充血,這樣可避免“聽音間隙”所導致的錯誤;
(5)柯氏音第四期約持續5—10mmHg,若大於20mmHg時,應將變音時的汞柱數值和聲音消失時的汞柱數值分別記錄之,如160/90/68mmHg。若僅有變音而無聲音消失時,應以變音的汞柱數值為舒張壓。記錄形式應為110/75—0mmHg。
(6)血壓計氣囊的寬度應為被測肢體周徑的40%(測上肢血壓時成人用氣囊寬度一般為12~14cm);氣囊長度約為被測肢體周徑的80 %(60%—100%)。氣囊太短或太窄易致血壓讀數偏高。
(7)某些情況下(如多發性大動脈炎等)應雙側上肢血壓對照檢查;主動脈縮窄時,應測下肢血壓;若疑有體位性低血壓時,在病人情況允許的條件下可測量其臥位、坐位和站立位時的血壓值,但應在體位變動2分鐘後測血壓;血壓計仍應與心臟在同一水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