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瓜葉枯病

甜瓜葉枯病

甜瓜葉枯病,主要在種植期間發作。該病主要危害葉片,偶爾也為害葉柄。發病初期葉片上產生褪綠色小黃點,後擴展成圓形至橢圓形褐色病斑,中央灰白色,邊緣深褐色至紫褐色,微微隆起,外緣油漬狀。後期中部有稀疏霉層。病斑大小約0.1~0.2mm,病葉上斑點數目很多,一張葉片常有病斑300個以上。嚴重時葉片捲曲、枯死,病株呈紅褐色。此病在坐瓜後期開始出現,糖分積累時達發病高峰,通常在中上部葉片發生。莖蔓發病,產生菱形或橢圓形稍有凹陷的病斑。果實受害,果面上出現圓形褐色的凹陷斑,常有裂紋,病原可逐漸侵入果肉,造成果實腐爛。

病原形態特徵

瓜鏈格孢(Alternaria cucumerina(Ell .et Ev.)Elliott.),屬真菌界、半知菌類(無性類)、絲孢綱、絲孢目、暗叢梗孢科、鏈格孢屬真菌。病菌分生孢子梗單生或3~5根束生,正直或彎曲,褐色或頂端色淺,基部細胞稍大,具隔膜1~7個,大小23.5~70×3.5~6.5微米;分生孢子多單生,有時2~3個鏈生,常分枝,分生孢子倒棒狀或卵形至橢圓形,褐色,孢身具橫隔膜8~9個,縱隔膜0~3個,隔膜處縊縮,大小16.5~68×7.5~16.5微米,喙長10~63微米,寬2~5微米,最寬處9~18微米,色淺,呈短圓錐狀或圓筒形,平滑或具多個疣,0~3個隔膜。

病原培養性狀

在PDA培養基上菌落初白色,後變灰綠色,背面初黃褐色,後為墨綠色,氣溫25℃,經4~5天能形成分生孢子。該菌生長溫限3~45℃,25~35℃較適,28~32℃最適,在pH3.5~12均可生長。pH6最適。孢子萌發溫限4~38℃,28℃最適,相對濕度高於73%均可萌發,相對濕度85%時,萌發率高達94%。

侵染循環

病菌除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在病殘體上及病組織外越冬外,西瓜種子內、外均可帶菌。種表的分生孢子可存活15個月以上,種內的菌絲體經21個月仍具生命力,種子帶菌率與種瓜染病程度有關,無病症的瓜種不帶菌;病菌在室內乾燥保存的病葉上可存活24個月,在大田或旱地土表、潮濕土壤內的病殘體上可存活12個月以上。因此,帶菌的種子和土表的病殘體是該病主要初侵染源。生長期間病部產生的分生孢子通過風雨傳播,進行多次重複再侵染,致田間病害不斷擴大蔓延。該菌對溫度要求不嚴格,氣溫14~36℃、相對濕度高於80%均可發病,田間雨日多、雨量大,相對濕度高於90%易流行或大發生;風雨利於病菌傳播,致該病普遍發生;連作地、偏施或重施氮肥及土壤瘠薄,植株抗病力弱發病重。連續天晴、日照時間長,對該病有抑制作用。品種間抗病性有差異,金鐘冠農較感病。該病近年有日趨嚴重之勢,生產上應予注意。

發病因素

(1)種植密度大,株、行間郁敝,通風透光不好,發病重;氮肥施用太多,生長過嫩,抗性降低易發病。

(2)土壤黏重、偏酸;多年重茬,田間病殘體多;氮肥施用太多,生長過嫩;肥力不足、耕作粗放、雜草從生的田塊,植株抗性降低,發病重。

(3)種子帶菌、育苗用的營養土帶菌;或有機肥沒有充分腐熟或帶菌,或有機肥料中混有本科作物病殘體的易發病。

(4)地勢低洼積水、排水不良、土壤潮濕易發病,溫暖、高濕、長期連陰雨、日照不足易發病;

(5)大棚栽培的,往往為了保溫而不放風、排濕、引起濕度過大的易發病。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1)播種或移栽前,或收穫後,清除田間及四周雜草,集中燒毀或漚肥;深翻地滅茬,促使病殘體分解,減少病原和蟲原。注意輪作。

(2)選用抗病品種,選用無病、包衣的種子,如未包衣則種子須用拌種劑或浸種劑滅菌。

(3)高畦栽培 ,選用排灌方便的田塊,開好排水溝,降低地下水位,達到雨停無積水;大雨過後及時清理溝系,防止濕氣滯留,降低田間濕度,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4)適時早播,早移栽、早間苗、早培土、早施肥,及時中耕培土,培育壯苗。育苗移栽時,育苗的營養土要選用無菌土,用前曬三周以上。科學確定播種期,露地宜在日均溫穩定在15℃以上,5厘米深處土溫穩定在12℃以上時播種,即桃始花,種西瓜。如欲搶早可採用地膜覆蓋使其達到上述溫度再播種。

(5)土壤病菌多或地下害蟲嚴重的田塊,在播種前撒施或溝施滅菌殺蟲的藥土;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機肥,不用帶菌肥料,施用的有機肥不得含有植物病殘體。

(6)採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適當增施磷鉀肥,加強田間管理,培育壯苗,增強植株抗病力,有利於減輕病害。

(7)地膜覆蓋栽培或者嫁接栽培。

(8)避免在陰雨天氣進行農事操作;及時防治害蟲,減少植株傷口,減少病菌傳播途徑;發病時及時防治,並清除病葉、病株,帶出田外燒毀,病穴施藥或生石灰;大棚栽培的可在夏季休閒期,棚內灌水,地面蓋上地膜,閉棚幾日,利用高溫滅菌;塑膠棚採用紫外線塑膠膜,可抑制子囊盤及子囊孢子形成。也可採用高畦覆蓋地膜抑制子囊盤出土釋放子囊孢子減少菌源。棚室上午以悶棚提溫為主,下午及時放風排濕,發病後可適當提高夜溫以減少結露,早春日均溫控制在29℃或31℃高溫,相對濕度低於65%可減少發病,防止澆水過量,土壤濕度大時,適當延長澆水間隔期。

(9)高溫乾旱時應科學灌水,以提高田間濕度,減輕蚜蟲、灰飛虱危害與傳毒。嚴禁連續灌水和大水漫灌。澆水時防止水滴濺起,是防止該病的重要措施。

(10)採用搭架栽培法,每667平米1500株,採用單蔓整枝,6~7葉時摘去第一朵雌花,保留12~13片葉子,不僅增產、增收,還可減輕該病。

化學防治

(一)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浸種2小時,沖淨後催芽播種。

(二)在坐瓜前開始噴施惠滿豐液肥,每667平米320毫升,兌水500倍,提高抗病性,或者發病前未見病斑時開始噴施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或乾懸粉500倍液、80%大生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均有實效,隔7~10天1次,連續防治3~4次。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